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思政课“问题式”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 勇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必须改变“学科化”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展示了较强的实践价值。“问题式”教学模式由完整的教学环节构成,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问题式”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学科化”教学模式难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
  客观而言,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公共政治课应该严格区别于研究型的学科化教学模式。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而是借用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化”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学科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严格按照从基本概念到基本原理逻辑进程,由于忽略了从学科化的课本内容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转化,缺少了感性材料的有力支撑,使原本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阶段的青年大学生,面对干瘪缺乏生机的宣教更加“望而却步”;授课方式追求完整的逻辑体系推演,不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课堂组织遵循以教师为主体的思路,常常表现为“教师长篇大论,学生昏昏欲睡”,主要原因在于忽略学生主体的存在;考核形式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未能进一步锻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困难就可以使思政课教学被淡化、弱化或者虚无化。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必须探索与本身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才能为完成“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1]
  (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价值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这种增长主要是依靠低技术的工种实现,不同于当年日本经济依靠技术出口实现的增长。另外,由于近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可以预见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将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就实践层面而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能够较好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落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只有探索具有较强实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以兴趣为先导,以认同为基础,将思政课教学由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纯粹的政策说教,转化为长于理论分析、讲究课堂互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且注重实践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大学生喜欢上、乐于听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思政课,彻底改变大学生为凑学分、为考勤而被动上课的尴尬局面。从而,才能通过思政课教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大学生自觉接受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成为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就理论层面而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所谓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2]357客观而言,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高职毕业生政治社会化程度不仅涉及到其个体政治人格和能力、政治文化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其对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与否。众所周知,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是最为重要的媒介,它通过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确立个体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个体的政治态度与情感;进而强化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好感,同时培养其对政治体系的忠诚与信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不但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政治社会化最重要的媒介(学校)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且也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系统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最后一环。因此,优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政治思想,进而整合自发形成的政治心理的过程,从而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政治认知和思辨能力得到提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认同得到增强,进而有助于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界定
  一般而言,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及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和相应的策略。笔者认为,思政课“问题式”教学模式是指以教材内容体系为基础,采用专题形式整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完成核心任务作为授课重点,从而能够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教学程序及方法策略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注重“专题讲授”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选择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围绕帮助学生塑造完善人格的出发点,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法律素质。注重研究高职学生现状,注重提升学生信心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结合学生职业岗位特点,注重行业与岗位分析;结合重大事件挖掘内在亮点传授与讲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同时研究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失败。
  将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整合为若干专题,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实际和高职学生特点采用专题式讲授,避免学科化教学以求达到针对高职学生理论知识不足和感性认知缺乏的现状,力争实现思政课通俗化、大众化的效果,从而能够使广大高职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广泛的认同,进而完成德育目标。
  (二)授课方式――围绕“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思政课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从教师的角度说,它是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法。该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而言,每堂课教学都必须紧紧围绕根据教学目标而确定的“问题”,教师重点讲授是帮助学生理解该“问题”涉及到的基本理论(教师讲授采用理论还原的“史论结合式”、“典型事例的理论归结式”以及基本原理串联重大社会现象的“珍珠项链式”);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是尝试掌握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思路;课后思考与练习是为了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即理解和解释与之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
  (三)课堂组织――突出“学生主体”
  “以学生为本”作为课堂组织的基本原则。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具体体现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就业,实施教学互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解决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接受理想信念和法律思想的教育,从而把思政课育人的功能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具体而言,教师以“导演”的角色掌控教学进程,学生以“演员”的角色参与课堂互动。将学生按照一定规模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教师课前布置涉及的“问题”,各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要求查找资料,做好参与教学准备。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问题”涉及的基本理论讲授,做好基本铺垫,并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在这种课堂组织活动中,教师由传统课堂的“主角”转变为“导演”,学生由常规的“观众”角色转变为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参与,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提升到学会运用的层次,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学会主动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四)考核形式――强调“能力应用”
  课程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成败以及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考核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
  思政课“问题式”教学模式考核是在原有的注重考查学生知识的层面上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思政课考核就是要以更加注重能力的评价性考试和诊断性考试,尽量减少原来重知识考核的结论性考试。具体而言: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测验和阶段测验,其中平时测验包括书面作业、课前复习提问、课堂讨论以及考勤共同构成,阶段测验由研讨式测验、案例分析式测验以及问题答辩式测验和论文答辩式测验共同构成。另外,在考核时间设置问题上做到均匀化和前置化,目的是通过考核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客观评价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1.对任课教师的挑战。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思政课教学,无疑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具体而言,运用传统“学科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任课教师只要按照教材逻辑体系做好准备,授课环节就是一个单向度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和深度,才能完成对专题的提炼、相关问题的补充以及课前辅导和课堂总结,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备相应的组织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组织过程的顺畅。
  2.对学生的挑战。长期以来,学生学习已经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即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一方面需要学生改变早已熟悉的被动听课习惯,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另外,如何使学生养成一种“问题”意识,即敏锐地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3.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资源方面首要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规模的问题,多数高职院校强调学习专业技能“立竿见影”的效果,主张思政课教学采用多个班级合班上课。这种教学组织无疑会限制“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效果。另外,高职院校社会科学领域的图书信息以及数字资源的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二)解决“问题式”教学模式实施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从容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首先要有“运筹帷幄”的谋划意识;同时还需要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储备,除了具备政治学和教育学方面知识,还应该广泛涉猎文史哲的内容。为了从容实施“问题式”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通过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丰富知识储备;另外,利用集体备课,通过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师把握“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2.立足学生主体,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适应这种“问题式”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能够建立一种“问题”意识,即能够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这种意识人们并非天生就具有,而是必须依靠有意识的后天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另外,因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其站位和解决思路总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不能够急于求成,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3.优化教学资源,奠定“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基础。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则必然面临着教学资源的整合问题。按照“问题式”教学模式的要求安排教学班级规模(即采用小班教学),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条件。因此,高职院校教学安排方面应该优先考虑思政课的需要,这既是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更是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同时,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师生的信息资源需求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 教高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007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