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靳相林

  【摘要】 流行音乐本身具有新奇性、娱乐性、商品性、更替性、参与性等诸多特点,由此产生观众接受心理的好奇性、焦虑性、从众性、期待性、丰富性等多样特征,本文试图解析之。
  【关键词】 流行音乐;接受心理;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流行音乐是当今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最活跃的一种音乐样式。岁月成长,青春飞扬,流行歌曲在年轻人的世界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美声和民族歌曲无法比拟的。它品种丰富、风格多样、感情真挚、表达亲切;它朴实无华、平易自然、节奏鲜明、轻松活泼;它更以富于创造、个性鲜明等自身特性引起了无数年轻人强烈的共鸣,使他们趋之若鹜,沉醉其中。流行音乐接受心理的特殊性来源于流行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它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流行音乐的新奇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好奇性
  流行音乐的新奇性即流行音乐的流行性或时尚性。新奇是一切流行事物的显著特征,好奇心是人类心理的一个特征。流行音乐从作词、作曲、音乐制作开始,便着力打造富有特点的音乐,再加上歌手富有特点的演唱、演出时时尚的包装、演出环境声光电的离奇效果无不给观众带来新鲜刺激的吸引效果。这种风格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扩展蔓延,就逐步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社会风靡与社会群体性狂热。
  流行性和时尚性是流行音乐的基础,而好奇心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活动。当好奇心遇上以新奇、流行、时尚为特征的流行音乐时,流行音乐自然会受到大众的关注,从而变得“流行”起来。
  二、流行音乐的娱乐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焦虑性
  当代社会中,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等话语甚嚣尘上,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也都经常打上娱乐的标签。在这种社会心理下,流行音乐也不能例外。流行音乐的的通俗性决定了它拥有大众的基础,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们也可以主动参与表演,增加了能动的空间和乐趣,人们从中能得到放松与享受。因此“娱乐性”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特征与功能。
  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难以有大把的时间,越来越难以像古代文人墨客那样徜徉于山水之间,欣赏把玩“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蕴。戏曲的节奏是慢的,因为它起源于农耕文明时期大量农闲时间的消遣,于是它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而趋于没落。虽然流行音乐也是起源于黑奴田间地头的吟唱,但由于它形式短小灵活,题材丰富多样,特别是它自始自终紧跟着时代的呼吸,并毫无保留地反映出每个时期社会底层民众的心声,因而自19世纪以来便一直是音乐艺术范畴社会大众的宠儿。
  但社会的进步对大众审美心理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越来越忙,导致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应接不暇的生活与工作使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复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上也往往产生紧张、沉重、不安和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使大众审美心理与传统审美的神圣感、崇高感产生抵触,继而寻找能够毫不费力、不需要任何欣赏经验积累就可以直接宣泄情感的流行音乐,因此,流行音乐的娱乐功能完全迎合了大众只能是片段式的接受心理,从而使大众心理的焦虑得以平复。
  三、流行音乐的商品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从众性
  流行音乐的传播载体是以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各类录音磁带唱片为主的,当然现在的网络传播与销售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生产者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他们必然会以赚取利润作为他的最终目标,因而制作者会根据市场的需要,选题、制作、包装、上市、大行其道或默默无闻、赢利或亏本。因此,流行音乐就是一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或者说满足大众心理的文化商品。
  既然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商品,那么消费者在购买前必然产生消费动机。根据现代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一般有优越欲、同步欲、换购欲三种。
  优越欲即从炫耀购买商品上显示出比别人优越的欲望;同步欲即保持与身边大众的同调性,也即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换购欲即对已持有商品更新的欲望。
  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说,当一首歌曲能够流行或风靡,首先是它必须契合时代的步调,反映民众的心声,唤起大家的共鸣,也就是迎合了市场需要,然后刺激大家的购买动机即消费心理,在以从众心理为主的消费动机作用下,产生了购买行为。在这里市场需要其实就是大众的心态与潜意识,一曲《心太软》正暗合了国人于得失无序、进退皆难的商品大潮中漫生的某种顾影自怜状,所以窜红;《快乐老家》、《祝你平安》、《春天里》一类歌曲则抚慰了不知多少离乡背景的心。
  四、流行音乐的更替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期待性
  流行音乐的有商业性出身决定了它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存在着大批量生产的特性。产品快速的推陈出新,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更新的文化消费的需求。在几十年前,60后音乐、70后音乐被称作是流行音乐,但随着大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流行音乐的变更周期越来越短,之后立即被更为时尚新颖的21世纪(80后音乐、90后)形式迅速所取代。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个新星迅速崛起又迅速陨落,当年的周杰伦、李宇春、林俊杰等各领风骚,如今的中国好声音等等选秀栏目又不知制造出多少明星。
  黑格尔认为:“艺术与宗教、科学一样,都起源于人类原始时期的‘惊奇感’,惊奇感使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从蒙昧状态解放出来。”(1)因此,审美意识的产生,其根源很可能就是求新探奇。如果说古典音乐像一杯陈年老酒,那么流行音乐就像一杯冰镇可乐,是有时效性的,需要现在就喝下去。生活每天在变化,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也是每天在变化,这个土壤上生长的流行音乐自然也是每天在变化。
  大众对于流行音乐的期待体现在渴望出现新的歌星、渴望自己喜欢的歌手推出新作品、渴望演出会现场出现的新奇场面等等。这种期待是一种心底深层的意识,它永不满足,永远把目光放在未来,放在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方面。它是内心深处一种永不安宁的骚动的因子。它时时活跃着、希冀着、喧嚣着,伺机冲决习惯思维的包裹,以主宰的身份指挥欣赏体验的扩展。它是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审美经验得以改变和提高的心理根源,也是流行音乐得以不断前行的动力机制。   五、流行音乐的参与性与大众接受心理的丰富性
  流行音乐强调个人情感诉求,强调自我,且旋律易记易唱,没有音乐基础的人往往也能随意哼唱,达到自我宣泄的情感满足,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可参与性大大增强。而流行音乐的受众正是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群体,每个个体心理的不稳定性和群体心理的无序性导致群体心理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而多彩多姿的流行音乐则为每个人提供了参与的可能性。总的来说,60后、70后群体受港台流行歌曲、台湾校园歌曲、西北风歌曲、大陆早期摇滚影响比较多,他们的审美趣味和选择是深受那个时代影响的,像邓丽君、罗大佑、张雨生、崔健、费翔、齐秦、谭咏麟等歌手都深深印入他们的脑海;80后开始接受流行歌曲的时候,内地歌坛已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批流行歌手,如老狼、艾敬、田震、毛宁、屠红刚、朱哲琴、李娜、蔡国庆、江涛、张迈等等;而90后则有沙宝亮、“刀郎”、 雪村、杨臣刚、庞龙、谢军、凤凰传奇、周杰伦、李宇春等;至于00后,他们接受流行歌曲的主要来源是网络,一批网络歌手如许嵩、小贱、乔洋、金娃娃、徐良、星弟等深受他们喜爱。
  但是这些歌手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有高亢的,有低沉的,有阳光的,有忧郁的,这正好对应了每个接受者的个性、生理、心理、阅历、环境等方面情况的不尽相同。每个接受个体都会选择接近自己情况的歌手来模仿,而流行音乐易于模仿的可参与性又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他们陶醉在替代感的模仿之中,获得了一种创造性的满足,并于无形中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
  六、结语
  流行文化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流行文化的流行音乐见证了潮流的推进,植根在各阶层人群的生活,投影在社会各类文化的发展上。流行音乐本身的特性与听众的接受心理是相对应的,他们共同的根源是社会生活。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产业化进程来源于社会变革,同时造就了大众对于流行音乐的接受心理。
  注释:
  (1)参见黑格尔《美学》(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2页。
  参考文献:
  [1]姚宗华.我国普通高校流行音乐的教育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 .
  [2]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资料三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1).
  [3]赵玲.我国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流行音乐趋势[J].音乐探索,20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491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