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皇家豆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苗连贵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贫,于十七岁落发为僧,因为清规戒律,加上连年灾荒,被方丈疏散出寺,云游化缘过着近乎乞讨的生活。有一天,他来到钟离西南二十里处一位姓黄的厨师门口化缘,这位黄厨师见此少年游方僧衣衫褴褛,骨瘦如柴,顿起恻隐之心,便将刚出锅的一块酿豆腐施舍给了他。朱元璋饥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终生难忘。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当了皇帝,常常想到赠食的酿豆腐,于是就降旨差员特诏黄厨师进京,并封其为“御膳师”,让其专门做酿豆腐奉献。
  朱元璋坐了江山,尝尽宫中珍馐百味,还想着那饥寒交迫中的酿豆腐,算是个颇具草根气息的皇帝。这样的皇帝朱元璋,平日里也少不了与马皇后忆苦思甜,也会常常念及贫贱时想吃豆腐而不得,叹息不已。贤淑的马皇后自然不会放过进言的机会:“大明初立,民生凋敝,百废待兴,陛下当以节俭治天下。”朱元璋称:“善!”此后他不但自己每饭上一盘豆腐,作为崇尚俭朴、禁止奢华的象征,还明谕后世也照此执行,使皇子皇孙们“知外间辛苦也”。这成为明朝自始至终的一条皇家家规。此时的皇家豆腐不脱山野气息。
  但随着大明帝国财力增长,立国之初的窘况已有改观,节俭之风渐行渐远。朱元璋老皇帝每餐吃豆腐的祖训,虽可传到后世,可这豆腐却变味了。清代吴骞《拜经楼诗话》故事:明代京城官署中,翰林院是清水衙门,皇帝用膳后,穷酸的翰林们就向光禄寺讨要剩下的御膳,聊以解馋或曰改善一下生活。一天皇帝饭毕,一个年轻的翰林去晚了,只端回一盘豆腐,大为懊恼,放在桌上生闷气。一个积年的老翰林见了,十分高兴:“你不吃,在下就不客气啦。”说着端起豆腐,大饱而去。你道真是豆腐?原来这洁白无瑕看似豆腐的东西,却是用几百、上千只鸟的脑髓做成的,但谁敢说它不是豆腐?皇帝高兴吃一两口,不高兴还不动箸呢。真是前有政策,后有对策。此时的皇家豆腐,可真是名副其实了。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倒是想有些作为的,勤于政事,宵衣旰食,也学太祖皇帝吃野蔬粝食。只可惜积重难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时的御膳房中已不见当年做酿豆腐的“御膳师”。崇祯想吃野菜,可惜这野菜却是如此制成的:先将菜放在生鹅肚子里入锅闷煮,鹅熟,取出菜,用酒浸一浸,再淋以香油,拌以调料,装盘上桌。
  想必崇祯皇帝吃了这样的野菜,是不会体验到百姓吃糠咽菜的艰辛的。野菜尚且如此,那一盘太祖用来让子孙“知外间辛苦也”的豆腐是如何做法,也就可以想见了。
  朱元璋虽然聪明一世,鼎定江山,可定下的“每餐吃豆腐”的皇家传统,却辜负了他的一番苦心。由此可见,国家兴亡的大任,皇家豆腐可担当不起。
  责任编辑/刘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289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