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建

  [摘要]新媒体现已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性格塑造和价值观念等都有深刻的影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本文在分析这些挑战和机遇之时,分析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84-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新媒体飞速发展,这使得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呈现出更加的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影响了人们的交往和思维方式。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新媒体迅速发展下,如何利用有效的科技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结合实际的局面,这是摆在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已被当代大学生广泛运用,成为其获取信息以及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并影响着大学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功能特点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当前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各种媒体形态统称为新媒体。因此,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发展的迅猛化和传播广泛化。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1.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借助于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大学生借助于网络等新媒体在与人交往中更为便捷和自由。大学生表达思想观点的重要选择是网络,网络能充分发挥网民的言论自由并利用网络情感交流的广泛性,这就使得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能发表自身的看法,这些使得大学生忽视现实伦理道德的约束,随意放纵自己言行,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现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日新月异形势下带来的新问题。
  2.对学习的影响。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可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但是在丰富学习资源的背后却是良莠不齐的一个形式,学生涉世不深没有区分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左右,这些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
  3.对性格塑造产生影响。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在其影响下,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特征化趋势日益明显,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追求个性化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而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接触社会机会少,还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判断。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并通过播放最新的社会热点新闻引导大学生通过讨论和评述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高校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需要
  随着当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接触的日益增加,其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掌握信息量日益增大。利用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用新闻教学模式,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点加以吸收,学生可通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等方式,主动参与加到课堂中。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利用新媒体通过热点新闻事件为与学生教学沟通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关注国家政治、热点事件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抽象的影响下,就只有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降低。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单一就是为了找工作,因此对专业课比较重视,忽视了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使得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现实问题无法解决。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事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现实、生动的案例进行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社会中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
  把新闻事件融入到思想理论课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融入社会后独立生活的能力。
  总之,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对于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端正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学生喜欢上、学得会、用得上的课程,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5796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