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文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类型与规格上有了重大转变,对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明确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意义与功能定位,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通过探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理念,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构建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建设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人才的摇篮,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配合,培养学生必备素质、专业领域基本能力和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与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传统培养模式,培养适应能力出众、知识丰富、素质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也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内涵,建设科学有效的教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在目标定位、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式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着眼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对于切实推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一、人文素质课程的意义与功能定位
  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所有知识忘光后剩下的就是素质,它不仅包括科学素质,也包涵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观念、情感、意志、能力等多重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素质,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质、人格与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就是通过传授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使学生理解人文思想,具备人文精神,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成为有个性、有思维能动性的人。
  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兼具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特点。使学生具备文、史、哲等基本知识不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定位,它更强调的是对品格、人格的塑造与培养,通过外在文化素养与道德标准的内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课程的设立对唤醒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建设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强调技术应用,又强调“高素质”。因而要重视职业道德、诚信品质、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需求。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的发展除了保有自身办学特色之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强化也是必要的催化剂。另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高职学生职业前程发展的需要。尽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社会职业岗位没有直接关联,但其却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能量储备。只有专业技术,而缺乏文化思想底蕴,必将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因而,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基础,淡化学科界限,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整体课程体系之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受社会环境、就业环境与政策环境等外部诱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贯彻不够,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不能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依旧一味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以及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立缺乏科学性与实用性。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设立无系统性规划,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兴趣,课程内容未经认证,尚未形成科学、完备、特色的课程体系,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2.课程类别与课时不足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增设了部分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但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明显单一,课时严重不足,这也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主要因素。我国一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学分占比较低,多为8%左右。相比之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超过20%。
  3.课程内容缺乏联系,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许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采取“嵌入”式教学体系,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相互联系,缺乏素质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与整合性的特点,无法反映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同时,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知识传授,人文素质教育变相成为人文知识的通识普及。其人文素质教学课程内容未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基本人文学科领域,无法满足学生独特的需求与兴趣。
  4.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单调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都定位于培养高等职业技师,因而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重很小,人文课程设置少、内容简单、缺乏时代气息与精神力量。同时,教学方式就是简单的诗词文化或历史讲授,以记忆训练为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内化与熏陶。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远远达不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5.考核过于宽松,学生缺乏重视
  通常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的考核方式都是以考勤和期末论文为主,尽管绕开了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但也很难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能力。由于考核方式不严格,期末论文与课程设计剽窃、抄袭现象严重。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缺乏重视,出勤率低、课程选择随意性大。另外,由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上课时间以晚上或双休日居多,部分学生由于课外活动干扰无法保证出勤率,课程学习无系统性。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既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要学会将知识“内化”成素质与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现代企业考察中,HR普遍认为,员工是否优秀,专业能力是基本要求,工作态度与人格却是关键。因而,高职教育要同时关注职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与人的培养,对传统教育模式、理念、内容和方法深刻反思,彻底转变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专注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改革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学生“参与式”。在教学过程中,多启发、多讨论,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这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演讲与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介来传递教学信息,以此来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生动性、直观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科学设置人文素质课程
  人文素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尽管在高职教育中,专业技术课程随着专业分类不同而呈现差异性,但人文素质课程与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必须有一定的共同性。从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设立完善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较为困难,因此,应重视基础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大学英语”等基础人文素质课程要正常开设,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可开设“书法基础”、“音乐欣赏”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以形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
  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构建探讨
  1.构建原则
  第一,切合性原则。要切合学生需求、兴趣与高职院校素质课程开设实情。第二,基础性原则。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为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基础文化知识、基础方法论与思维视野的课程,并非其他课程的附属品。第三,系统性原则。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一个涵盖政治、历史、文学、经济、艺术等多领域的系统,要避免单一性与片面性,强调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要注意统筹规划,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第四,优化配置原则。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大多缺乏规范性、严谨性,课程设置较为随意,没有明确理念,优化配置原则强调科学性与严谨性。第五,联结性原则。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提供的基础知识与思维是密切联系的,它滋生了诸多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对于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与价值观的形成极具意义。它不仅是在基础性知识维度上反映与专业课程的直线衔接,同时也有方法论和价值论领域的联结。第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原则。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大学的特色课程,它从正面途径指导大学生学习我国社会的主导性思想与价值观念。将思政课的基本观点、思想植根于更宽广的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效果将更显著。
  2.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
  (1)学科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应该至少包含中西文化、中西文学、艺术、哲学、经济与管理、心理与健康、语言等7大方面。每一大类应至少包括一门核心必修课程,全面覆盖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2)活动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定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资源、学科特点相适应。通过开设各具特色的活动课程,例如学术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环境课程体系
  实质上,人文环境课程是潜层教育资源,它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等。其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图书资料、建筑设施、道路设计与美化等方面。精神环境是人文素质课程所形成的人文氛围,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道德、情操、审美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虽然是公共基础课程,但其对于学生理解人文思想、具备人文精神、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置于高职整体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并非是冲击专业课程教学,而是一种正向课程综合化、均衡化的形态转变,是高职整体课程体系实现素质化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
  育研究,2007,(11).
  [2] 何云波.大学教育应该是高品的大诗[J].现代大学教育,
  2012,(4).
  [3] 黄文虎.诗性思维:大学教育的精神天平[J].现代大学
  教育,2012,(4).
  收稿日期:2015-03-22
  作者简介:林文(1982-),女,硕士,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自动控制、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7020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