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文化融入”视域下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红梅

  摘要:融入企业文化日益成为当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一个新趋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把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相融成为高职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因此,以“企业文化融入”为视角构建当前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就成为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的关键。从“企业文化融入”的视角来构建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高职院校树立以企业精神的培育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以职业意识的养成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塑造为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企业文化;融入;素质教育;课程;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动,不只是停留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文化的互融日益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和新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程教育就必须深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构建出与企业文化相对接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这样有助于提高高职素质教育的效果,缩短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企业精神的培育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构建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向标。它决定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在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同时期,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岗位技术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以高职生胜任某种岗位技术的要求为出发点,把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只理解为专业技术素质,从而以专业知识为核心来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这种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把素质教育课程变为了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再加强,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了进入职业岗位的技术条件,但是由于综合素质的缺陷而使其持续发展能力受限。另一种是“文科知识的传授”。过窄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让高职学生在企业发展中逐渐暴露出其不适应性,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严重失衡。从1995年开始的高校素质教育就转向为“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这种转向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失衡,但是也使人们一谈素质教育,就立即把它等同于历史、文学、哲学和艺术知识的教育。于是,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些方面来确立。这样,既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职”的特点和特色,同时也使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变相地成为高职生人文知识的补习课。
  上述两种价值取向都没有使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起到相应的作用。尽管如今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但是人们仍然发现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标准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地定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发挥出该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精神日益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积淀形成的,并为企业职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是现代企业发展恒定的、持久的动力源,具有导向、凝聚、教育和约束的作用。正如对个人而言,素质修养的高低是人格魅力之所在一样;同样对企业而言,企业职工素质修养的高低是企业精神之所在。因此,企业精神的提升需要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基地,需要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预熏陶”企业文化,了解现代企业的企业精神。而这自然也是高职学院素质课程教育的中心任务。高职院校素质课程教育就是要在学生基本素质形成的基础上,使他们具备相关职业岗位的企业所认同的职业素养。于是,高职学院在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应突出学生企业精神的培育,把竞争、合作、奉献和创新的现代企业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企业化”,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也提高企业对这些后备人才的满意度。
  二、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职业意识的养成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同时也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2]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而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后者日益被现代社会和企业重视。例如,在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中指出,60%以上的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后,职业素养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3]职业意识决定着职业素养。确实,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拥有一支具有健康的、清晰的、坚定的职业意识的职工队伍,就能使其健康的发展,使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得到扩展。因此,他们在选用人才时更加看重把敬业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等职业意识的树立作为一个合格职业人的基本条件。
  职业指向性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突出特点。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培养出的人才是社会和企业所需的。学生是未来的职业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是高职学生在就业中获得胜利、在职业生涯中获得发展的关键。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来进行培养。这类课程一般都是放在最后一学年来上,而且课时有限,同时它侧重于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对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养成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也是当前高职学生难就业、就业难稳定的原因所在。既然就业指导课程没有使学生形成全面、系统、深入的职业意识,那么我们就需要积极开辟新的培养平台,这就是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职业意识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职业素质的获得都是以职业意识为前提和条件的,所以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和方向必须定位于职业意识的养成。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学生素质要求的必然结果,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必然结果,是高职教育完善自我的必然结果。把职业意识作为高职素质教育的目的,可有效地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完善自我,全面提高自我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被社会和企业接纳和认可。   三、高职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综合职业能力的塑造
  在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4]可见,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导向。基于动态的职业发展观分析,职业能力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大组成部分。基本职业能力也称显性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也称隐性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关联,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本身的能力。[5]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继续学习和创新能力等能力素质的总和。[6]在当前社会中,这些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的就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这些能力的开发和培养离不开高职院校的素质课程教育,因此,高职素质课程要定位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塑造,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确定素质课程的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载体。目前,高职学院的素质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很难实现高职学院素质课程教育的目的和目标。高职学院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保证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立足于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岗位性的特点,通过职业分析,对从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形成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和确定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尽管目前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是从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来说还是有共同点的。因此,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围绕这些共同点来设计和开发。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重点有三:一是职业理想教育,它包括职业认知教育、职业情感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等方面;二是职业态度教育,它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意识教育和职业责任意识教育等;三是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技巧教育和思维训练等。只有把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与现代企业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才能使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和职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能否成为塑造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主要取决于课程结构的优化。科学而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所在。面向企业文化融入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应该有两大模块组成:素质课堂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果没有课程教育,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素质教育,这些途径都将流于肤浅和浮躁。因为必要的认知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牢牢地利用课堂这一重要场所开展素质教育。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素质课程的重要目标,因此,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对高职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早在2002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并布置63所高校进行试点。尽管这63所试点高校都是普通本科院校,但是这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有些高职院校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打造了一个企业化和社会化的教育环境。它们通过专业实习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来努力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在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视域下,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素质要求,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系统地开发素质教育课程,创设一个既有高教性又有职业性的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高职素质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和拓展训练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 刘风泰.提高文化素质教育 培育创新人才——高等学校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54.
  [2] 王晓辉.结合企业管理谈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
  商场现代化,2011,(4):157-158.
  [3] 大学生就业能力普遍达不到企业要求[N].每周文摘,
  2010-06-29.
  [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ER/OL].http://www.gxnyxy.com.cn/jwc/displaynews.
  aspx?newsid=2318
  [5] 徐金然,刘艳华.浅谈素质教育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
  养的影响[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4):154-155.
  [6] 卢志高.融合企业文化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
  [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1):115-1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879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