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查良

  [摘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是适应社会竞争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分析论述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体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05-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和生活带来的问题,人际关系、毕业后的就业和经济收支也是他们将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果心理压力过大,就会导致健康的心理出现障碍甚至疾病。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社会乃至国家赋予高校教育的一项艰巨使命。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现阶段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和高校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正常的智力;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人格完整,行为协调;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国家教委在2007年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在校大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高达24%;另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6所本科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大学生因心理健康原因休学的人数占休学总数的37.9%,而因为心理问题退学的比例则高达64.4%。[2]上述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群体,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影响下,其心理已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除了他们自身的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各种社会因素、环境影响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和社会给学生所带来的过高期望都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都能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3]
  二、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
  1.高校体育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储备阶段,是将来踏入社会面对繁重的心理和生理压力的准备阶段,这种准备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也是生理和心理的储备,而生理和心理储备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体育锻炼来得以实现。[4]在各大高校开展的活动中,体育锻炼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身心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处理团队问题的能力和对现场分布的组织能力等,而这些都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2.大学生心理健康对高校体育的反作用。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5]因此,只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方法,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的良性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的健身和健心的双重功能。
  (二)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作用
  1.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能促进人际交往,结识更多的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基础,它不仅让人心情舒畅,还可以从人际交往中获得经验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随着高校教育的各种改革,学校体育以它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充实着整个课堂。体育活动的团队性和竞技性发挥着巨大的凝聚力将学生牢牢的凝聚在一起,它解除了学生不适应新环境的困扰,它促使学生热爱新的集体,热爱新的生活环境,这种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为将来角色的转换打下心理基础。[6]
  2.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由于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更要区别对待。体育训练的竞技性和对抗性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它要求运动者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和尽可能大的生理极限,并且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各式各样的困难,体育运动往往伴随着艰苦、疲劳、激烈和紧张对抗等一系列特点。[7]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总是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来进行活动。因此,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沉着果断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小结
  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方式、其他手段都无法比拟的。高校体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对于提高其交际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加大体育投入,必须促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白震,陈阿旗,刘光欣.关于高校体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377-378.
  [2]杨俊杰,杨志高,何晓耘.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0:89-90.
  [3]林向阳,周红妹.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运作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1:52-53.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189-190.
  [5]胡永南.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8:80-81.
  [6]兰自力,刘英杰.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4).
  [7]李骤.大学生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919-9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771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