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烨

  摘要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内涵,并介绍了其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的主要功能,以期为生态园林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园林;概念;内涵;环境保护功能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072-01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10~20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方面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2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
  
  一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二是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三是美化景观,提高游览观赏价值、社会公益效益、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城市环境保护功能
  
  园林中的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及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0~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生态园林可以保持物种多样性,模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将景观、生态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进行综合。其运用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微差、对比与协调等美学原则,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张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滩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兰花为主调,林下种红杜鹃,红装素裹,相映成趣;北京东路-南京路,用草花、绿篱、草皮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图案,色彩醒目;四平路两侧由广玉兰、银杏、美人蕉组成有节奏变化的绿带;上海九亭绿化示范园中,规划了由广玉兰、红叶李、银杏、红运玉兰和茅白杜鹃、八角金盘组成的绿带,形成“步移景换”的流动画面。例如,宝钢是我国大型钢铁环保型生态园林建设的典范,其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以提高绿化生态目标和绿化效益质量为目的,根据宝钢的生产情况和环境的污染情况选择配置了360多种具有吸收有害气体或吸附粉尘能力较大的植物,绿地总面积达414.55hm2,其中草坪130hm2,绿地覆盖率28.52%,人均绿地面积达129.54m2,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效益。再如上海植物园的进化区,闸北公园内的生态园,规划为市花区、海棠区、进化区、名花区、珍濒区、藤蔓区、水生区等,可使游人在观赏植物的同时学到有关植物学的不少知识。
  
  4结语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具有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特定的文化环境如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5参考文献
  
  [1] 曲仲湘,吴玉树,王焕校,等.植物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6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