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盲童人群中公益文化的传播及其效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君男

  [摘要]公益文化作为现代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在公益文化传播载体上,社会提供的公益文化产品与盲童的教育不能够做到完全匹配,盲文图书并不能满足盲童的学习需要。在公益传播主体上,普通大众对盲童的了解甚少,盲童没有合适的平台展示自己,导致受传双方互动的效果大大减弱,因此社会公益互动的真实性和长效性难以得到保证。
  [关键词]盲童 公益文化传播 公益文化产品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61-02
  一、盲童人群受教育现状及自身社会角色认知调研
  我国每年会出现新盲人大约45万,低视力135万,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视力残疾人数量为1233万人(抽样调查显示,湖南省各类残疾人总数为408万,其中,视力残疾65.1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5.96%),而到2012年,这一数量增至1350万,其中有550多万盲人,1350万视障者。
  据统计,我国现有学龄视力残疾儿童少年6万多人。目前,中国有盲人学校、盲聋哑学校200多所,有50多所是专为盲童设立的特教学校,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和较大城市中。据统计,中国已有普通学校附设盲童班218个,大量盲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一般小学为五年制,初中为三年制,高中为三年制。
  (一)调研理由
  2012年9月,笔者在走访了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后,通过与特教学校老师的沟通和对盲童的学习情况了解,鉴于盲童日常生活和学习缺乏适合的有声读物资源,在中南大学发起了“关爱盲童”有声读物征集录制公益活动。在活动不断进行和深化的过程中,发现在盲童教学中,主要以盲文书籍为教学课本,但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中,老师们需要更多的有声读物资源对盲童的课后辅导有帮助,同时,通过与盲童长时间的实际接触,对盲童平时学习和生活有了一定了解,确实存在互联网上搜索不到相关的有声读物资源的问题。因此,笔者开始针对我国公益文化开展了研究和探索,在整个公益传播过程中,对普通大众来说,参与公益活动奉献爱心比较普遍,但真正与盲童接触的却是少之又少。对盲童群体来说,接受公益传播的成果,成为他们与社会大群体唯一的桥梁,在公益文化产品类型中,盲童群体获得最多的就是盲文书籍以及日常生活用品。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以实地走访、数据统计的方式进行,调研对象为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童,年龄段为8―15岁,分布在小学部和初中部,主要通过日常聊天与问卷问题口述提问的方式进行。
  (三)调研结果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盲生部集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专与成人培训于一体。目前拥有教学班12个,包括小学阶段教学班5个,初中教学班2个,高中教学班1个,医疗按摩中专班3个,保健按摩短期培训班1个。学校的学生有70%寄宿,30%的学生家在长沙,回家的学生放学后坐车半小时左右即可到家。住宿舍的学生,宿舍安排根据视力和盲童的年龄情况分布。学校将全盲学生与低视力学生搭配安排,根据年龄大小、生活自理情况将同学们合理地结成互助对子,可以较好自理的同学能够主动帮助全盲的同学正常的生活行走。
  据调查统计,学校共有学生506人,视力存在障碍者135人,其中职业教育者30人,义务教育阶段的盲童共105人。盲童教育分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截至目前,高中学生已全部毕业。小学部由7个班组成,平均每个班15位盲童;初中部有两个班,初一有11位盲童,初二有5位盲童。
  经初步了解统计,盲童中大部分来自农村,我们重点走访了初中部的16位盲童学生和小学部的10位盲童学生,发现大部分的盲童内心都十分乐观。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勇气,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悲观颓废。在以问卷为基础的交谈内容中,统计表明,75%的盲童都对生活表达了乐观的态度,并且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着比较明确的方向。其中,一位16岁今年上初二的盲童,在班级成绩中排名第二,他的未来规划是考上大学,从事中医。还有一位15岁的盲童,他的学习成绩排在末尾,当问及他的理想时,他笑着说可以去做按摩师。
  事实上,盲童相比正常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所使用的教科书都是国家统一的正常教学课本,但比一般的正常孩子多出了盲文教材。正常教科书三倍厚的盲文教材,学习起来的吃力程度可想而知。在“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上,84%的同学认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7%的同学认为由于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指导,5%的同学选择了客观原因,4%的同学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行。
  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文化课程,还包括劳动手工课和体育课。在大多数普通人的眼里,盲童的教学课程应该是与体育课无法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通过走访调查,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作为长沙市综合型盲人学校,所包含的盲童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是低视力,也就是说,他们能够感受到光源,有一些盲童尽力去辨别能够看到一些较大的字体。在手工课的作品展示中,他们用上百根火柴棒拼凑出房屋、树丛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从总体上来说,盲童对自身的社会角色认知比较明确,表现如下:第一,盲童不论年龄大小,他们已经承认了自己属于特殊人群,由于视力的残疾,了解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第二,年龄较小的孩子,对社会的感知较低,以小学阶段盲童为例,他们更倾向先学好眼前的知识,对将来的打算没有具体的规划。相比起初中部的盲童,他们开始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走访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盲童虽然大部分具备乐观的心态,但其实有比正常人更强的自尊心。
  二、盲童人群中公益文化传播现状及问题
  (一)传播载体与盲童需求不符
  盲童的教育成为残疾人教育环节中非常必要的阶段。他们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渴望知识、渴望光明、渴望快乐。盲文读物及有声读物是他们不可替代的学习和交流工具,但由于制作工艺、周期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作品还远不能满足盲人精神文化需要。   公益性文化产品是由国家和社会兴办,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中所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传播公益价值观念的产品和服务;第二,福利性文化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公益文化产品;第三,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文化活动;第四,专业性强、艺术水准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1]
  在盲童成长过程中,由于视觉缺陷,盲童有着异于正常儿童的学习认知特征:一是缺少视觉表象,较难形成完整的概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二是感性经验缺乏,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三是方位认知、空间观念形成比较困难。[2]
  有声读物市场的发展与成熟需要时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有声读物的数量和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但是质量却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充斥着暴力、色情内容。总的来说,市场上的有声读物主要存在以下缺憾:质量不能保证;题材的滞后性;价位较高;种类繁杂、录制的声音与内容不一致。
  盲童人群中现有的传播载体主要以盲文图书为主,社会给予盲童的关注和关爱,往往由公益行为活动中所衍生出来的公益文化产品具有局限性,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得知,盲童的学校教育与课后活动中,他们非常愿意听有声读物来充实自己。而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盲童的有声读物资源是比较缺乏的,盲童所用的教材是正常学龄儿童所用教材的删改版,这也意味着盲童没有自己专属的教材,教学内容大多是以摸读为主,对于字音的了解大多来自于老师当堂的口述,所以课后复习环节是一个巨大的空白。
  (二)传播主体间缺乏互动
  盲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呵护。他们的眼睛虽然盲了,但是他们的内心是光明的,而这光源的能量更多的是依赖于社会的良心、社会的声音。他们虽然眼不能视,但是耳尚能听,他们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声音世界,声音建构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盲童群体需要的不仅是关爱和同情,还需要公众拒绝冷漠的反思。推倒高筑的心墙,给他人更多关怀,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现今的公益传播渠道从单一的募捐活动发展到多种形式,传播速度也更加迅速。这就使得盲童的公益文化传播得到了相比以前更好的机遇。社会普遍的公益文化传播机制主要是以主流媒体为牵引,社会组织机构或个人掀起的公益活动。总体上来说,无数次的公益活动都对盲童的成长与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的状况逐步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由社会上知名人士所带领的爱心团队或组织也在蓬勃发展,他们的努力使盲童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政府也相对多地投入资金建立盲童特教学校,在师资和资源配比上逐渐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盲童公益传播方式与盲童的教育并不匹配,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盲童自然地融入社会。
  (三)公益文化传播机制及不足
  现时代,公益传播已由单纯的公益理念转型到具体的公益行为,在新事物诞生的过程中,一方面给公益传播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力量,通过拓宽传播渠道,使得原先不了解不关注盲童成长与教育的这部分人群开始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盲童公益事业。这样一来,通过正面作用引导,使盲童公益传播的效果增强,受众不约而同地达成对盲童公益的关注。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及部分公共舆论领袖的广泛参与,由新媒体主打的全新公益传播模式也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公众在依赖舆论领袖的言论和行为方面,在很多商业机构的虚假宣传下,影响了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同时,由于舆论领袖的自发性、偶然性和影响力造成盲童人群中的公益文化传播间断性。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智力在群体中不起作用,它完全处在无意识情绪的支配之下。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3]。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的表述印证了公益传播进行到现在的阶段所面临的窘境。
  三、结语
  公益文化传播在整个文化传播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引领着一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前进方向,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正义。完善盲童中的公益文化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对于公益传播的参与者普通大众来说,公益文化的传播使司空见惯的公益活动得以常规化、长效化,并且保证真实性,从而促进参与者的传播热情,达到预想的公益目的。另一方面,对于公益传播的受益者来说,在盲童人群教育资源有待创造和完善的今天,通过公益文化传播,使得普通大众的参与热情真正全面地投入到盲童教育事业中,强化传播体制的进程中,做到抓住重点,实际地帮助到盲童。
  我们需要填补和完善公益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才能够保证公益行动的延续性,由于盲童人群自身的特殊性,媒体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克制自身的娱乐性和过分传播;意见领袖需要发挥应有的标杆作用,才能和大众一起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成熟;大众自身也应具备更高的公益素养,共同维护公益文化的传播成果。在促成和完善盲童人群中的公益文化传播的同时,从长远意义上,能够对其他残疾人群体的公益文化传播产生能动作用,促进我国公益文化建设和公益传播机制完善取得整体的进步,更好地服务人民。
  【参考文献】
  [1]闫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性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08(12).
  [2]李英姿.培养初中盲生空间认知的地理学习初探.百度文库.
  [3](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
  责任编辑:张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6146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