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纪录片的国际化表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丽

  纪录片国际化表述的背景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国的文化也开始更多地引起国际上的兴趣,作为中国文化一部分的纪录片,也同样引起国际的重视。现实情况中,国外的纪录片人由于资源的掌握、国内行情的了解度以及拍摄上的种种限制等因素的制约,使他们把更多的眼光投向中国国内的纪录片市场。然而中国的一些纪录片,虽被国内业界和观众所看好,但却不能在国际上被国外同行和观众所认同。有些即使是花巨资投拍的纪录片,拿到国际上,却还要经过重新编辑,只能是压缩到两三集播出。还有一些本土的优质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只当素材进行销售,附加值严重缩水。那么,中国纪录片的“大陆版”究竟怎样才能向“国际版”实现理想跨越呢?
  国际化的理念
  综观目前的国内纪录片市场,有一些“流行趋势”值得思考:
  “大片化”。越是大投入、大制作、大题材的鸿篇巨制,就越国际化吗?从目前国际纪录片交流市场和评奖结果来看,未必如此!相反,国外许多有经验的纪录片制作人却很诧异于中国纪录片动辄十几集、几十集的“圈地式”选题,这种方式也与国外观众的收视习惯相左。而同样是大投入,国外的从业者却喜欢选择一些自然人文类的题材去进行拍摄展现。
  “猎奇化”。越是奇特的,就越能吸引国际眼球吗?当下,一些从业者为了避免选题上的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追求所谓的“反差效果”,便专门挑选具有悲情或猎奇色彩的市井化、低俗化选题,如:绝症、家庭纠纷、妻离子散、乞讨卖艺、奇闻怪象等,甚至专门聚焦违法犯罪、吸毒卖淫及一些夸大甚至编造社会阶层冲突等严重有损中国社会形象的选题,以期在国际上获得畸形关注,而这些失去了纪录片人客观性与责任感的片子也同时降低了它的生命力。
  “民族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吗?国内的纪录片,以民族性、历史性、人文性见长,然而,这种民族性、人文性的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自于中国几千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种纪录片对熟悉这种本土文化的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对文化差异很大的国际市场的受众却难以接受,在跨文化交易时,致使吸引力大大降低。只有处理好思维、表述及信息上的国际化,才能真正使“民族的”成为“国际的”。
  总之,中国纪录片要走向世界,必然要跨越各民族间的巨大文化差异,寻找到人类共通的东西。让我们拨去浮躁的烟云,静下来思考:纪录片是哪些人做的?是做给哪些人看的?一定是中产阶级做的,也是做给中产阶级和精英人群看的。这类人的特点是,对社会有着深度的观察,对人性有着深刻的反思。而这恰恰也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具有深厚人类学价值和闪耀人性光辉的内容,是可以跨越国家、语言和文化观念的障碍,而顺畅走进全球每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的。
  国际化的思维
  国际化的思维,就是要站在全球的视角,用世界的眼光,以开阔的思维,进行纪录片的创作。如纪录片《英国的夏天》,通过记录观鸟者、观虫者、冲浪者、“爱云”协会天空滑翔者、海滩游玩者的夏天假日经历,全方位生动地展现了英国的夏天,使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个湿漉漉的、充满阳光的、丰富多彩的英国夏天。这个片子让人感觉思路开放、自由,跳出了人们传统的对夏天的认识。不受约束,不墨守成规,还要有高度,同时还要能入能出,“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能跳出来看待问题。也许,这就是国际视角吧。我们往往不缺乏“深入”,缺的是“跳出”,站在一个足够的高度去思维片子的内容,会有一个不同的效果。如果只会“本土”式的深入,而缺乏审视的高度,那结果也就只能“自娱自乐”了。
  国际化的语言
  国际化的语言,说的就是表述方式的问题,也就是纪录片话语表述方式的世界化。由于眼界开阔,又有了全球的高度,表述上就能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本质化表述。如美国当代汉学家比尔・波特在《空谷幽兰》一书中描写“隐士”所用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借鉴。他是这样来描述中国“隐士”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用词简单而明白晓畅,妙趣横生,而又寓意深刻,又能很快被观众接受。反过来想想,如果是我们,我们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本国的“隐士”呢?恐怕不弄点诗词之类,不“整”点超深奥、超有文采的语言就觉得对不起咱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不起历史上的这些“隐士”吧!而这种表述习惯,也正是影响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化的瓶颈之一。
  结语
  当前,我们的许多纪录片人怀着一颗热诚的心,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不畏艰辛,为受众奉上了精美的纪录片文化大餐。他们有的拍片时用的是家人的钱,有的是自己筹钱买DV,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在坚持着。他们以一个新闻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遵循客观真实的规律,他们也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品格,不懈追求,带给人们更多美的享受和愉悦。有了信念和责任感,再加上国际化的理念、思维和表述,相信我们的纪录片人会创作出更多精美的纪录片,纪录片也会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赵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834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