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晓辉
摘要从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常常会遇到的困难入手,提出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三个方面。即转变教师自身的观念,提升教师的素质,为实施教学改革做好准备;认真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观念;素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效能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86-01
在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一方面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其内容对学生而言通常都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高等数学一般又是作为一门公共课,配合专业课教学,因而课时常常受到限制。基于这些特点,高等数学教师往往都觉得这门课不太好上。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任课教师实施教学过程的角度,简单剖析了教师如何在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1转变教师自身的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环境的变化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均有赖于教师的把握和实施,因此,教师本身的观念和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改或不改,改什么,怎么改等等,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求教师有敢于承担教学改革重任的决心,还要求教师有能够适应改革需要的能力。
1.1明确课程定位,增强“服务”意识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的重任,但放到专业层面,高等数学作为一门辅助课程,又不可能占用太多的专业课的学时。作为任课教师,如果不能同时深刻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功能和特点,就很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自然也就无法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
1.2提升知识结构,配合专业需求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因此其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从原来的学校过渡过来的;同时,由于升格后大量扩招,各个学校也快速引进了大批年轻教师;当然,也有少数教师是从本科院校调入的。从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师资来源,大抵情况也是如此。从中等职业教育过渡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老师,无法再依赖原来的教学经验,而需要面对内容的拓宽和加深,其知识水平自然要求更进一步;年轻的数学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职业教育经历,很容易依样画瓢,把自己所受的十多年的传统数学教育当做规范来模仿,这显然也是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要求的。事实上,与专业课教师要努力向双师型靠拢的要求相对应,数学教师也要了解相关的专业背景,尽量改变以单一学科为特征的知识结构,努力淡化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一专多能。
2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2.1分析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数学教育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要开发适合于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学习材料,为来源多元化的学生搭建一个公共学习平台。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针对不同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重组课程结构,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获得必需的知识。其次,在同一个专业,还要结合教学目标,兼顾全体同学的数学水平,合理区分重点掌握和适当了解的内容,既保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普及,又照顾到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的理论成长。
2.2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教学方法,各个学科,各个年级阶段都有一定的共通模式。对于高等数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当然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一切能够让学生更迅速,更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的方法都值得尝试。比如在讲导数的概念的时候,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先提问设置悬念,再通过图形演示来“释疑”,以加强学生对导数的几何意义的理解。而在讲求导运算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简易微格教学”的方法,即先简单讲解公式的内容,再分组让学生练习,并彼此纠正,然后再练习,再纠正,如此反复,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好的教学方法应当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某些知识是所有学生都已经学过或掌握了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课堂的互动,让自己教得清楚,学生也都真正听得明白。
2.3注重教学总结,巩固教学成果
纵观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其所经历的时间也不算长,因此,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课程教学,都处在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轨道上。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也同样没有现成的稳定模式可供借鉴。与此同时,由于专业的发展,同一个内容未必是适合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新的“通专结合点”,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巩固教学成果。
3关注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提高教学效率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任何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最终都需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习上,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检验。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上都不是特别优秀,由于基础较差等各方面的因素,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怎么感兴趣,甚至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厌恶情绪,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心态的反映。高等数学课教师应当正视这个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期待。自我效能感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就是要让那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觉得他有能力学习甚至学好高等数学,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 结合专业目标和课程目标,降低理论难度,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内容,让学生觉得既学有所用,又不至于太难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② 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创设学生学习成功的机会,增加学生成功体验,激发自我效能感。③ 丰富和优化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才能,对学生的进步给与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逐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高职教育仍然在快速向前发展,专业和课程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使命,其地位无可替代,但是其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只有我们的数学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思考,坚持不懈地努力改进,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配合专业学习,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需要的现代化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夏迎春.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学之友,2009,21.
[2]李景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4(2).
[3]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0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