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素质教育的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倩倩
[摘要]教育改革是以培养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为步骤,以“科教合作”、“科技实践活动”为方法和内容,以培养脱颖而出的创新精英为“应急”和成果的教育改革路径,具体包括:教育改革的氛围、制度、使命和责任;以各种科技探究和实践活动为抓手,树立品牌广泛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科教合作”和“教师培训”。
[关键词]青少年 科学素质 教育 路径
自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开始了教育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基础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可以说是全方位和颠覆性的。所谓“颠覆”性,是在教育主、客体上的革命,是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上的革命,是教育方法上的革命。对于这场深刻的教育改革,笔者常想起“邯郸学步”这则寓言,并不是笔者对教育改革缺乏信心,而是认识到教育改革的艰难和风险。
对教育改革仅从意义、内涵和必要性方面来认识是不够的,还应深入探讨教育改革的路径问题。
一、教育改革的氛围、制度、使命和责任
“邯郸学步”一定程度上寓含了“破旧”和“立新”的关系问题。一句有关“破”、“立”关系的名言是:“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
我们的教育改革应当是“破”字当头还是“立”字当头呢?很显然,在新教育制度、模式和观念没有建立起来以前,打破旧的教育制度、模式和观念,既不符合我国国情,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从决策层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改革是以培养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为步骤,以“科教合作”、“科技实践活动”为方法和内容,以培养脱颖而出的创新精英为“应急”和成果的教育改革路径。这就是说,我们教育改革的“点”是放在了“科学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上。
在我国这样一个旧的教育体制、观念、社会基础还很深厚的条件下,“科学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这个“点”能否支撑和担当起教育改革甚至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能否以此为“点”产生辐射和渗透效应,进而达到科学传播与普及,取得教育改革的全面成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牢固基础呢?答案恐怕是多样的。但笔者认为这个“点”找得对,找得准。一是这个“点”能够比较快的适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所急需,二是这个“点”是教育改革比较恰当的突破口。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个“点”施以培育和发展。
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以行政文件的形式确立了推行素质教育,2003年国务院以行政批复的形式下达了《全民科学素质教育行动计划纲要》,都表明国家对实施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态度。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增加和补充了科学教育的内容,增设专职科学教师。然而,这些素质教育的内容在“一切为高分”、“一切为升学”的传统观念和制度面前却举步维艰。有文章在分析科技教育现状时指出,一些学校存在对科技教育的三种状况:“置若罔闻”、“消极应付”、“急功近利”。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要为科学教育造势,形成大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对在职教师和学校领导进行科学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及必要的专业培训。形成科技教师专业化,全体教师、领导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氛围。再次,是要在制度层面设定一定的支持措施。可考虑借鉴“精神文明建设”的奖励措施,以一定的福利待遇提高全体教育者关心和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这个“点”作为教育的新因素、新事物的确有其脆弱性。显然,对其过于行政强制,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负面效果,但仅靠社会、群众等非行政强制机构的推动,又不足以抵消反向动力。因此,以一定的奖励措施,维护和促进其发展应当是比较好的选择。
二、以各种科技探究和实践活动为抓手。树立品牌广泛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
目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大手拉小手”等竞赛和科技活动。已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规模,教师和学生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参与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这些活动的积极效应在于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调动内在学习和探究动力,一改“一切为升学”的外力强加。参与活动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科技项目表现出惊人的投入和执著,极大调动了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使科学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
各项科技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作为科学和素质教育的载体,已经和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不能认为这些活动只是为培养少数创新型人才或是把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对其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予以充分的认识,认真培育和维护其健康发展。
首先,注重其系统化和结构的合理性。现在主要是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组织各项竞赛,地方科协、教育部门、学校仅以参与者的角色参加,或为全国性赛事组织一些预赛,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生做“松花江江心鸟沙洲面积的变化因素研究”时,为水利、水文历史资料和数据跑遍了水利局、水文站、水科所等单位,为高昂的数据有偿使用费一筹末展,最后通过家长找熟人取得数据,这说明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并未明显与地方教育部门或科协等社团形成积极联动,往往是项目组“孤军奋战”,地方教育部门或科协等社会组织应与他们积极合作,为他们做服务工作,使科学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形成结构合理的系统,上下左右联动,社会资源共享。
是否应采取一些措施,如:将素质教育及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或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使地方政府起主导作用,地方科协和教育部门、学校在活动中作为组织者、推动者,创建更多的科技实践活动形式。这样能够比较快和好地将科技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辐射到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更有利于科技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形成规模,有利于地方科研和教育资源整合,增强科技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的地方特色,使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结构更加合理。
其次,发现和培育有较强号召力的科技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悉心呵护品牌,带动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体开展。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是一个旨在培养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施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过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实。一些已形成品牌的科技竞赛,由于其权威性和一些诸如高考优惠政策在教师和学生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笔者也常常听到一些有关这些比赛的风言风语,有人认为一些比赛有作弊情况,一些项目是专家做好后冠以学生的名义;也有人认为应对这些活动取消高考优惠政策。笔者认为。任何事物总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因其出现消极情况,就否定主流。这些活动在推动中国教育模式根本转型的深刻变革中,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一方面要对悉心呵护品牌,另一方面要规范活动,决不能因噎废食。
三、“科教合作”和“教师培训”
“科教合作”是科学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的方法,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我国科学教育虽然起步较早,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都是按专业知识以应试模式培养,知识口径狭窄,难以适应学生在科技探究项目中多元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科教合作”就是整合科技专家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精神,整合科研机构和学校的资源。我们应认真总结和探索“科教合作”的方式,使科学教育和科技探究活动成为有生命的“活”的活动。
“科教合作”活动的优势在于科技专家教师化,教师科学家化。“科教合作”的重点,应放在教师培训上,提高教师科学教育能力是科学教育和教育模式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路径。在我国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师范院校应在素质教育方面先行一步。在职教育培训方面要注意科技专家和教师的角色互换。思维互相渗透,引导教师学习本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8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