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做一名“创新型”的军事记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廖佚

  摘要:当今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军事变革在加剧,新事物不断涌现,军事记者要想在新一轮新闻大战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就必须加快创新的脚步,用新的新闻理念和新的新闻创作方式来迎接新的挑战。
  关键词:创新型 军事新闻 军事记者
  
  时代在发展,传播业在嬗变,随着部队建设的发展和官兵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兴趣已更多地从消遣型的“解闷”,转到了实用型的“解惑”;同时,军事活动特有的突发性、风险性和变动性又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们军事新闻记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把牢时代脉搏,在科学发展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摆脱旧观念、去掉老套路,拒绝平庸,鄙视肤浅,树立全新的军事知识价值观、军事科技含量观、军事智力竞争观、可持续发展观……运用新思维、切入新角度、开掘新亮点,寻找新突破,创造新作品,引领新风尚,打赢舆论战。
  要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军队精神生活和军民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军事媒体作为党在军队的喉舌,引导着军队舆论的方向,军事记者作为新军事变革的记录者和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见证者,肩负着传播军事文化,开展舆论战、心理战的重任,其地位和意义都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军事记者必须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革命理想,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具备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充分发挥好新闻宣传传播真理、正人视听的特殊作用,确保部队政治坚定、忠诚可靠,始终不渝地高举旗帜、听党指挥。
  再者,军事记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军事记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和舆论环境中,要想干好工作、做好报道,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用政治家的头脑和军事家的眼光去感知世界、认知事物,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加强对复杂媒介信息的认识、把握和分辨能力,加深对传媒规律认识程度,察幽入微、把握得当。
  要锻造灵敏的新闻嗅觉,练就敏锐的洞察能力
  军营的生活丰富多彩,也枯燥无味,体能、射击、队列、拉练、战备战术、实战演练……天天在同样的地点进行着同样的军事科目训练,好不容易盼到一次的军事演习则是“改善生活”,所以大家笑说军营的生活就是“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单调乏味。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只能靠记者的新闻嗅觉及其洞察能力。
  平凡的生活中蕴涵着大新闻,军营生活看似枯燥,却最丰富。例如,年年迎新兵,训新兵,过程、方式都一样,排长、连长都没啥感觉了,但记者得有兴趣,虽年年有新兵,但次次兵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行为;如同样的政治教育、同样的政治学习,不同的连队、不同的班排,就会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创意……而这些不同就需要记者用新闻眼看出来,用新闻鼻嗅出来。
  同时,新闻嗅觉与洞察能力也是进行舆论战的必备素质,毛泽东是舆论战高手,其军事新闻气势恢弘,自由挥洒,动感很强,节奏铿锵,皆是“发现”所得。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得紧急情报:驻守北平的蒋傅军,乘华北野战军主力远在绥远地区作战,冀中一线兵力空虚之际,决定经保定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毛泽东立即组织撰写新闻稿一篇,亲自撰写新闻稿三篇,分别是《蒋傅军妄图突袭石家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蒋傅军已进至保定以南之方顺桥》、《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报道发出后,傅作义立马撤回军队,偷袭阴谋彻底破产。
  军事记者要比别人多个心眼,将平时看到的人、事、物多做横向、纵向的比较;要把军事活动放在国际、国内的大局中予以衡量,从政治高度去探究它的价值和意义,久而久之,才能历练出“新闻眼”和“新闻鼻”,才会具有不一般的洞察力。
  要增进理性思维,学会“发散性思维”
  新闻报道不只是舞文弄墨的写作活动,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认识过程。写作仅是其中的一个符号编码环节,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与传播者对报道对象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程度成正比。因此,一名优秀的军事记者应该是一名具有理性思维、认识深刻的记者。眼下,新闻的种类在不断增加、质量在不断提升,不仅有视觉新闻,还有分析性新闻、解释性新闻、述评性新闻、预测性新闻……这就需要记者的报道更富思辨性和哲理性,要求记者能充分运用理性思维,快速把握问题实质,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针对全军上下大兴练兵热潮的事情,若我们就事论事,写出的报道充其量就是让外行看看热闹,若我们能发掘出其“科技练兵”的本质,并加以总结归纳,便可吸引内行们前来看门道;如我们报道军事演习,不但要让人觉得打得热闹,更要让受众从一次次军演中看出装备的更新、技术的进步、体制的变化对战略战术乃至整个战争形态的牵引和推动……只有这样,新闻才是成功的新闻,报道才是受大家欢迎的报道。
  发散性思维能充分调动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而这正是成就新闻报道求异出新、鹤立鸡群的良方。如发散性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常常会给新闻注入新鲜血液,使报道更具时代气息。有一种思维定式叫“好稿出自基层”,认为只有在火热的练兵场,成天与基层官兵一起同吃同住才能写出好新闻。我们不如反其道思考,就是好稿出高层,高层也能出好稿,这样,我们就会用心关注高层。目前,我军正处于新军事变革中,为谋打赢、求发展,经常会有新的政策方针出台,那么,我们就可及时写出对高层新决策、总部职能部门新政策的解读;而后,与高层调研组同行,又能采写出对基层部队具体实施过程中经验与难点的调查报道,促进高层与基层的互动,从而推动一项改革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从决策到实施再到政策完善的发展调整进程。
  要激发创新意识,提升策划能力
  孙子曰:“兵有常理,而无常势;火有常性,而无常形。”“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都是说我们需要创新意识,要敢想敢做。新军事变革给军事新闻带来了更广阔的报道空间和报道内容,我们也应采用新的报道手法、运用新的报道角度,发掘新的报道题材、开拓新的报道领域。1996年,互联网在中国刚刚起步,大多数人还不知网络为何物,我军内部互联网建设更是一片空白。1998年,北京军区某部就率先利用电脑软件开始解决基层官兵生活中遇到的涉法问题,记者刘亦功、张百鸣介入到这个新领域中,撰写拍摄出《“电脑律师”进军营》,获得当年电视军事节目新闻类二等奖。2000年前后,我军的后勤保障得到极大改善,“吃”“住”质量大幅度提升,胖兵肥官也随之出现了,2002年开始施行《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胖兵肥官无法达标,纷纷减肥,记者伍辉、孔小白、张坤力逮住这一新题材,撰写拍摄了《军官减肥》,获得当年电视军事节目新闻类三等奖。
  新闻报道策划是一种视角新、立意高、开拓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的,能形成新闻强势的谋划和组织过程。经过匠心独运的新闻策划,可使新闻的质量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而“创新”是新闻策划的灵魂,其表现方式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首先是选题要新。应选择具有时新性的新闻事件进行策划,并通过报道来推进事件的递进式发展,最终揭示事件的本质。其次是点子要新。同样一件事实,从普通角度看价值不大,但换一个角度便会意义非凡。同样是几则报道,分而用之或许意义不大,但更换组合方式,便可新意立出……如2009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播出的系列专题片《劲旅如虹》,就是将近年来我军各单位取得的优秀成绩进行了重新整合,即集中零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两年,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推出了系列报道《当代军人》,单独看它的每条新闻,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先进典型宣传,但是当它以系列的形式出现,各层次各种类的优秀人物在荧屏上得以集中的生动的展现时,又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觉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新闻报道策划还可对隐形新闻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开发。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一些媒体纷纷组织记者重走长征路,充分挖掘“红色记忆”,激发了受众的接受兴趣,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要养成学习意识,争做“学习型”记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军备竞争的加剧,新能源学、新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等新学科已渐渐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神舟飞船升空、天河一号诞生、新型战斗机上天、新型坦克、导弹成功研制……都是各学科知识综合的结果。单一学科的知识储备,已不能胜任报道工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军事记者要不断学习、主动学习、勤于学习、持续学习、创造性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学习能力已成为军事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军事新闻人才必须是学习型人才。
  我们需要学习的对象有很多:首先,我们要向书本学。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军事记者要悉心研习各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以后的采访报道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我们要向媒介学。各新闻单位都会订阅大量报纸杂志,家中、办公室也有电视网络,每天,我们都应将能拿到手的报刊全部浏览一遍,将各电视频道、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收看一遍,一是可以将世界大事尽收眼底,二是可以学习不同媒体好的报道方式与技巧,化为己用。再次,我们还要向同事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事们每日在一起共事,新闻单位定期都有优秀新闻作品评选,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是切合本单位实际的新闻佳作,我们更应重视,学好了迎头赶上或超越,就是胜利。
  要倡导清新文风,打造完美细节
  新闻应该是清新的,“清”即“清爽”,看新闻时轻松爽快,有一种享受的快感。这就要求文章主题鲜明、语言鲜活、行文流畅,具有“军味”、“兵味”、“土味”,凸显“口语化”、“生活化”、“趣味化”。“新”即“新颖”,俗话说“文无定法”,无论是消息、通讯还是系列报道、专题调查,都可以进行个性化构思,在结构、语言及表现方式上进行别出心裁的设计,如文章结构可以选择对照式、递进式,语言可以选用方言俗语、网络语言,表现方式可以选择重理的内容使其哲理化、重情的内容使其诗意化等。
  在新闻报道中,细节就是品位,细节决定高度。新闻细节能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本质,拉近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与观众间的距离,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观众记忆深度。大凡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闻,都有深刻感人的细节,如汶川地震中那个身负重伤、在担架上给解放军敬礼的小男孩,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中那座被拦腰冲断的四层楼房上的生死营救……至今让人历历在目、无法忘怀。细节的“制作”,是记者功力的体现,功底深厚的记者往往能捕捉住精彩的细节,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然而要练就深厚的功力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军事记者平时树立细节意识、多深入到火热的训练场,用眼看、用耳听、用心辨,把握好事件或人物的瞬间,选取最为动情的镜头,表现最有说服力的场景。长期勤练后,才能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调动全身的感受(包括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体察现场的变化,捕捉到最能体现事物本质、最能阐明事实、最能打动人的细节呈现给受众。
  参考文献:
  1.李敬波:《创新――新闻策划的着力点》,《新闻窗》,2009(5)。
  2.陈红艳:《现代受众特征与典型报道创新》,《新闻前哨》,2005(4)。
  3.李景会:《创新广播载体 提升引导能力》,《记者摇篮》,2009(11)。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政治部宣传处)
  编校:董方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83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