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逐步走向成熟的陕西戏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改革开放30年来,陕西戏剧艺术逐步走向稳健成熟的可喜景象。文艺舞台异彩纷呈,一批听得响,传得开,立得住的优秀剧目竞相涌现,一批新的戏剧人才脱颖而出。三秦剧坛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和影响。
  透视陕西戏剧艺术如花似锦的丰硕成果,追寻三秦剧坛走过的足迹,最为深刻的感受是,改革开放30年。是陕西戏剧界勇于思想解放,更新观念的30年。剧作家和艺术家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时代要求,新的观众群体,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和观念,努力拓展艺术视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从而构建和营造一片色彩绚丽的艺术天地。具体解析这种繁荣与发展,可以梳理为八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内容上和艺术形式上同时进行新的探索。改革开放初始,陕西戏剧界即投身于新的探索之中,在思想上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寻求新的视角,勇于实现突破。在艺术形式方面热情地尝试运用各种新方法,敢于大胆地横向借鉴,充盈和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值得讨论的是,这种探索始终注意保持思想上和艺术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任何时候都不特别强调和倾向于任何单一方面。这样就保持探索的轨道总是能够沿着比较正确的方向渐进,而不至于顾此失彼,最大可能地减少探索的失误和成本。应当说,这是陕西戏剧界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
  第二,描写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取得长足的进步。陕西的现代戏创作较早地从配合任务和图解政策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多视角地描绘出发展中的社会现实生活,浓墨重彩地塑造栩栩如生的新的人物形象的艺术笔力。一下子拉近了戏剧艺术同广大观众的距离,促进现代戏拥有了广阔的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商洛花鼓戏《六斤县长》到90年代末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一大批现代剧作深刻表现出人类社会本质的东西和人类普遍关心的命运。不仅那些搏击社会潮,在改革开放中谱写壮丽诗篇的人与事成为了创作的主旋律,那些贴近生活,揭示社会矛盾,表现当代困惑,通过社会发展与观念变迁的历史来反思人生,揭示较广阔社会生活的内容也都跃然戏剧舞台。如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又一个黎明》,眉户戏《五味什字》等同样受到观众的热捧和青睐,形成了现代戏波澜壮阔的大好局面。
  第三,在新编历史剧的创作上融入了更深刻的思考。陕西的历史文化积淀相当深厚,独具优势。难能可贵的是。陕西的剧作家、艺术家自觉地加深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和理解,不再简单地套用“古为今用”的比附,而是注重塑造有丰富历史内涵的人物性格,着意求索历史人物与现代观众的心灵共振,开创了新编历史剧崭新的领域。秦腔《千古一帝》《蔡伦》《凤鸣岐山》《杜甫》,歌剧《张骞》《司马迁》无不摆脱了重故事、轻人物的传统编剧模式,力求在新的文化品格上探索,努力从历史的缝隙中挖掘戏剧因素,凝聚人物性格,从不同角度演绎出三秦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提供了历史剧驰骋舞台的硕大空间。
  第四,民族文化传统得到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戏常演不衰。陕西各个剧种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这其中虽然是精华与芜杂并存,但不少剧目历经数百年演变而未被淘汰,说明其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及艺术性。陕西的剧作家、艺术家从来不忽略对这一片富矿的开掘,充满信心地将它们列入自己的创作库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传统剧目、古典剧目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有的剧目如花鼓戏《屠夫状元》、秦腔《周仁回府》等经过新的整理、新的创造,或者经过新的舞台诠释,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方面唱响了新的篇章。它们或迸发出鲜艳的光彩,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群众喜闻乐见,成为改革开放30年陕西戏剧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第五,新的美学精神异军突起,神韵与意境流贯舞台。近年来,陕西的剧作家、艺术家努力追寻神韵和意境的美学精神,推出了一批意蕴隽永、耐人寻味的佳作。无论是话剧《又一个黎明》所揭示的灵魂的拷问和自省,还是秦腔《谷雨》所表现的丑陋在真诚面前的苍白与怯懦,也不论是眉户《好年好月》中所披露的人的自尊自强以及人格意识的觉醒,还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所深刻批判的农民意识和小生产观念。无一不是剧作家艺术家对现实生活敏锐洞悉的产物。这些剧作所隐藏着的那种比较深刻的人性批判,在伦理道德层面和人生价值取向层面向观众洞开了人物精神世界,让观众在美的欣赏中进行哲理的思考,因而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和伦理批判意义。
  第六,继承与革新“文以载道”的传统,艺术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的舞台创作应当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成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培育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成创作的动因。眉户戏《迟开的玫瑰》着力表现人民的大情大义和人间的亲情真情,体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所在。剧中那位普普通通的女主人公,以她那柔弱的肩膀支撑起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正常运转。正是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构筑起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坚如磐石的道德大厦,构筑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实大厦。《迟》剧的闪亮登场,黄钟大吕般地呈现出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而且标志着今天的观众对现代戏剧价值取向和审美魅力的普遍认知。其深刻意义自不待言。
  第七,创新迈上了广阔的层面,精神意识的创新令人欣喜。“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所”,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陕西戏剧锐意创新的30年。30年来,剧作家艺术家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身精神意识上的创新。他们努力站在当代社会科学、艺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前沿,着意以超前的眼光和思维,关注并深入现实生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保持了高度的敏感,始终把创新的立足点置于人民群众关注的普遍问题之上,使作品蕴蓄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如《迟开的玫瑰》对都市生活的开拓,《司马迁》对西洋大歌剧的借鉴,《叉一个黎明》在小题材大主题方面的探索,京剧《雷雨》《风雨老腔》对移植、整合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尝试,都显示了一种意识的创新精神。在进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拼搏中,陕西的剧作家艺术家自觉地去攀登艺术的高峰。打造艺术的精品。对创新中出现的一些凹地和失误,大家普遍采取了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摒弃求全责备,允许实验失败,鼓励再接再厉,形成了一种宽松的创作环境,保证了创新的最终成功。
  第八,争取、培养戏剧观众,群众性的戏剧艺术活动蔚然成风。在当今快节奏、多媒体的时代,培养众多的戏剧观众,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培养艺术家更为重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戏剧观众锐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陕西戏剧界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对策。一方面多出优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21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