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龙虎山道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提要 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作为道教祖庭,保留了大量道教文化遗存,同时道教文化与丹霞地貌、上清古镇融为一体,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景观。面对当前道教文化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加强道教自身建设,发展道教文化产业,建立良好的道教文化生态环境,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景观保护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龙虎山;道教文化;文化景观;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简介 吕桦(1942-),男,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吕江虹(1971-),女,江西教育期刊社副编审;陈建国,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00)
  
  一、提高对保护道教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2001年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胡孚琛研究员提出“新道学”的概念,随后他又指出:“要进一步集古今中外文明精华,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的道学普世文明,作为人类在21世纪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中外学者在道学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期道教与时俱进,服务社会,促进人类进步指出了方向。
  龙虎山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要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先生说的,一个中断了历史记忆的民族是不会有辉煌未来的,我们现在很多人脑袋里只有“现代化”三个字,我们高呼着现代化的口号不顾一切地拼命往前跑,这样的话可能我们跑到终点,我们现代化了,但是我们是不是中国人都不清楚。生物有基因,生物基因决定一个生物的生命特点,文化也有基因,文化基因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至于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属性。龙虎山道教文化决定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特质和属性,是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灵魂和“名片”。因此,对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道教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必须有足够的重视。
  
  二、加强道教自身建设,培养既具有坚定信仰、又掌握了专门技艺的道教领袖和专门人才
  
  当前道教界最大的问题是许多道士不信教、不讲“道”,不少人当道士只是谋生手段。刘仲宇教授在“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上的的讲话振耳发聩:“道教自身的建设关系到道教的命运”。他说:现实中要求我们的道长要坚定信仰,对部分道长淡化信仰的情况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加以扭转,否则道教本身的建设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他强调:“道教自身的建设要固本强体,坚定信仰才能走向光明”。
  道教自身的建设,首先是道教人才的培养。龙虎山历代天师都十分注重自身道性的修炼,并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道性高洁、道法精深的高道。龙虎山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道教祖庭,统领道教数百年,正是有这样一批高道,以及在中国道教教育和文化中的杰出地位。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宗教也同一个团体一样,其繁荣与衰弱与领导者的水平密切相联系,因此道教人才,特别是领袖人物的培养至关重要。鹰潭市、龙虎山要十分重视道教人才培养,特别是道教领袖人物的培养。要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有意识地推出道性高洁、道法精深的“天师”。“天师”要注重自身的修持和形象。穿道袍、说“道话”、树立权威。
  
  三、挖掘道教文化内涵,将道教文化展示与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化是无形的,但仪式感很强,只有在展示中才能有所形化并有效保护。因此“展示”是保护和传承道教文化的重要措施,更是将其“形化”成文化产品的重要手段。
  我们认为以下这些应是需要认真挖掘并予以展示的:道教哲学。道教的方法论、辩证法。道教宇宙学说对自然本原的认识,包括道教的自然观、人地观和人生观;道教建筑与园林;天师世袭文化。世袭63代的天师世家,已有1800多年,有“北孔南张”之说;道教养生文化(神仙养生文化);道教文学艺术,包括道教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文学、戏剧等;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鬼神崇拜文化;道教斋醮法事文化;道教节庆礼仪文化;天师饮食文化;道教堪舆文化等。
  文化展示实质就是无形的“文化”向有形的“文化产品”的转化过程。例如:道教文物、艺术品的展示(展览);道教音乐、戏剧表演;推出道教音像、图书、影视作品;道教的节庆活动和法事观礼;道教养生、健身和修炼;道教文化的研习,修学和培训;道教宫观府第参观探秘;道教旅游纪念品的生产;道教饮食所表现出来的选料(禁思)、菜名、摆放、器皿、制作和餐饮环境等等。
  道教文化的展示,同样存在创新的问题。龙虎山青萍剑已失传、武当已占据了武术的制高点,但我们可以将道教功法和道教法场舞结合起来,刨造“道舞”。少林寺的《禅宗・音乐》大典,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龙虎山・道舞》的创作与演出,一定会产生同样的轰动效应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以养生为发展道教文化的突破口
   道教非常重视养生,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重视自我修炼,祛病强身,因此养生健身是道教最接近大众,最具有实际意义,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道教回归社会、服务社会,求得发展的突破口。
  道教养生以道教内丹学为指导,包括养身和养心两个方面,谓之“性命双修”。“来龙虎山做神仙”的养生保健游,融旅游和医疗保健为一体。坚持“养生必先养心”、“健身必先健心”,从心态平和人手,将修炼养生功法和体育运动相结合,与健身和娱乐相结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天师道一直把房中术作为养生修炼的重要方法,因此谈“养生”回避不了房中术。道教的房中术是指古代与医学相结合的,通过对性生活的调节以养生保气、益寿延年之术,是围绕养生进行的“行道”之举。因此必须为其正名,还房中术本来面目,给于科学的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五、加强宫观建设和道教遗址保护,整治宫观周边环境
   宫观建设的重点是上清官二期工程应尽早上马。上清官一期工程已给上清官划出了大致的轮廓,但离“天下第一宫”、“神仙所都”、“百神受职之所”甚远。
  留候家庙又称祖天师庙,是天师道启源观堂之一,目前族人已自行修复,香火甚旺,但仍显得窘迫和简陋,现庙周围已留有空地,应积极恢复原头门、二门及附属建筑。
  上清镇保留了多处与天师后裔有关的“留候第”等古建筑,多已衰败,有些已近倒塌,应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和维修。
  炼丹岩、水帘洞、濯鼎池、飞升台等道教遗址仍处于自然状态,应树立保护标志,划出保护范围。
  宫观周边环境整治的重点是天师府和上清宫周边地区。整治要纳入上清镇总体保护规划中,以形成特有的道教氛围和环境。
  
  六、建设良好的道教文化生态环境
  
  1 龙虎山、泸溪河自然环境的保护。道教以修炼

为最高境界,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正是道教理想中的修炼之地和追求的理想世界。龙虎山崖壁上不时出露的悬棺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祖天师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才选定龙虎山作为道教的肇基之地。杨明德教授指出:丹霞景区的宗教文化、摩崖书画石刻文化、寺庙建筑文化、墓葬文化、以至附会文化,其产生、形成和发展总是与丹霞景观自然属性联系在一起,这些文化景观反过来又融合渗透到了丹霞地貌自然景观中,并赋予了景观特有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景观高度的“天人合一”的特色,因此保护龙虎山自然景观不仅仅是保护它的自然风光,更是保护它所承载(融入)的道教文化,这是龙虎山自然景观保护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2 上清古镇保护。上清镇是龙虎山道教宫观府第的主要所在地。保护上清镇不仅是保护宫观府第,更是保护道教依托的社区和人文环境。上清镇的保护,一是保护它具有特色的空间环境(结构);二是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三是保护别具一格的古代水系;四是保护并弘扬古镇文化。保护坚持以“点”(宫观府第、历史文物)为基础,以“线”(水系、历史街道)为纽带,以“面”(历史街区)为突破口,以“镇”保护为终极目标,强调历史真实性、风格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统一。
  3 服务社区,服务民众,处理好百姓进香和宫观旅游之间的关系。社区和广大民众是道教文化得以延续和生存的社会基础。在民间,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对福、禄、寿、财等等利益的欲望与渴求,仍在通过烧香、许愿、布施等等途径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慰藉。而这一切正是道教应该做、可以做、必须做的事情。
  为此必须改变观念,将服务大众百姓放在第一位。不要只看到游客口袋里的钱,而舍本求末,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国内外不少寺庙、道观,不但不收门票,还提供免费的导游和咨询服务,看似少收了门票,实际上吸引了游客、扩大了影响,收入反而大大增加。
  4 扩大对外合作,提升景区开发与保护水平。龙虎山,顾名思义,就是藏龙卧虎之地。水浒开篇“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蔚误走妖魔”的镇妖井就在上清官伏魔之殿中,吸引着游客都想看看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是怎样从井里冲将出来,变成梁山一百零八将搅得天下大乱的。依托名著效应,以水浒为纽带和“水泊梁山”的合作将是龙虎山旅游业可以做大做强的好题材。
  “和平、发展、健康”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就为龙虎山养生保健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坚实的基础。依托龙虎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养生文化,联合打造独具中华特色的养生度假胜地大有作为。
  “天下道教是一家”。以弘道扬法为纽带,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国内著名道教胜地、宫观的合作。境外合作主要是华人圈的合作。和香港、台湾道教界的合作应做为重点。宗教应在加强海峡两岸合作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5 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体系。
  (1)政府主导。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将保护文化遗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保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2)制定龙虎山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3)建立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4)建立传承人保护机制。(5)建立保护资金(经费)的筹措、管理和使用机制(制度)。(6)建立龙虎山文化生态保护区。2007年文化部开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试点工作,龙虎山应积极争取申报。(7)建立文化遗产分级保护制度,努力提高保护等级。目前龙虎山文化遗产保护级别偏低,没有一项列入国家和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为此应积极申报,提高保护级别。(8)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国内外活动。(9)建设好龙虎山道教网,利用网络现代化信息技术,扩展和保护道教文化网络空间。(10)建立中国道教文化研究院和龙虎山道教文化博物馆。(11)建立文化遗产的媒体宣传、报导机制。(12)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培训机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3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