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电视新闻采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 蕾

  报道是记者采访的结果。可以说采访是记者的直接或间接的实践过程,是记者深入实际、认识实际、反映实际的过程。经验告诉我们,新闻报道得好不好,反映得深入不深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是否深入。笔者现就电视新闻采访谈点粗浅的体会。
  
  采访前的准备
  
  政策准备:记者在确定报道的选题后,应再专门重温一下与当次报道有关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最新的方针政策,以便准确无误地掌握宣传口径,体现最新的宣传意图。记者要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必须坚持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新闻界有句俗话叫“吃透两头”,就是上要深刻了解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方针、法令法规,下要了解民情,用我们的“新闻眼”去发现新闻,搞好新闻报道。
  知识准备:新闻记者应该是“杂家”,在他的知识仓库里,各种、各类知识越多越好。如果你对某个采访选题的相关知识不够,那就应该在采访前“充充电”。掌握的相关知识越多,同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就越多,就越能同采访对象沟通感情,采访就越顺利,所作的新闻也就越吸引受众,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为了使这项准备工作更扎实一点,应当拟定采访提纲,列出所要提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依具体情况按时间先后或逻辑关系列出。
  材料准备:新闻重在创新。确定了采访目标和选题后,别忘了查询一下同类性质的新闻报道,看看哪些问题别的媒体报道过了,哪些问题别的媒体还没有报道。或者别的媒体已经作了报道,但仅是牵了牵“藤子”、“叶子”,还没有摸到“瓜”,那么,我们就要从中看出事情的发展,选择新的主题或角度,摸出“瓜”来。查看旧材料不是图省事,不是偷懒吃“冷饭”,而是为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新特点。另外,有些旧材料也可以作为新闻背景使用。
  
  采访的具体方式
  
  找主管领导谈。全面了解情况,包括工作过程、成绩、缺点、经验、教训、群众反映等。再就是征求领导对我们的采访报道计划的看法、评价,听取对报道思想的意见或建议,以便从政策和事实上报道得更加准确。
  开调查会。这是一个比较简便而又效果显著的采访方式,无论是了解全面情况还是重点了解某个问题都可以采用。
  个别访问。为了解某个具体问题或细节,可以找当事人或其他知情人做细致调查。至于采写人物报道,对采访对象或与采访对象有关人的个别采访恐怕就要占用更多时间。
  使用书面材料。切忌照抄照搬,只能从现成材料中找一些可用的线索,自己再实实在在地进行采访。
  亲临现场。对电视记者而言,这是最必要、也是最常用的采访方法。这样的报道材料丰富,情节生动,真实可信,感染力强。
  
  采访一定要深入
  
  深入采访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是要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从纵的方面来说,要了解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从横的方面来说,要了解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联系。采访中,既要有“点”,也要有“面”。“点”即向采访对象作深入细致的访问调查。“面”,即向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方面或个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访问。即“立体采访”,不能满足于一个平面的材料,而要取得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第二是采访工作要细,要多占有材料。记者一定要到现场去观察,通过摄像机镜头,让受众看到实地景物,同时进一步核实被采访对象介绍的情况,力求报道真实、准确,不出差错。
  
  新闻主题的提炼
  
  记者采访来大量新闻素材后,首先要提炼主题,选的材料一定要精,能“以一当百”。如:有条称赞一位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的市长的报道,记者采访中拍了大量的素材,但记者在制作时只重点讲述了一个事例:这位市长一次雨后路过一个公交车站时,发现一位小女孩漂亮的衣服上溅满了泥水,放声大哭,几位大人用纸巾为她擦拭。市长仔细看了一下,发现公交车站的地砖都活动了,灌满了泥水,行人踩上去就迸出泥水溅人一身。接着他又去看了几处公交车站,发现都存在这一问题。于是,当天下午就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开会第二天就动工整修了全市公交车站的地面。记者对这个实例进行了详细、生动描述,使整条报道很丰满,很生动。如果不加选择地将这位市长所有的事例都罗列堆砌起来,受众反而不会受感动了。
  
  突出电视新闻特点
  
  首先要拍好画面,力求画面规范工整,富于美感。再就是要精心搜集现场背景声。还要鼓励记者出镜,记者现场出镜,交待新闻背景,点评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可信性。许多优秀的电视新闻,往往都充分运用了各种电视手段。如美国航天飞机首次失事,现场的长镜头,巨大的爆炸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比拟的。
  要突出电视新闻的特点,前期采访是关键。只有采集到好的画面和各种声音的素材,后期才能制作出精彩的电视新闻。 (作者单位:黄山电视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52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