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娱乐新闻,到底娱乐了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娱乐新闻是看着玩的东西,但新闻就应该是真的,看着玩的新闻也必须是真的,这条底线绝不能跨越,就好像人再穷不能偷东西一样,是幼儿园水平的道德标准。
  一个情趣高雅的人,偶尔也会翻翻小报,而趣味庸俗的人则绝不可能去欣赏高雅艺术,娱乐新闻是大众需求的产物。
  从去年开始,更多的爆炸性娱乐新闻不断出现,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和神经。那些早期传递着港台娱乐八卦当作奇闻的媒体们,现在也有板有眼地挖掘起了本土化的娱乐猛料。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的娱乐新闻一点也不比舶来品逊色多少,更加令圈内圈外都为之头疼的是,因为娱乐新闻本身的特性,加上某些商业利益的推动,现在报纸上的娱乐猛料的真实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常常一番头头是道的说辞,都是无风起浪的演绎编造,惹得看客也累了:“娱乐圈那帮人,都是乱七八遭的。”
  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造假手段:扑朔迷离的手法游戏
  一个对娱乐界比较关心的人其实能从假新闻里嗅出蛛丝马迹,尽管造假者手法越来越高明。
  手法一:臆断推论,听风是雨。也许我们的报纸娱乐版真是过剩了,以大家公认的娱乐新闻可信度最低的某城市为例,“早报”、“晚报”、“商报”、“都市报”……五六家日报每天都有娱乐版面,每家都要求不时有点独家新闻,因为行业竞争的关系,一条新闻人家报了我哪怕晚一天就不要了。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下,记者们惟恐漏报被扣钱,只好抢。于是,听说什么消息,来不及核实,马上先发出来再说。前不久“陈凯歌要拍瞌睡女孩”、“《天龙八部》定下赵薇”就是这样的新闻。这样的记者也经常被希望通过炒作成名的项目或公司利用,一听到某个放风的说法,也不去向当事人核实,有个别的是收了红包不好深究,先把消息发出来再说,比如“宋祖英要演妈祖”就是标准的“据说”型的新闻。所以经常关心娱乐新闻的人都知道,某制片人说:“我打算请某某来演。”或者“我们会请某某来演”之类的,其实都是一相情愿的博取注意力而已。至于把这个演员如何欣然接受,演员经纪人如何高兴地洽谈什么的细节都说出来的,也未必就是真的。
  手法二:翻云覆雨,自问自答。这是第一种手法的发挥运用。当某方面希望狠狠地炒作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设计出这种自问自答的游戏来。比如有名的南方某炒作大师,就经常放出消息说,要重用某某某,其实这时候他跟人家刚见一面,等合作没谈成,就说,某某某艺德不好,或形象太什么什么,我不用了,假如恰好心情不好,还有可能气愤地说,我要封杀他。其实那个演员实际上是根本就没有答应过演出,但是这位炒作大师就有本事说成是自己非常主动地“看上”了,后来又非常坚决的“弃用”了。更有某著名的电视剧角色网络选举,先放了好几个月的风,说要请某明星出演,等此明星说清楚不会参加以后,又搞网络选举,把人家放在候选人里还发传真问人家愿意参加网络选举吗,明星不愿意参加已经放弃过的竞争,他们就站出来表示“惊讶”,暗示明星年轻不懂事,不尊重观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一家公司的一部戏成了所有观众的代表。这几来几去,事情还没影呢,他们得到了“眼球”。这种娱乐新闻还非常有影响力,别看他们自娱自乐好像对着墙打乒乓球,还真有练得乐此不疲的呢。可怜的是关心自己偶像的观众,云里雾里,不知道哪条消息是真的。
  手法三:随风就势,恶意编造。如果说,出于商业目的的编造还有迹可寻,那么完全没有边际的恶意编造则非常可怕地破坏了娱乐圈和媒体的公信力。近几年最严重的莫过于毛宁事件中的“小玉”和最近向赵薇泼粪另有其人的恶性造谣事件了。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却有人抢着向媒体承认和演绎,媒体不经过慎重核实居然发表了。这样的谣言,之所以能诞生,不仅暴露了造谣者的心理疾病,更暴露出我们的媒体在媚俗猎奇的路上已经走得太远了。像这样的重量级假新闻稍微有点意识的媒体就应该经过确切核实,如此轻率地被造谣者“骗了”,只能说明我们的某些媒体不太专业,甚至有怂恿夸大的嫌疑。假泼粪者的见光,在媒体引导下说出“后悔”“想读书”,以及后来真泼粪者其实毫不后悔并依然偏执的真相,对比之下真是比任何一部批判性的电影都要寓意深刻,在其中曾经是正方的媒体,马上显露出了另一副嘴脸,并没有比赵薇多出多少警觉。并不是所有的娱乐新闻都能被当作快餐快速消化的,如此迅速地包装和消化只会搞坏肠胃,在我们一次次和稀泥捣糨糊之后,在如此恶劣的假新闻事件面前,如果还不反省的话,只能说是对观众、读者的极不负责了。
  最近,谣言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已经完成了摸索阶段,进入发展阶段了。明显的几个征兆是,首先,谣言传播速度依靠网络载体更加快捷,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只要被大网站娱乐版编辑随手贴过去,马上就成了事实,或至少是谈资。不少编辑记者在采编访谈的时候偷懒,经常引用网上的“资料”,于是又造成了以讹传讹的恶性循环。娱乐新闻毕竟无关民生,艺人,尤其是搞创作的,未必有精力去辟谣或者申明,即使申明了那个网站编辑也未必高兴贴啊,其次,造谣者为了使谣言更像事实,也颇费一番脑筋,造得越来越“专业”。如春节期间京城某报登出来的雪村口出狂言骂导演的消息,后来被证明是条假新闻,但第一眼看见那些言论的读者,肯定都会觉得,语气很像雪村的呀,编写的人其实是照着雪村的语气来的,这种度身定做的优待经常降临在一些性格鲜明的公众人物身上。另外,造谣者也知道,爆炸性的东西我不敢编,无关痛痒的总可以随便说说吧,于是他们更加懂得了在造谣同时用温和的模棱两可的语气来保护自己。明明没有求证过的事情,一五一十写上“记者就此向其经纪人求证,对方表示有兴趣并正在考虑中”,“据某圈内权威人士透露”等等,有时还用肉麻语气夸一夸被造谣者,你抓不到我小辫子,又奈我何。
  假新闻的养料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人孜孜不倦地经营制造假新闻?
  利益当然是第一目的。今年电视剧市场的缩小肯定又会造成更多短期投机的制片商把更多砝码压在炒作上,毕竟这是用最少的钱,让更多人知道自己项目的捷径啊,总有人相信捷径的,尤其是本身实力不强,市场又不乐观的情况下。弄个口服液请明星作广告还要花钱,影视业做的就是最受注意的明星,不花钱的广告资源谁不愿意用,看看去年到今年,有多少电视剧扬言请赵薇陆毅,就知道,总会有人把这种三板斧式的炒作进行到底的。
  另一种培养假新闻的土壤就是媒体的利益,用爆炸新闻来引起读者注意。现在社会资金进入媒体的杂了,好处是多元,坏处是素质不齐,为了媒体自己的销量而牺牲一点新闻公德,反正事后可以装作不知道不为过。
  娱乐新闻需要道德底线吗?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你们娱乐圈,本来就真真假假,真有必要较真吗?而实际上,假新闻,和假新闻滋生的土壤――急功近利的媒体传播环境,对文化产业的危害是深远的。
  不知道那些规定记者漏新闻要扣钱的报社,发现记者发假新闻的时候扣不扣。做生意的人都知道,没有诚信是不可能长久地经营下去的,娱乐是玩的东西,但是无论政府政策的支持,还是民间资本的介入,都鲜明地飞快地体现着文化必须产业化的趋势。如果我们的娱乐媒体没有公信力,我们将使整个产业为其所累。小地方看,一个正常的家长怎么可能允许小孩子去仰慕一个经常在报纸上出丑闻的明星,让孩子把零花钱用于购买这个明星今天中招明天辟谣的所谓新闻?一个读了报纸上有偿评论而进电影院却接连三次上当的观众还会接着去第四次吗?
  我们的恶性炒作背后,还有一种非常危险的心理暗示,那就是为了商业利益,什么都是可以的,连那个愤怒的雪村辟谣之后还加了句,“如果是为了本片商业利益,那我保持沉默”,为什么!出卖以后换回了钱就可以理解吗?连谣言的受害者都是这种态度,造谣者怎么会不得寸进尺呢。换句话说,在开放以后,文化娱乐产业化的同时,使我们某些从业者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只要为了赚钱,都是可以的。我们用了很多年,很多辩论和痛苦,终于明白了,产业化是文化的一条正道,但是突然的开放使部分经营者忘记了文化娱乐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娱乐新闻是看着玩的东西,但新闻就应该是真的,看着玩的新闻也必须是真的,这条底线绝不能跨越,就好像人再穷不能偷东西一样,是幼儿园水平的道德标准。对那些个别夸夸其谈炒作对于娱乐业重要性的来说,做出一副为中国炒作业铺路的探索者姿态,只是他们掩饰小团体利益驱动的伪装。这样的娱乐假新闻,对那些真正用作品和建设性工作在赚钱的从业人员是一种不公平,他们破坏的,是整个娱乐圈的形象。
  中国的电影电视,真的堕落到要靠谣言和伤害别人来拯救了吗?我们千万不能被假新闻的姿态迷惑,圈内人,媒体和观众,都有责任来保护我们文化产业化这些年来的成果。维护住娱乐新闻的道德底线,就维护住文化娱乐的社会责任感,就是维护娱乐圈在公众的形象,并为以后更良好更公平的发展建立平台。
  责任编辑:张 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18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