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保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越发受到重视,于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走进了课堂。本文旨在探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并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问题导学”的一般流程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与学生对话,并引导他们提出、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有四个:自主学习,寻找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课堂练习,扩展问题;学生反思,更新问题;课后调查,教师反思。
  1.自主学习,寻找问题
  “自主学习,寻找问题”,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案,以引导他们预习教材,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要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哪里,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2.不断探索,解决问题
  “不断探索,解决问题”,即教师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应在师生、生生的不断交流与对话中完成。
  3.课堂练习,扩展问题
  “课堂练习,扩展问题”,即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围绕相关课程的重点内容,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习题,从而提高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学生反思,更新问题
  “学生反思,更新问题”,即教师充分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要求学生进行反思,也就是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并提出新问题,然后带着新问题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依然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升华。
  5.课后调查,教师反思
  “课后调查,教师反思”,即教师在新课结束后,通过问卷或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掌握他们实际的学习情况,从而不断反思,最终改进教学方法。
  二、“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
  1.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例如,在教学“方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分两步设计学案。其一,要求学生自学“方程”这一内容并提出三个问题,待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把学案收上来逐一批阅,并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诸如,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天平和方程的关系,如何解方程,方程的特点,等等)。其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把存在问题的统计结果展示给学生,并逐一讲解。
  2.重视与学生的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分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这严重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这种做法,重视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旨在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猜想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长方形纸片、直尺和三角板等工具证明自己的想法(既可独立思考、自行完成,也可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当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在全班走动,以观察、检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提示,待他们探究出证明方法后,就请他们汇报成果。
  3.设计课堂练习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一些课堂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教学“方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写几个算式,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4.注重学生反思
  教师可利用下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力求使他们在重新梳理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认知水平。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内容后,教师可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通过反思你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这样,既可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又可使他们的认知水平获得提升。
  5.重视学生的反馈
  下课后,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例如,提出这样的问题:这节课你有哪些地方没听懂;你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吗,为什么;你觉得老师应在哪些方面改进教学。这样,教师就能较好地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总之,“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旨在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就是,以问题为纽带,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根结底,“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有效地提出、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问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即墨市普东镇抬头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6244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