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陶瓷山水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欧阳国华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之大好山河,陶醉了古今多少风流人物和无数的英雄好汉,阅尽沧桑、历经兴衰沉浮。饱经风霜的中华儿女,就在这岁月交替的沧海桑田中繁衍生息。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辛拼搏、永无休止的历史画卷。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诗赋词,多少丹青妙手,泼墨挥亳,于是成就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丹青长卷。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绘画艺术中,山水画占据了绝对优势。
  中国陶瓷山水画艺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她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专门学科体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得天独厚的陶瓷绘画艺术,以及工艺装饰风格,致使数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一般的爱好者到海外收藏家,都对此有着无比的青睐和赞赏。“中国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州而外有均输。贵逾珍宝明逾境,画比荆关字比苏。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昌南自昔号瓷都,中外驰名誉允孚。青白釉传色泽美,方圆形以器容殊;艺精雕塑神如活,绘胜描摹采欲敷;技术革新求实用,共同跃进是前途。”以上两首诗分别是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先生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两位老前辈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诗赞。由此可见,享誉中外的景德镇瓷器充分体现了我国前辈们的陶瓷工人的智慧与才能。为后人也为今天陶瓷艺术,留下了珍贵的研讨价值和精神财富。
  中国山水经过历代山水画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绘画经验逐渐师承造化、不断创新推进,直至今日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绘画艺术学科。
  在“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因摄影技术的出现和西洋画的引进曾为中国山水画的生存与发展引发一场大辩论,激进派画家们一时间对传统的中国画形成合围之势,有关传统的去留、延续、改革、发展、引鉴与创新等等,各种流派众说纷纭。但实践证明中华民族依然从内心深处对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无限热爱,因为只有传统的艺术才具有民族的特色,才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如果没有传统就没有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传统象征着民族的气质与精神。
  经过这场辩论之后,人们更加亲近山河、研究山河,从大自然中提练绘画营养,从“外师造得心源”的古训中获得了新的内涵。经过实践总结出“非取神即可变形,更非写意即可记形”的规律。凡画山不求真似其山,凡画水不求真似其水。但求山川浑厚势竣,气韵生动,笔墨精彩。凡是大家用笔意气纵横,水墨淋漓,率意中表露出自信的从容。弘扬传统,拓宽视野,振衰起弱,补偏救弊,欧风东移,立意创新,开创未来。凡是僵化传统型、泛传统型、非传统型、套用西画型等过激的教条观点,都不能占据主流位置。
  西洋风景画侧重写实,中国山水画侧重写意,西画与中国画两者互鉴并行,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并无高低之分,优劣之论,此乃当今世界东西方文化两大绘画体系。
  作者从九十年代初就借鉴中国工笔画与写意工艺手法并与西洋画的特色融为一体,开拓创新。刻苦研究的实践中摸索出一种独特而又新颖的艺术作品,它既传承着先辈的传统工艺又揉进去了现代艺术气息,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架构。同时也是一个崇高的艺术起点,整个创作过程是对艺术的顿悟,也是对艺术的升华。在国画范畴中,大自然是艺术工作者的老师,是艺术工作者的挚友。只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与其融为一体才能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在对景作画前要有所思,后有所想,在脑中对景要有所取舍,古人说“向纸三日”就是对着白纸多构思,脑子里已形成一张画的时候再动笔。在陶瓷胎上作画也是一样的方法手段,通过景的影响,构思研究线描、水墨和运笔等规律。掌握传统的笔法、墨法的运用规律,能深入细致地研究构图的开合、宾主合理布局,造就山水的气势。研究色料与陶瓷和色料的混合后再烧练的化学反应效果与规律。研究白描与烘染,掌握飞白与干湿互济的处理,研究深远、高远、平远的三远法和散点透视的规律。研究山水画用云层、烟雾、浓淡、虚实表现层次远近的规律,力求苍厚灵透,浑润华滋,气势生动而精彩。
  通过到大自然中体验生活,灵敏细致全面地观察与分析大自然许多生动精彩的物象。进行速写与写生,增强对大自然形貌的描绘与记忆。将若干幅速写稿、写生稿与自己的记忆,进行综合整理,大胆地取舍与创造发挥,创作出不僵不化、不教条、不生搬硬套,不坠陈俗,不拘一格的山水画作品。
  陶瓷山水画的设色虽具有矿物颜料彩色运用的独立性、但也可借鉴西画光色与气氛的利用,融入瓷釉之中,开创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新格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874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