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传播对人类行为方式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 颐

  随着新媒体的使用,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变化”的新媒介传播环境里。新媒体传播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从而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诸多影响。
  
  影响人际交往行为方式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诞生和流行,改变着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形态。在我国,手机短信的流行更是旗帜鲜明地区分了两代甚至三代人之间的界限。老一辈人很多不擅长发短信,新一代人则对短信乐此不疲,年轻一代的交往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年轻一代正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来创造自己的社交网络。
  新媒体传播具有中介化人际沟通功能。瓦尔泽(walther,1996)指出,网络交流同时具有非个人化和超人际的特点。网络交流的超人际化特征在塑造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形态时,具有把传者理想化的特点,所以,这种社交所塑造的印象相比较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所塑造的印象,更有欺骗性。在新媒体作为中介的交流过程中,传者可以更好地、更有控制性地来表现自己,把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弱化或者隐藏掉。这就会让受者将网上沟通对象按照传者希望的那样理想化,从而导致传者传播的形象缺乏真实性。
  新媒体传播在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我们经常误解别人的动机或意图,因为我们互相发送的信息无法传达那些细微复杂却又极端重要的语气、神态等信息。E-MAIL、MSN、手机短信等新媒介传播手段的丰富性,表面上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护更加方便、快捷,实际上它也间接创造了人际关系的一些危机和误解。比如一个常有的误解就是认为中介化人际交流和面对面交流是等价的。实际上,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功能替代关系。
  
  影响人类文化行为方式
  
  “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行为方式。
  首先,新媒体传播影响了人类的文化接受方式和能力
  受众传统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在增长。部分观众观看电视的习惯也已经被下载或者在线观看网络电影、电视节目的方式所取代。“拖着”或者“跳着”在网上看电视连续剧或者视频成为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因为人们没有耐心等待一集电视剧或者一个节目慢慢进行,人们需要快速观看个人觉得精彩的部分或者知道故事结果。
  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被新媒介慢慢改变新的观看、阅读思维方式和传统思维方式发生冲突,但人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如卡尔所评论的,Google等现代技术是否正让人类变得越来越愚蠢?实践表明,人们探究问题深度原因的兴趣正在减少,阅读耐心正在减弱,而这与网络信息碎片化的表现形式和搜索引擎的搜索方式密切相关。另外,手机短信和报纸的流行也让人们适应浏览简短的信息。当信息铺天盖地像雪花一般从天而降,人们的思维也逐渐由线性的、逻辑的、追寻深度意义的方式转变为碎片化、非逻辑、追求表层信息量的方式。
  其次,新媒体传播影响了人类的文化趣味
  新媒体的自由度、互动性及参与的广泛性,使得当下的文化趣味日益娱乐化、流行化、大众化。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利用各种新媒介工作、形成社会关系、建立新身份并发展新文化。英国牛津大学牛津网络学院发布的《2009英国网络发展报告》(The Internet in Britain 2009)指出,网络已成为英国人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65%的人在获取信息时都首选网络。为了吸引大众,在大众文化消费的竞争中胜出,互联网上的新闻趋于趣味性与娱乐性,文化趣味的改变使得文化从追寻意义建构的现代文化过渡到无根性的后现代文化。文化的根本转变,来源于文化趣味的变化。而文化趣味的变化,又与新媒介传播的方式与特点密不可分。
  
  影响人类居家行为方式
  
  新媒体传播促使“宅”一族流行并引发对其的反思。进入新世纪后,“宅”这种居家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尤其盛行。如果说电视奠定了“宅”一族形成的基础,那么网络等新媒体则促成了其流行。“宅”一族沉浸于虚拟的世界,对于真实的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往往漠不关心。他们因为长时间不参与社会活动,在心理、生理和人际关系上都出现了问题。许多学者对“宅”一族表示了担忧和批判,认为是新媒体内在技术改变了人的主体性,这是技术的反人道主义倾向。
  翟振明先生认为,技术可分为两类,以往的技术,基本上是客体技术,也就是通过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客体的技术,而另一种技术是主体技术,其不是用来制造工具,而是用来改变人自身的,这种技术的出现对人的影响可能是颠覆性的。而以电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技术就是主体技术。“宅”行为中的电脑自身的技术特性是典型的反人道主义的。其强大的虚拟世界呈现能力往往给人以错觉,认为自己认识了真实世界,但事实上,在虚拟空间中,许多东西都是碎片化的。这种碎片化的信息组成的世界,和真实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比例是不等价的。生活在媒介构造的世界中的结果是把媒介对现实的拟像与仿真当成了真实世界,混淆了二者的界限。当“宅”一族的头脑中拟像和仿真变得比真实还要真实的时候,他们不会再眷顾真正的真实世界,“宅”一族沉浸在网络等的虚拟环境中,并且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从而颠覆了以往的生活方式,禁锢了在社会中真正与人交往的自由,主体性受到改变,导致人在某种程度上被技术宰制而不自知。
  固然,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中揭示新媒体传播对人们产生的所有的影响是不可能也不实际的。但鉴于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揭示现实生活中由媒体传播尤其是新媒体传播等各种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与改变,帮助人们认识到这些新媒体传播引发的显在或隐在的影响,提醒人们注意、反思这些影响。所以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够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及生存在其中的新媒体环境,更加健康地生存、发展。
  
  深圳新闻发言人将逾千
  
  由深圳市政府新闻办和中国传媒大学合作举办的“深圳政府新闻发布和危机管理师资培养高级研究班”最近在北京开班,来自深圳各条战线的25名学员,将通过一周的强化培训成为深圳政府新闻发布和危机管理的首批本土化师资。这同时意味着深圳首创的普及公职人员媒介素养教育“种子计划”正式启动。这是深圳“打追最具新闻意识的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又一创新之举。
  深圳目前已建立了较完整的市、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乃至街道、社区,多层次、多部门、多角度的新闻发言人网络。深圳还将推动在学校、医院、水电气企业等涉及民生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建立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届时深圳市各级各类新闻发言人队伍将达上千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50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