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天下人间一片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白鹤高飞不逐群,嵇康琴酒鲍照文。
  此身不知栖何处,天下人间一片云。
  ――朱熹
  
  干新闻的,难免烦躁。烦躁不安,
  就会翻书。这大概是通病,自己也免不了。只是好往“故纸堆”里钻,比如,朱熹的以及关于朱熹的书。
  朱熹,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去世至今整整八百又五年。张岱年先生曾说,朱熹的学说是中国哲学史上论证最细密、条理最清晰的哲学体系。陈来先生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哲学家能在研究著述的广泛性上望其项背。
  可是,自己大学以前对他的认识,仅仅是“存天理、灭人欲”六个字:他是扼杀人性的“罪魁”,是封建皇权的“走狗”,他不想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书本上大体是这样写的,先生们大都也是这样讲的。后来,上了大学,自己读朱熹,才知道上当了,感到很可怜,很委屈。也感觉幸运:幸亏上了大学。
  由此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都说国人“守旧”、“迷信”、“僵化”,其实国人最不善待古人、前人,一边骂古人,一边吃古人,一切“因时而宜”、“为我所用”,哪来的“迷信”?有时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国人(当然自己在内)骨子里是“善变”的,是“忒精明”了,有时精明得滑头:缺少定力,原则游移,好随机应变、随利应变,少有骨气、血气、刚气。
  佩服朱熹,就因为在那个猥琐的朝代,他不“善变”,他择善固执,并且教人择善固执。
  晚年朱熹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官,看不下小人当道,进谏参劾韩 胄。韩便向宋宁宗进言“朱熹迂阔,不识时务,不宜再用”。宁宗于是给了一个闲职。朱熹接诏后,就径自出都,返乡讲学去了。不久,宁宗再下诏排定 “伪学”“黑名单”,兴起党禁,朱熹位居前列,被削职为民,所注释的《六经》、《论语》等也被列为禁书,但朱熹坚持在家聚集门徒讲学。当权者对 “伪学”的打击越来越严,好心人劝他遣散门徒,闭门谢客,以免招惹是非,他只是笑而不答,不予理会。
  老病之中,他明显地感到大限将至,“某今只是觉得后面日子短促了,精力有所不逮;然力之所及,亦不敢不勉。思量着,有万千事要理会在,自是不容己。只是觉得后面日子大故催促人,可为慨叹耳。” 卧病在床,他念念不忘的,仍是训导门人弟子“做些艰苦工夫,须牢固著脚力,方有进步处”。
  临终前,病情加重,数日未见学生。一天晚上,他把弟子们召进卧房。弟子们围在病榻前,没有人讲自己近来学习怎样、做工夫怎样,没有人向老师请教问题,都沉默着。老人发怒了:这么闲坐着,都回家去算了,何必大老远跑来为学呢?每读至此,掩卷思之,不胜嘘唏。这“怒”,是怒时日不多,是怒尚有万千事要理会,是怒党禁未除,仍背着“伪学”之名,是放心不下一生为之探究的道与理,是放心不下弟子们的为学修行。其实,他又何尝不知,弟子们是想让他多休息,不忍心再劳累他呢?
  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午时,朱熹在福建建阳去世。参加会葬者近千人之多。下葬后,仍有曾经受业的弟子门人得知消息后,从各地赶去奔丧,有的不远千里。
  这样一个人,值得佩服。
  近些日子,读《朱子语类》,尤其是关于读书、学习的章节,发觉朱熹鞭挞门人弟子的“病根”时,最让他耿耿于怀的,就是:不下功夫,心志不定,好耍滑头,“脚跟不点地”。对这“病根”,他毫不留情,当头棒喝,有时骂个“狗血喷头”。
  反观自己,也有这“病根”,且病得不轻。看业内同仁,不管是搞报道、做编辑的,还是搞经营、做管理的,不少人也有这“病根”。再到业内媒体诸多的“改革”、“创新”,似也有这“病根”。“病根”何来?有的是形势所迫,有的是条件所限,确确实实的理由都可以找一大堆。可是,要革除这“病根”,恰恰就是要下工夫把困扰自己的所谓“形势”、“条件”、“理由”革除掉,让“形势”不再成其为“形势”,让“条件”不再成其为“条件”,让“理由”不再成其为“理由”。否则,一辈子无事可做,无事可为。因为,任何人做任何事,好像都摆脱不了各种约束因素,都是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进行的。退一步讲,没了各种约束因素和特定的条件,做事还有什么意义?又还有何事可做?
  道理,朱熹讲得精到,讲得直白,毋庸画蛇添足。下面摘录数条他训导弟子门人的“语录”,以自省,也供忙忙碌碌的媒体和媒体同仁参考。
  
  《持守》
  
  1、人只有个心,若不降服得,做什么人!
  2、心若不存,一身便无所主宰。
  3、人惟有一心是主,要常常唤醒。
  4、未有心不定而能进学者。人心万事之主,走东走西,如何了得!
  
  《总论为学之方》
  
  5、圣贤所说工夫,都只一般,只是一个择善固执。
  6、立志要如饥渴之于饮食。
  7、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
  8、不要等待。
  9、今人做工夫,不肯便下手,皆是要等待。如今日早间有事,午间无事,则午间便可下手;午间有事,晚间便可下手。(今人)却须要待明日;今月若尚有数日,必直待后月;今年尚有数月,不做工夫,必曰:今年岁月无几,直须来年。如此,何缘长进!
  10、小立课程,大做工夫。
  11、人多言为事所夺,有妨讲学。此为“不能使船嫌溪曲”者也。
  12、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工夫。若半上半落,半沉半伏,济得甚事!
  若悠悠地似做非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今日是这个人,明日也是这个人。
  13、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
  14、不带性情的人,为僧不成,做道不了。
  15、人为学,须是要知个是处,千定万定。知得这个彻底是,那个彻底不是,方是见得彻、见得是,则这心里方有所主。且如人学射,若志在红心上,少间有时只射得那帖上;志在帖上,少间有时只射得那垛上;志在垛上,少间都射在别处去了。
  
  《读书法》
  
  16、读书已是第二义。要“识得道理去做人”。
  17、莫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
  18、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斟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19、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处。而今说以前不曾做的,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只会“耽搁一生”。
  20、今之学者,看了(书)也似不曾看(书),不曾看(书)也似看了(书)。
  21、为学当“得之于心,体之于身”,需要“反求诸身”、“切己体验”。
  
  《训门人》
  
  22、学道做工夫,须是奋力警发,怅然如有所失,不寻得则不休。如自家有一大光明宝藏,被人偷将去,此心还肯放舍否?定是去追捕寻捉得了,方休。做工夫亦须如此。
  23、泛泛在那皮毛上,抓不到痒处,不济事。
  24、学者悠悠是大病。
  25、人生能得几个三五年?须是自强。
  26、不可先自放倒。
  27、如坐的个船,且安排桨楫,解了绳,放了索,打桨去看,却自见涯岸。若不放船去,怕有风涛,又怕有甚险,如何到岸?
  28、公等每日只是闲用心,问闲事、说闲话的时节多,问紧要事、究竟自己的事的时节少。若真是个做工夫的人,他自是无闲工夫说闲话、问闲事。
  29、如《论语》说“学而时习之”,公且自看平日是曾去学,不曾去学?曾去习,不曾去习?学是学个什么?习是习个什么?曾有说意思,无说意思?且去做好。
  30、眼前事尚不晓,如何要他知得千百年英雄心事!
  31、看今世学者病痛,皆在志不立。
  32、今人驰骛纷扰,一个心都不在躯壳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57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