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宫旧藏的宋代龙泉窑青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28年夏天陈万里先生曾经‘八去龙泉,七访绍兴’,搜集了大量的瓷片标本,进行排比研究,开辟了陶瓷考古的新途径”。此后在陈万里先生学术研究新思路的引领下,现代人对龙泉窑窑址进行了不间断的调查、发掘等研究,使人们得以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审视龙泉窑。然而清代宫廷对于龙泉青瓷的认识,无论从器物还是从文献上看,只是停留在对于南宋龙泉窑器物的认知,而且从已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所旧藏的龙泉窑器物都属于南宋至元代的龙泉窑器物,因此谈不上对北宋龙泉的认识,也不是我们目前看待龙泉青瓷的概念。本文意在通过对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旧藏龙泉窑的宋(南)代藏品、《清官陈设档》、《故宫物品典查报告》以及当时文献的比对,揭示清代宫廷对宋代龙泉窑的认识。
  目前龙泉窑窑址遍布在浙江南部境内,以龙泉市为中心许多地方,主要窑场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武溪等处,以及其邻近的庆元、遂昌、云和县以及江西、福建北部等许多窑场,这些地方都在烧造具有龙泉窑风格的青瓷,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场所烧青瓷质量最高。龙泉窑属于南方青瓷类型,所烧青瓷,早期沿袭了越窑的装饰风格,釉面常采用刻花装饰,并辅以蓖点或蓖划纹,釉色呈淡青色,器物造型以日用瓷为主。北宋中晚期龙泉窑青瓷釉色逐渐转为青黄色,产品虽仍以碗、盘、壶、杯等日用器皿为主,但造型变得更加规整。南宋时期由于北宋政权南移至杭州,基于祭祀等方面的需要,北方青瓷的制釉技术在龙泉窑得到延续,使龙泉窑生产空前发展。南宋龙泉窑的窑工,为能够烧成类似美玉和翡翠釉色的青瓷,在制作工艺上,借鉴了北方青釉的配制工艺。
  首先是改变釉的成份,也就是将早期青瓷烧制使用的石灰釉,改为石灰碱釉,它使青瓷釉面更加幽雅光润。在施釉的过程中为了增加釉层的厚度,在胎体上多次施釉,使青瓷釉面具有碧绿深厚的感觉,烧成了青翠欲滴,可与翡翠媲美的“梅子青”色。为了增加胎的色调,进而影响釉面的颜色,窑工们开始改变胎土原料成份,特意在胎土原料中掺入一部分紫金土,以提高铁的含量,使白色胎体略呈一些灰色,这样更有利于青釉的呈色。除了上述这些工艺改变外,南宋龙泉窑青瓷在窑内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强还原气氛,因为窑内温度越高,还原气氛越重,胎釉熔融也就越彻底,釉层的质感也就越好。南宋龙泉窑青瓷由于釉层较厚,难以透出釉下刻划纹样,因此在釉面装饰上,多采用堆贴装饰,形成一种浅浮雕效果。南宋开始,龙泉窑的器物品种增加,出现了炉、瓶、渣斗、盆等许多新器形。南宋以后龙泉窑的青瓷烧制,终于形成自身特点,特别是粉青、梅子青釉色的烧制成功,达到我国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
  故宫现旧藏宋代龙泉窑器物25件,包括了炉、瓶、碗、盘、洗等多种形制,釉色多为粉青、梅子青色,温润淡雅,青翠欲滴。其中以炉为最多,共10件,按装饰纹样又分出戟三足、芙蓉三足、弦纹三足等;瓶的式样包括了琮式瓶、盘口瓶、贯耳瓶、凤耳瓶、弦纹瓶、八方折角瓶等多种式样;碗和洗中有折沿洗、双鱼洗、菊瓣洗三种,龙泉窑中以双鱼洗产量最大。这些器物陈设于宫廷的多个宫殿内,以重华宫的翠云馆为最多。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翠云馆位于故宫西路乾西二所重华宫之后,其东次间为长春书屋。“重华宫旧为乾西二所,高宗潜邸也。当赐居时,成大婚礼于此。登极后升为宫”。长春书屋为乾隆当皇子时读书之所,“曩时蒙恩尝读书于此,即长春之号亦系赐予者,故各处书屋率以此名之”。作为乾隆帝幼年居住之所,乾隆帝对重华宫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作有许多诗赋,他喜爱之物自然也会陈设于此。故宫旧藏品中共四件陈设于此,经查光绪二年2月21日《故宫陈设档》,档案中记到“奴才范常禄奉旨陆续查得翠云馆现陈设,官窑三足炉一件,有璺系粘盖镶玉顶紫檀木座,哥窑葵花洗一件紫檀木座,官窑木瓜盘一件,冬青釉双鱼菊瓣洗一件,附紫檀木座”。
  1 龙泉窑凸雕缠枝芙蓉三足炉(图一),口径21.1、底径18、高15.8厘米。炉敞口,圆腹直壁,腹下承以三兽头足,外壁上下各出凸弦纹一道,腹部以凸雕朵朵芙蓉花装饰,装饰图案新颖,在龙泉窑制品中较为少见。
  2 龙泉窑仿官凸花莲瓣盘(图二),口径18.2、底径6.4、高3.7厘米。盘敞口,弧壁,圈足。通体施满釉,釉面有数道开片。盘外壁以凸莲瓣花为饰,纹样清晰。
  3 龙泉窑扳沿洗(图三),口径20.8、底径12.9、高7.5厘米。洗折沿,器身垂直,口沿内敛,折底,圈足,足边露胎。里外满釉,光素无纹,釉色偏灰。此洗形体较大,线条简练,美观大方,极具宋代器物造型之特点。台北故宫也藏有一件同样器物。
  4 龙泉窑凸雕双鱼洗(图四),此洗旧藏于翠云馆的长春书屋内。口径23.5、底径13、高6厘米。洗敞口,折沿,弧壁,平底,圈足。外壁饰莲瓣纹,内底心两周弦纹内,贴两条摇鳍摆尾、活泼可爱的小鱼。通体施粉青釉,釉层丰厚,恬静淡雅,为典型的龙泉窑制品。台北故宫也藏有一件同样器物。
  养性殿位于故宫东路宁寿宫区域内,清康熙二十八年在明旧址上修建。乾隆三十七年缮葺添改,四十一年落成,嘉庆七年、光绪十七年修。初为“太皇太后、皇太后居宁寿宫,太妃、太嫔等位随居”。乾隆年间修葺后作为“备归政后万年尊养之所”,据乾隆墨云室记“予构养性殿于宁寿宫,以为倦勤后寝興之所”。放置于此地的宫中旧藏两件。
  1,龙泉窑刻花碗碗呈斗笠形碗(图五),口外侈镶铜口,小底,圈足。通体满釉,呈翠青色,釉面开细碎小片,碗内壁暗刻花卉纹两组。此碗被放置在养性殿西暖阁的木箱内,与其放置在一起的除一件“哥瓷鸡心碗”一件“哥瓷葵瓣碗”外,均为玉质用喆。由于此碗身有开片,《故宫物品点查报告》中将其记做“哥瓷铜口铙碗”。台北故宫藏有同样一碗被称作茶盏,只是釉面并无开片。
  2 尼泉窑琮式瓶,器身为琮式,口底相若,方形,直腹,四面各凸起横竖线纹为装饰,圈足,通体施青釉。
  养心殿位于故宫西路,是在明代旧址上建筑而成。“雍正年间始缮葺养心殿为寝興长临之所”,乾隆帝“于亲政后亦移居于此”之后各帝皆如此。作为皇帝的寝宫,一些名贵的物品,常陈殴于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443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