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安春

  教育投入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教育投入的渠道不断拓宽,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投入、社会团体投入以及家庭与个人投入。其中家庭教育投入,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对教育成本补偿的份额明显加大,特别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如在高等教育阶段,这项投入所占比重往往较大,且有上升的趋势。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投入?家庭教育投入现状如何?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现状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何谓家庭教育投入
  
  家庭教育投入的概念。所谓家庭教育投入,就是指一个家庭为了子女的教育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投入的内涵不断加深,在充足的金钱投人之外,文化和情感投入重视度不断提高,很多家庭开始重视家庭文化氛围的建设以及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三者之中,金钱投入量属于比较刚性的指标,文化投入量则堪称为核心指标,此外,情感投入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着家庭教育投入的最终效益。
  家庭教育投入的性质。家庭教育投入作为教育投入的一个类型,就性质而言,它和教育投入是一致的;所以在这里就只分析教育投入的性质。教育投入兼具消费性和生产性两种属性,既是间接的生产性投入,又是直接的消费投入,理由是教育投入要消耗掉大量国民收入、家庭收入和个人收入,但它最终是为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社会一切部门行业提供了大量明日的劳动者,而这些劳动者将促进明天生产活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可以说,教育投入既是今日的消费费用,又是明日的生产性投入。
  
  家庭教育投入现状
  
  家庭教育投入比例大。教育投入是一种长效投入,对很多家庭而言,这一投入成本太高,而回报的过程又太过漫长。培养一个中等文化水平的劳动力需要12年时间,而培养一个合格大学生需要16年时间,甚至更长;而有统计显示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在教育方面需投人近15万元,其中大学4年花费最高,要近8万元。
  《四川日报》曾在网上进行过一项关于家庭教育投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2.6%的家庭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超过30%。其中,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的教育费用给家庭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负担;但有过半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是值得的,培养孩子就必须这样。
  2006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家庭教育花费已接近家庭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费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0%。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说“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
  中国人民银行曾做过一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目的的调查,发现“攒教育费”是居民储蓄的首要目的,排在“养老”和“住房”之前。
  另有数据显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成本仅低于饮食营养费,占费用的平均比重为21%。但是自子女读高中起,教育费用在子女总支出中的比重超过饮食费用,这一比重在高中阶段为34%,大学阶段则为41%。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投入的绝对金额太高,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已经对中低收入家庭生活造成负担,这是我国;目前家庭教育投入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情况。
  家庭教育投入不平衡。在中国的东西部之间,在沿海较发达地区与内地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家庭教育投入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现象。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城镇或乡村,不同家庭之间对教育的投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深圳的一对家长有能力拿出几十万元供子女出国留学,而宁夏西海固的农民却可能连供子女上小学的几十元钱都筹措维艰,即便子女考上了高中或大学,也会面临辍学的危险。相对而言,城市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偏高,愿意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而农村家庭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稍低,在子女教育投入方面的意愿稍弱,投入也就相对少一些。
  这种家庭教育投入的区域性差异和不平衡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前三者相对硬性,而文化方面的因素,比较容易受大众传播力量的影响。同时,家庭教育投入的比例多少和家庭个体对教育的重视度与认知度有很大关系,这也属于文化因素影响的范畴。因此,下面笔者就着重分析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
  
  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
  
  历史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教几千年来备受崇奉,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华夏大地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识礼被中国人视为至高至上的事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成了中国人的共识。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国人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子女成了父母人生最重要的寄托,在生活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为有教育投入方面的意愿,并舍得拿很大比例的收入去投入子女教育。
  从历史来看,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一批高文化素质群体,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起了一种潜在的“示范”作用,他们的家庭生活、社会地位、社会流动、社会声望、子女受教育的环境、成功的机会等,都明显优于其他社会群体。这一历史事实无疑会促使现在的中国家庭更加重视教育,增强教育投入的意识。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到达受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厚重的教育文化通过几千年的继承和传播已经广泛种植在人们的心里,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形成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每个家庭的教育投入。而且通过诸如人际传播和书籍、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越多越深的家庭,通俗地讲,就是文化知识越高的家庭,对教育的投人心理越强烈,投入力度越大。
  时代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行为的影响。新的时代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时代对各领域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庭教育投入具有消费性和生产性两种属性。就消费属性而言,新时代文化中的消费观对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表现在“消费即投资”上。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瑜教授称其为“消费资本化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将消费向生产领域和经营领域延伸,把消费者视为投资者,使消费转化为资本,消费和投资成为一体。
  从现实来看,家庭教育投入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理念。高学历者在劳动力市场上

的竞争优势已得到社会确认,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的关系,投资教育能产出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高的效益,这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共识。人们对家庭教育投入的收益期望,既包括经济和非经济两种期望,也包括消费和投资两个范畴。一方面,投资教育能产生满足现时的家庭精神生活或个人心理需求的效用,是人们在满足了吃穿住行以及安全之后一种高层次的、具有自我发展性质的需求,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收益属于“消费”范畴。另一方面,家庭还期望通过投资教育,能在未来为家庭或个人产生物质上的效用,这种物质上的收益应属于“投资”范畴。从人们对家庭教育投入预期收益的期望来看,对教育的投入即是消费和投资的统一。
  这从一个层面显示了新时代多元文化的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理念的影响。下面我们从另一层面来看时代文化传播对家庭教育投入行为的影响。
  竞争精神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一个侧面,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中,也体现在教育事业中。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到比身边其他家庭更好的教育。从各类媒体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从学龄前教育,到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一直到大学及大学后教育,都不乏类似于“孟母三迁”式的家庭教育投入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这些报道激起了很多家庭的效仿和竞争意识,促使他们更积极地进行家庭教育投人,这是教育的一个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但同时,时代文化传播还唤醒着人们的理性精神。在前文家庭教育投入现状中,我们看到教育投入给很多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也经常报道类似《低收入家庭:为孩子上学压弯腰》、《工薪阶层:勒紧裤腰带让孩子上好学校》、《高收入家庭:为优质教育花巨资》等家庭教育投入故事。这些报道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向受众展示教育投入背后投入主体所付出的沉重经济代价,同时延伸呈现专家对教育投入的合理建议,从而引起受众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家庭教育投入主体秉承更加科学和理性的状态,促进教育投入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岳庭耀:《简明教育经济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 张西栓:《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益评价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8(2)。
  4 张瑜:《消费者也能成为资本家》,广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2987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