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红楼梦》中贾探春形象及其悲剧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鲁彩苹 杜永仁

  [摘要]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主要通过“结社”、“理家”、“反抄检”这三个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完成了对贾探春形象的全面塑造,演绎了“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的悲剧命运。她的悲剧是女性被压迫的悲剧,也是人才被摧残的悲剧;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贾探春;人物形象;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6-0057-02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是《红楼梦》中贾探春的判词。在小说中,曹雪芹将之塑造成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魅力女性。作者主要通过“结社”、“理家”、“反抄检”这三个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完成了对贾探春形象的全面塑造。
  一、贾探春形象解析
  (一)结社:探春才能的初步展现
  从《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探春的诗才虽不能和薛、林二位姊妹比肩,但也是志趣高雅,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在给宝玉的信笺中写道:“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由此可见,探春虽身为女子,但其爽朗气概不让须眉。有此见识和自信,遂在秋爽斋中召集众姊妹吟诗结社,名为“海棠”。结果一呼百应,正如探春所言:“我不算俗,偶然起个念头,写几个帖儿试一试,谁知一招皆到。”可见探春的志趣高雅以及她在众姐妹当中的号召力。其诗作《簪菊》又更进一步显示了探春不俗的诗才。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浸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尤其最后一句“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折射出探春出众的才华、远大的志向以及卓尔不凡的高傲。
  (二)理家:才志与身份的激烈碰撞
  然而正是这位“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三小姐,却一直被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压迫和折磨着。探春是庶出,生母是贾府的“万人嫌”赵姨娘。在封建社会“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的等级制度下,庶出是贫贱低下的同义语,是为当时的人们所轻视的。王熙凤的一番话就反映了当时的世俗论调:“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曹雪芹赋予探春一个“敏”字,极力描摹她理家的不凡才能。首先是其理家的精细、公正。一位管家娘子借探春的亲舅舅赵国基之死,给刚上任的探春出了难题。探春机警敏捷,深知处理此事的至关重要:谁都知道赵国基与自己的血缘关系,若处理不当,定要引起嫌隙,自己将镇不住台,给“办大事的管家娘子”开了“欺幼主”的先例。因此,探春沉稳慎重,从容应对,有凭有据,处置得法。其次是探春办事有策略。用王熙凤的话来说是“擒贼必先擒王” ,“找几件利害事与有体面的人开例作法子,镇压与众人作榜样”。再次,探春有与众不同的经济见识。她不仅会对荷叶、青草等发起诗兴,而且还懂得“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然而这个“敏”字,更是一个敏感的“敏”字。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中,因为 亲舅舅赵国基之死,生母赵姨娘嫌探春给的银两少了,便讥讽她:“没有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探春气得“脸白气噎,抽抽咽咽”,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的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正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强大压力,给探春带来了难以抹灭的心理阴影,探春本欲借理家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从而淡化自己的低微庶出身份,以博得王夫人的“心疼”、“看重”。然而赵姨娘却当面拆台,让她“没脸”,这骤然加剧了她的自卑感和紧张感,因而她迁怒于赵姨娘。探春有时所表现出的这种不近人情的冷酷,并不是缘于她品性的邪恶,归根到底是源自于宗法礼教的罪恶。
  (三)反抄检:对社会和命运反抗的集中爆发
  不管探春怎么努力,庶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让她陷入了一种不尴不尬的境地:一方面,她是主子姑娘,享有主子的一切特权;而另一方面,她又是姨娘生的姑娘,为世俗所轻。这种不凡的见识、尴尬的身份和对命运的苦苦挣扎,终于在第七十四回“惑奸馋抄检大观园”中得以最强烈的爆发。当王熙凤和王善保家的进人她院中的时候,她早已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并向他们声言:“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一番话语尽显当家主子为丫鬟们做主撑腰的大家风范。而“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的感慨更是显示了她对整个家族命运的思考和担忧。而就在连凤姐都赔笑的时候,作为奴才的王善宝家的“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探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着”,不合时宜地触动了探春的禁忌,结果脸上挨了探春一巴掌。探春顿时大怒,指着王善宝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探春给王善宝家的这一巴掌,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这一巴掌是她维护自己尊严和骄傲的一巴掌,也是她对不公的社会制度、无奈的命运的一巴掌,更是对她隐约预见的没落家族的一巴掌。
  二、贾探春形象的悲剧性
  综上所述,从判词中不难看出,“才志”指的是以探春结社、理家为代表的才大志高,“末世”指的封建社会体制的腐朽,“运消”则指整个贾府被抄检、个人远嫁的结局。残酷的社会环境、没落的家族命运和个人低微的出身、高才大志相交织、碰撞,演绎出来的人生必然是一幕惊心动魄的悲剧。探春的悲剧是女性被压迫的悲剧,是人才被摧残的悲剧,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曹雪芹在探春判词的最后一句用了一个“偏”字,寄托了他对探春的怜爱和同情,更表达了作者对于“末世”的强烈愤慨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的深深惋惜。究其根源,造成探春悲剧命运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从客观因素讲,探春的悲剧是一个腐朽的封建时代和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造成的人生悲剧。当一个在朝中失去庇护,自身秩序混乱,又后继无人的家族大厦在内外交困下轰然倒塌时,一个弱女子的命运必然会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无所依从。另一方面,贾探春作为一个出生在男性文化统治下的女性,她的女性宿命必然会使她的思想、性格、行为不可能对自身有太多的超越。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男尊女卑,本来就天经地义。再加上嫡、庶有别,更让庶出的探春多了一道命运的枷锁。所以,由于性别和出身客观因素的影响,她的才华只能局限在大观园、荣国府,更为可惜的是,探春的理家也只是“临时代理”,讲究门第和宗法的百年望族贾家决不会起用一个庶出的人来理家。况且,她一个姑娘,终归有出嫁的一天。果然,等到王熙凤身体稍有好转,贾府的管理大权又落入她的手中,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老样子。
  作为一个贾府中的深闺少女,探春深谙主仆界限、地位的重要和利害。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能够在勾心斗角“一个个不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的大家族中得以更好地自保,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的规定,她疏远了自己地位低下又没有品行的生母,亲近了位尊权重的王夫人。命运悲剧的源头就在于她疏远了她的生母,但无力改变自己的血统,更无力扭转世俗的偏见。这种尴尬的两难处境让她比别人更痛苦,更敏感,也更清醒。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探春面对着的自己家庭形势是黑暗腐朽,明争暗斗,危机四伏,败在旦夕。她既不是同流合污,也不是熟视无睹。更不和宝玉、黛玉那样对这种现实只是唾弃与反抗,而是自己经常保持清醒,把是非得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所感慨,也有所盘算。遇到机会,就要拿出力量进行一番改革。”然而,不管探春怎么努力,她都无力改变和挽救整个没落家族大势已去的颓势。最终她连自己的未来也无法把握,到头来只是一颗任封建家长摆布的棋子,她的婚姻像元春和其他姊妹的婚姻一样,都是服从于封建贵族家族利益和需要的牺牲品。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4946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