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与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尤其是西南地区,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旱地以“麦/玉/薯”、“油―玉/薯”、“甘蔗/甘薯”等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种植为主,年种植面积达5 370万亩。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饮食结构的改善,甘薯的生产地位从主粮型逐步转变为杂粮型,加之自身存在栽插、采收和搬运劳动强度大,贮藏困难,效益低下等问题,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下农民的需要,生产面积逐步萎缩。为了适应新时期下农民对新的生产技术的要求和农业增收增效的需要,四川农业大学在总结“麦/玉/薯”模式不足的基础上,与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合作研究形成了旱地高效生态多熟种植新模式――“麦/玉/豆”。该模式经过近10年的研究、示范与推广,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种子处理技术、品种播期调节技术、化控技术、群体配置技术、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等“麦/玉/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2007~2008年被农业部列为科技入户、优势农产品(大豆)主产区主推技术,被四川省列为一号文件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四川省八大节水农业新技术和科技入户、三百工程主推技术。2007年种植面积达261.3万亩,平均亩产138.2kg;2008年种植面积达350万亩,平均亩产达118.3kg。该技术自2003年开始在四川省示范推广以来,发展十分迅速,面积逐年增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对当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在成为我国南方多熟制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新型实用技术。
  
  一、“麦/玉/豆”模式的内涵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是在集成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的条件下以大豆代替“麦/玉/薯”模式中的甘薯而进行的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其复种方式为“小麦/玉米/大豆”。该模式作为一项集抗旱减灾、用养地结合、保护性耕作、轻型栽培于一体的旱地新型种植模式,体现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内涵,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旱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
  “麦/玉/豆”模式具有“五改、四减、三增、两利、一促”的技术特点。五改:即改甘薯为大豆、改间作为套作、改春播为夏播、改稀植为密植、改开沟起垄为免耕秸秆覆盖;四减:即减少物质投入、减轻劳动强度、减少水土流失、减轻环境污染;三增:即增强抗旱性、增加全年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两利:即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一促:即促进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麦/玉/豆”模式的优点
  
  1.助农增收,经济效益显著新模式集免耕、秸秆覆盖、直播技术为一体,省工节本,效益高。据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近3年的调查统计,新模式中大豆平均亩产125.62kg、亩产值416.99元,甘薯亩产原粮221.29kg、亩产值290.6元,大豆比甘薯亩产值增加126.39元;新模式采用免耕秸秆还田后比“麦/玉/薯”模式每亩节省用工5.9个,按每个工20元计,每亩可增加收益118元;种植大豆比甘薯每亩可节约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15元。上述三项合计,“麦/玉/豆”新模式较传统“麦/玉/薯”模式经济效益高出259.35元/亩。
  2.培肥地力,生态效益突出新模式采用免耕、秸秆覆盖栽培,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研究表明:新模式较“麦/玉/薯”模式可减少土壤流失量10.6%,减少地表径流量85.1%;玉米和大豆的土壤总氮含量提高4.11%和7.29%,玉米氮肥利用率提高39.21%。此外,新模式中,小麦、玉米、大豆三季作物实行微区轮作,有效避免了重茬种植带给大豆的连作障碍,降低了病虫害的危害,实现增产增收。
  3.缓解供需矛盾,社会效益明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常年供求缺口2 500万t左右,2008年进口量达3 743.6万t;四川省近年大豆年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产需缺口达150万t以上。以套作大豆为主体的旱地新模式省工节本、降低劳动强度,可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状况,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总产量,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全国大豆供需矛盾,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促进大豆产业和畜牧业快速发展。
  4.抗旱避灾,减损效果好据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2006~2008连续3年统计表明,在连年干旱和地震灾害条件下,全省套作大豆收获面积分别达到129.4万亩、261.3万亩和350万亩,平均亩产125.62kg,显示出新模式在四川省广大丘陵旱区旺盛的生命力和推广应用前景。
  
  三、“麦/玉/豆”模式的推广应用前景
  
  四川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指数高,现有旱地面积2 738.7万亩,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面积为1 917万亩,其中甘薯播种面积为1 200万亩左右,年产鲜薯1 500万t左右。随着四川省生猪养殖业由传统散养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原来依靠薯块及薯藤喂养生猪的习惯将逐步被工业饲料所代替,对甘薯需求量将进一步减少,按四川省为全国甘薯产品提供2/3的原料计算,在甘薯单产逐步提高的条件下,甘薯可减少种植面积近800万亩。加之小麦-玉米、小麦-甘薯等两熟模式变成“麦(薯)/玉/豆”三熟,以及将原来的夏、秋、冬豆为主的四熟模式逐步优化成三熟套作大豆,将有200万亩左右的发展潜力。因此,通过8~10年的发展,到“十二五”末,四川省套作大豆播种面积有望达到1 000万亩,将生产大豆160万t左右,直接为农民增收12.64亿元右,节约劳动力5 700万个,节省尿素1~1.2亿kg,为农民增收节支25.93亿元左右。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广西等省(区)也已成功将大豆与玉米进行套作种植,如果将现有玉米生产模式全部发展成玉豆套作模式,我国南方套作大豆潜力面积为7 202.4万亩,每年可产大豆1 152.38万t,增收节支186.79亿元,这必将使四川乃至我国南方旱地农业生产迈上新的台阶,为振兴我国大豆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麦/玉/豆”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
  
  1.规范开厢、微区轮作采用带状2m开厢模式,1m(或1.17m)种5行(或6行)小麦,1m(或0.83m)种2行玉米,小麦收后种2~3行大豆,第二年玉米和大豆换茬微区轮作。
  2.免耕直播,秸秆覆盖小麦收后,实行麦秆覆盖免耕直播大豆;玉米收后直接砍倒原地覆盖于空行,小麦播种时实行免耕直播并用玉米秆覆盖麦行。
  3.选用良种,合理搭配品种选用时注意三季作物的时空搭配。大豆宜选用主茎发达、杆强不倒、粒大的中迟熟或晚熟耐荫性品种,如贡选1号、南豆12;小麦应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早中熟品种;玉米宜选用优质、高产、高抗(抗病虫、抗干旱、抗倒伏)、株型紧凑的中熟品种。
  4.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大豆播种期为5月25日至6月15日,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在雨前或雨后及时抢墒播种。播种前实施选种,去除籽粒不饱满、有杂色、病斑的种子,并用50%多菌灵5g/kg 种子对少量水搅拌溶解后均匀拌种,晾干后播种。播种密度按沟漕地每亩6 000~7 500株,带内行距0.33m,窝距0.4~0.5m左右;二台土(及以上)每亩7 000~9 000株,带内行距0.33m,窝距0.3~0.4m左右。播种时采用挖窝点播,种肥分离,肥料施于窝中靠玉米的两侧,种子丢于窝的另一边,每窝丢5~6粒,播完后盖细土。待生长到3叶时,及时匀苗,每窝只保留3株。
  小麦播种期为10月底至11月初。壤土、沙土采用播种机播种,粘土实行撒播或撬窝点播、砍沟点播。撒播时先将玉米秸秆捞开,均匀撒完种子后再覆盖,亩用种量5~6kg;机播、撬窝点播或砍沟点播,窝距0.13~0.17m,行距0.2m,窝播8~9粒(窝留4~5苗),亩留基本苗7~8万苗。
  玉米因地制宜适时播种,丘陵地区3月上中旬,山区3月下旬。播种方式采用点播或肥团育苗移栽,播种或移栽时两边距麦带0.17~0.2m,行距0.6m左右,窝距0.4~0.47m,窝留双株,亩植2 800~3 000株。
  每季作物播种前或共生期间用化学除草剂或人工除去杂草,除草剂选择上小麦、玉米可用25%“左丹”乳油80~100ml/亩,大豆可用50%乙草胺乳油l00~150ml/亩,对水30kg 在田间均匀喷雾。
  5.科学施肥,控旺防倒大豆采取以磷钾肥为主、酌施氮肥的方法,底肥亩施过磷酸钙30~35kg、硫酸钾8~10kg;追肥于玉米收后视田间长势亩施5~8kg尿素,个别长势较差地块可在开花期雨后亩撒施尿素3~4kg。小麦与玉米施肥水平同“麦/玉/薯”模式。
  在大豆主茎长到5节(或分枝期)时,用浓度为30~60mg/kg 烯效唑(或优康),或180~250mg/kg多效唑溶液,对水40~50kg 均匀喷施茎叶控旺。在大豆初花期对个别仍旺长田块用浓度为30~60mg/kg 烯效唑对水40~50kg 再次喷施。
  6.防治病虫,适时收获全生育期内都应注意对根腐病、病毒病及蚜虫进行监控和防治。一但出现病征,及时施药防治。对根腐病和病毒病严重植株还应及时拔除,并带出田间丢弃。每亩选用50%甲基托布津WP或65%代森锌WPl00g对水50kg 茎叶喷雾防治根腐病,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30g或2.5%来福灵乳油15~20ml对水稀释喷雾防治蚜虫、红蜘蛛等虫害。小麦、玉米病虫害防治同“麦/玉/薯”模式。
  大豆收获期以黄熟到完熟期为宜,收获适期为荚皮干硬,收后晾晒干后脱粒。小麦、玉米成熟时及时收获,为大豆生长提供充足的时空资源。
  (通联: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雅安625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37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