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及其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志斌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影响日渐深入,高校教育的纯计划体制开始被打破,高职院校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在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创新着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本文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发展中应该关注自身战略的建立和实施,探索了进行战略管理的原因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的战略的概述。战略管理是确立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设定企业组织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规模性的扩张,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同时,也在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创新着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不断前进。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战略管理这一概念开始被引入到高职院校中,在保证学校实现长远、持续、健康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也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应用和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更是重视战略管理。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既是高职院校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模式变革的需要,是高职院校管理对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回应。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它有着与政府和企业不同的制度特点和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过程并非是纯理性分析的过程,而是需要考虑高职院校内部的文化因素,强调组织成员的期望的协调。为满足社会需求,以使高职院校能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二、高职院校进行战略管理的原因
  1.高职院校战略规划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因素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重视战略管理,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第一高职教育的市场化取向。实行战略管理,可以保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方向等方面紧跟市场发展方向,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第二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取向。近年来,高职教育进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结构和注重办学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高职院校需要按照战略定位,实施科学系统化的战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教育品牌,增强综合办学实力。
  2.高职院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术型教育相比,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是在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分化出的一种新型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的人才既有较强实际操作技能,又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第一从教学过程看。其教学指导思想应该是围绕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领域的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除此之外,还应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课程内容为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实践性教学时间比重较大。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岗位能力训练。理论要服从服务于实践。第二从培养资源需求看。高职院校教育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它的整个培养过程需要用人单位的参与;教师为"双师型",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相关知识面广,常识丰富,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所以要聘用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这有利于解决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而且也保证高职院校较高的专业水平。另外还要要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
  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别是教学资源需求的开放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地移植普通本科院校的组织结构,而必须根据其需要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符合实践性和开放性需要的全新组织结构。
  三、如何进行高职院校战略管理
  1.加强战略管理的基础工作
  第一组建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研究机构。高职院校的领导的能力直接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因此, 高职院校的领导应对战略管理和日常管理明确职责与分工。为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主要领导应该负责战略管理。高职院校应该组建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也可由原有学校中的教育研究所充实形成。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平时不仅要深入基层进行研究,还要通过召开座谈会、专家咨询等方式,发挥教职工的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所以说这就对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研究人员要有较高的科研能力,研究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同时还要有高尚的品德,为高职院校发展做到大公无私,不带有私利的意见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研究人员在谏言过程中既不能代替领导参与决策,更不能左右领导为某个小的利益集团谋私利。
  第二建立高职院校情报系统。竞争情报就是针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等有关信息进行研究的产物。掌握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因此, 高职院校应建立高等教育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既要掌握、研究政府的方针政策,更要研究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趋势与变化。
  第三通过资源整合形成社会专家咨询群体。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 高职院校的发展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作为基本导向。社会专家才是真正了解社会发展的群体,闭门造车,凭臆想作出判断难免限于主观,因此制定战略发展的小组应依靠社会,通过各种渠道与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家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广泛交流与沟通,听取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形成社会专家咨询群体。综合各种意见以帮助高职院校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
  2.制定方案,实施策略管理
  第一进行高职院校内部资源分析,是通过对自身主要资源条件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了自己的优势、劣势及特色。分析的重点是人力、财力、物力、文化等,把环境分析与资源分析统一起来,从内外环境的结合上确立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确立管理策略依据。第二在形成策略并评估策略的基础上,抉择优化策略的过程。首先是策略选择的完成。在供高职院校多种选择的策略方面,重点要考虑突出的一般策略,即有普遍意义的涉及学校各个方面的策略。当然,一般策略不仅不能掩盖高职院校特色和重点反映高职院校特色。同时要考虑高职院校策略发展得以实现的各种方法;其次是要策略择优,即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经过认真筛选,评估过、优化过的策略方案确定下来。所以高职院校宜采取职业技能特色策略,行业、地域策略等。
  3.战略分析实施,狠抓落实
  对高职院校的总体发展做出了战略分析,并选择了恰当的战略之后,还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形成文本、狠抓落实、注重实效,这一过程也是不断深化、发展的。高职院校办学思路是贯穿高职院校发展以及管理工作的一条主线。有没有这条主线,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层次的高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应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他曾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努力使全校每个工作人员都具有统一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对不符合这种教育思想的言行,哪怕是一句话,甚至一丝微笑或一瞥发怒的眼神等等,他都要同其进行几个个小时的谈话,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坚强有力的教育集体。他在帕夫雷什中学成功地实践了他的教育思想,为后世广为称颂。上海市某校长认为,如果说校长是"学校之魂",那么决定校长教育行为的办学理念就是"校长之魂"、"学校管理之魂"。他上任伊始便从办学思路层面人手,列出"九条办学理念",本着"一以贯之,长期坚持,点滴积累,厚积薄发"的原则,规范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统一思想,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确定学校特色,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并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信任,学校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高职院校是一个复杂的育人组织系统,战略管理工作又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职能活动,而每所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因此各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和策略选择的具体内容和文本形式也必然各不相同。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既要有一个整体的、长期的发展规划,又要有局部的、短期的计划安排,而战略目标和策略选择则蕴藏其中,并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尽管战略文本的形式各具特色,但其目标、方针、项目、标准以及实施措施、任务分配、制度保证等却是必不可缺少的。
  战略文本形成之后,高职院校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领会战略意图,明确战略方案,主要还是要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呈现在各项行动中。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合理安排岗位、薪酬,尽力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学校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打下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校发展环境。
  四、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
  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高职院校把握发展战略机遇,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发展与竞争是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根本动因,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高职院校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高职院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高校的方式由直接干预逐渐变化为宏观调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法人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逐渐渗透到高校的办学规律中,高校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制定形成具有长期性、全面性、方向性的发展战略规划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同时在高职院校内部,各项工作的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管理内容越来越复杂,管理幅度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只有科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才能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模式,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保证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并围绕目标而采取一系列行动的管理实践。应该说,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应是先有战略思路、战略实施,后有高职院校的特色形成,最后高职院校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涛,何建中.加强战略管理,全面提高高校管理水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2]赵文华.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价值,挑战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胡鹏山.论加强高校的战略管理[J].上海高教研究,199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0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