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反思,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仇定荣 陈晓平

  面对变化多端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事件,面对教学中突如其来的棘手问题,当我们以经验的方式无法应对时,是撒手不管,听之任之,还是寻求良策,提升教学智慧呢?其答案一定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去探寻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然而,妙计的寻找和探求,必须以课堂行为的剖析,教学事件的“曝光”为前提,通过不断的审察和反思,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的途径,彰显灵动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分一名教师是一个“教书匠”还是一位“教育者”,是一个感性的实践者还是一位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标志就在于他是
  否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1]它具有五个主要特点。
  1.问题性。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困惑和迷茫。于是,反思作为自我认识和实践,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和有效果的。这也就是说,反思产生于“问题”“无知境界”。[2]在这里,问题的内涵还应该扩大化,凡是能引起自我信念的疑难或心理上的不适都应该看做是问题,哪怕它是非常轻微、极其平凡的困惑和挑战。
  2.主动性。“教无止境”,只有教师不满自己的教学现状,充分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的局限性,才会自觉地进行反思。倘若自认为了不起,自我感觉很好,就很难进行自我解剖,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状况。因此,教学反思需要教师主动地思考教学现象、教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审视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主动探究、主动思维的过程。
  3.实践性。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打磨出来的,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不需要用大量的事实证明或逻辑推理论证。教师的反思只须在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适当的教育行动或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思维或其他教育问题,使教学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得到及时的觉察、矫正和完善。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对实践的反思,在实践中反思,为实践而反思。
  4.过程性。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反思为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二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成长过程中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3]
  5.合理性。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如此看来,教学反思可以看做是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工具。教师之所以要进行反思,其目的就是为了改进教学,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流程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是反思理念的核心,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么,我们将如何优化自己的教学反思行为,提升并完善自身的反思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反思的基本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使自身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确定内容。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教学的内容,发展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通过关注自己的经验,收集其他渠道的信息,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
  观察分析。反思的内容一旦确定,就要进入观察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还是经验的描述者。首先,教师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广泛收集信息,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时的经验与教训。
  重新概括。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和理念,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新的实施方案,着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5]
  验证假设。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之于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实践的结果,验证上一阶段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是否合理。因为即使设想最好,预设方案最佳,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也只是能“纸上谈兵”。只有将“美好的蓝图”建筑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
  改进完善。如果原先的假设被证实,意味着带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新的教学规律被发现,教学实践在某个方面或整体上会更加合理,教学主体的合理性就能达到新的高度。如果原先的假设被否定,那就需要用新的假设去取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行动的决策者,就是在这样的反思环节中不断循环往复,不断进行反思性研究,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三、教学反思的具体策略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6]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它简便易行,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一种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它写法灵活,不拘一格,可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忠实记录和反映。所以,从不同的视角思考,从不同的情景审视,从不同的环节切入,就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法,呈现出不同的反思策略。
  1.螺旋式反思
  教学反思是构建“好课堂”的重要保证。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7]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最终保证“好课堂”的构建成功,必须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层面作螺旋式的反思,才能逐步进入高智慧的境界。
  课前预测,前瞻性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高瞻远瞩,“知己知彼”,认真反思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教学流程是否清晰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否充分吸引学生,所选择的材料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投其所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说学生关心的事,说学生身边的事,说学生想说的事,把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一旦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就会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课中应变,监控性反思。教学设计是教师个人设计的理性方案,即使设计得再完美,也只是一幅教学“蓝图”。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向的互动过程,需要通过师生共同运作才能完成。具体的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突发事件谁也无法预测,课中反思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和偶发事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8]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动态资源,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让一次次的“意外”成为擦亮课堂的神奇火种。譬如当教学设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能适应学生学习时,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又如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教师应机智地处理,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后感悟,批判性反思。如果把前瞻性反思和监控性反思比作是赛前训练和精彩比赛的话,那么,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就是赛后的全面回顾和总结。它既是对前两个环节的理性思考,又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再反思: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通过批判性反思,教师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能将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内省式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行为主体对自我的不断认识和完善,是教师个体凭借自己的体验而非他人的经验来进行的反省活动,是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是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地批判自己、考察自己行为及情景的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教师个体通过觉察、纠偏、矫正、完善等方式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审察、自我内省、自我批判的过程。
  第一,自我说课,勇于解剖。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课堂。所以,当自己把用心构思的教学设计书写出来后,还应该自己对自己说课,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教学设计中的思维过程,使自己内部思维活动充分地展现出来。然后不断地反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如何才能更好地突破难点;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等。如此自我反省,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对教学设计作必要的修改和润色,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合理,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过程更优化。
  第二,反思日记,独抒心灵。“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坚持十年;若十年之后自感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公司愿以一赔百。”此乃朱永新教授“成功保险公司”的投保条件。这里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后,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总结性反思,持之以恒地写反思日记,就一定能跻身名师的行列。
  反思日记,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反思和研究价值的各种经验所进行的持续而真实的记录和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更新观念、增长技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方法。[9]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点:一是对教学中包含问题的教学事件进行详细、忠实的描述;二是对事件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教学理论分析和阐述;三是提出改进建议,为以后的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常见的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
  第三,教学再设计,完善原教案。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向前的过程。当教者依据教学设计施教时,绝对不是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一定会或多或少地调整某些环节,变动某些内容,甚至会完全改变原来的设计,生成充满智慧的课堂。此时此刻,教者就要静心沉思,自我内省,从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编写、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系统评价等环节,分析变动的原因,记下独特的感悟,修正原有的教案,考虑下次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然后形成“教学再设计”,使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第四,叙事研究,建构自我。在教育的舞台上发生过无数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淡无痕迹的,有很多事情会伴随着学生今后的成长,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如果教师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对这些教学事件进行具体的描述,对这些看似平凡、单调的教学故事进行批判性的审察、解剖和反思,并赋予其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韵味,就成了教育叙述研究,叙述性和反思性则是它的主要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生活事件的真情告白,也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它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作为背景去发现和观察世界,这是教师主动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的基本策略有:书中淘金,寻求理论支撑;关注课堂,捕捉鲜活事件;解析审察,提炼故事价值;笔下生辉,叙述具体生动;润色文本,引起心灵震撼。
  3.外援式反思
  教学反思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步地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从经验上升到规律,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高智慧境界。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的辛勤耕耘,持续反思,还要依靠学生、同伴与专家的外援和引领。在双方的共同交流和相互合作中,才能深层次地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矫枉过正”,走向圆满。外援式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观摩教学,模仿借鉴。不论是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还是一般教师的公开课、观摩课,都凝聚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闪耀着灵动的智慧。通过现场听课或教学录像观摩,并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就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内心深处涌动起改进教学行为的强烈愿望,自觉地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逐步拉近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二,学生反馈,调整策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看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能力有无提高。如果学生学无所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教学。因此,教师要乐意“放下架子”,从学生那里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教学的行为,使之达到学生所期望的效果。学生的信息反馈从教学环节看,有课堂反馈、作业反馈和考试反馈;从课型来看,有新课反馈、复习课反馈;从内容来看,有疑难问题反馈、学法反馈和教学建议反馈。
  第三,专业引领,升华自我。专业研究人员和名特优教师,不仅理论素养高,而且教学经验丰富,擅长临场指导。定期邀请他们来校进行教学会诊,能迅速地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共同研究及时解决“疑难杂症”。如果离开了这些专业人员点拨和引领,个人反思就常常会囿于同水平的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导致反思的形式化、平庸化。
  专业引领主要包括:一是专家引领,最有效方式是座谈或跟进式个别指导;二是行家引领,在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的资深教师进行点拨指导,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行家对教师的发展而言,比专家讲座更解渴;三是骨干引领,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他们虽不及前两种学术引领的含金量高,但有其独特的优势:方便快捷,实在实惠,针对性强。
  第四,微格教学,“庖丁解牛”。微格教学是一种以少数学生、教师或专家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性的课堂教学,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反复观看交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形式形象直观,反馈及时准确,教师能知道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对自身教学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感触甚深,体验深刻,认识准确,反思彻底,要求改进的愿望强烈,认识到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改正自身缺陷,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注释:
  [1]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
  [2]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
  [3]宋明钧.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举[J].课程•教材•教法,2006(7).
  [4]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2(6).
  [5]白天光.论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7]刘清华.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之源[J].天中学刊,2005(2).
  [8]英成芳.课堂教学机智艺术[J].教育艺术,2005(4).
  [9]李彦花,陈二伟.浅析教学日记[J].教学与管理,2003(4).
  (作者单位:1.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孝都中学 2.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王哲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72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