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翼

  摘 要 本文通过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方案的分析,认为教练员的心理训练能力可能成为我国选手水平提高的关键,并探讨了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 田径运动员 心理技能 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Mental Skills Training and Countermeasures
  XU Yi
  (Sports Schoo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641112)
  AbstractIn this pape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s relat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thinks that mental training coaches ability to raise the level may become the key players, and explores the psychological skills training approach of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Key wordsfield atheletes; mental skills; training
  
  0 前言
  体育竞赛不仅仅是技术、战术的较量,也是心理因素的抗衡。心理素质对田径运动员技术、战术能力的发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田比赛中,运动员尽管有良好的体能和技术,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因素作为基础,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1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方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及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整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体能和技术发挥的基础
  现代运动训练和竞赛要求田径运动员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也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①运动训练和竞赛在对人的身体施加生理负荷的同时,也施加了心理负荷。田径运动员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就不能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任务,更难以创造优异的比赛成绩。心理训练已成为提高训练水平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心理能力也是充分发挥身体能力的技术、战术能力的保证,更是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途径。
  李明等认为,对于在大型田径赛事上的选手实力未发挥而错失得牌机会,主要因素归于选手的心理素质不佳,而非努力不够;并认为选手普遍缺乏长期、系统的心理训练。许多田径运动员表现失常,意外“中箭落马”表现与预期出现落差,反映出我国田径选手的心理素质还要再加强。②
  田径运动员常在激烈的比赛中频频失误、甚至表现大为走样的情形时有所闻,也印证了体能和技术于比赛中要能充分的发挥,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
  2.2 心理技能训练是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研究显示,对于优秀田径运动员训练比例是体能、技术占30%,心理占70%。③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由于体能与技术相差极微,比赛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心理状态的好坏。一名田径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应属于自己的心理控制范围内,他必需体会什么是“应该做的”,为赢得胜利,需专注于行动,并排除负面思考,才是当前适当的目标。心理训练便是以各种心理技能及策略,对田径运动员实施系统化的训练,目的在于增进田径运动员的表现;心理训练也是在培养和发展田径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中,对负面影响表现状态的控制与调整能力。因此,田径运动心理训练理论的认知是教练及田径运动员的基本课题。心理技能训练是近代运动训练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影响、制约着田径运动员身体、技术、战术水平的改善和体现,可促使训练者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训练者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
  2.3 田径运动员的心理技能相关研究
  近几年研究以心理技能与田径运动员的研究,一部分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或实验法进行探讨,但大多数研究主要基于理论思辨进行分析。如孙学川等人④(1988年)采用实验法,用跑台、监控系统、心率仪等仪器,并借助运动员达到生理极限时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利用拐点法对运动员的毅力品质进行了量化的测定。李靖等人⑤(1991年)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心理技能因运动项目不同而存在差异;同一运动项目不同性别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无显著差异;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技能全面发展水平一般都较高。宋文玫等人⑥(1994年)理论分析了比赛中运动员怯场的原因――意志薄弱的一种表现,并提出应有意识地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以解决其怯场心理;黄淑杰等⑦(2002年)提出应根据专项和个人特点培养武术、羽毛球运动员的心理技能。此外,宋中良(2002年)采用现象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结果发现:闭锁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主要表现为克服内部困难;开放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主要表现为克服外部困难。袁静⑧(2003)等通过分析比赛成绩和运动员心理,揭示这些心理特点与获得优异成绩的关系;郝建平⑨等(2009)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田径运动员心理特征进行综合评定,并给出了合适的建议;万艳红⑩根据心理技能训练的实践,提出教练员应该善于在训练中采用心里预防和心理卫生措施。
  2.4 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相对来说,男性田径运动员的自信心、动机、压力处理与逆境调适、可教导性及专注均显著优于女性田径运动员;年龄上较年长者优于年龄较低者;训练年数较长者优于年数较短者,年数越长其团队精神也欲佳;训练年数愈长者及运动员在专注于自信心的表现上显著优于训练年数短者。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表现最佳是可教导性,表现较差需要加强项目大多为专注与自信心。
  2.4.1 巧用认知技巧
  优秀田径运动员与一般田径运动员除了在体能和技术上有所差异外,优秀田径运动员比一般田径运动员善于利用各种认知技巧,如心象训练、自我谈话、专注、压力管理等,以保持注意力集中、降低焦虑,进而提升运动表现。
  2.4.2 专注与自信心
  运动水平上优秀田径运动员的心理技能亦显著优于一般田径运动员,尤其在专注与自信心层面,并对成绩表现有预测效果;然而研究却也发现,专注与自信心是田径运动员认为最重要但与实际表现却是差距最大的心理技能,国内选手专注与自信心需进一步加强。有些参加国际大赛选手的专注力反而低于只参加国内大比赛的选手,推论原因可能国内选手参加国际赛的经验较少,多数的选手并非如预期调整到最佳状态,故也少有突破个人成绩的最佳表现。
  2.4.3 自信心与目标导向
  技术水准较高的田径运动员,其压力因专注与自信心,则显著高于技术水准较低者。田径运动员认为最重要的心理技能为建立自信心,且曾修习田径运动心理学课程在动机、自信心向度上高于未修习者。最常被训练的心理技能是目标设定,接受最多训练的心理技能为可教导性,而最有效的心理技能为积极的自我对话。
  2.4.4 心理技能知识获取
  心理技能可以帮助田径运动员增强表现水平;而在心理技能接触时期,在初级阶段学习时接触较少,高中时期或是进入选手期。在参加比赛后,根据临场比赛所发生或是面对的状况,教练给予现场的指导,或是赛后检讨,才得知如何面对困境并调整自己。大多选手并未受正式、有系统、长期的心理技能训练,这需要根据选手差异性,设计出一套有效的训练计划,提升选手成绩。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近年来,有关心理技能训练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田径运动心理学家、教练、及田径运动员所关切的议题。他们一致认为田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表现不再只是体能训练的多寡,更重要的是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特质。田径运动员在参与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不但要消耗很大的体能,而且也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须具有较强的战术意识、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和较强的分析能力,才能在比赛中应付错综复杂的局面,灵活地运用各种战术,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如果田径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所需的心理技能不好,则战术意识不强,随机应变能力也较差,在困境下出现有勇无谋,束手无策的窘境,即使是体能、技术与战术等训练比较理想,也难于在比赛中取得优胜的成绩。所以对于外在环境的变化观察与因应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对于比赛情境、观众的叫声、对手的习性与战术的改变等,田径运动员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适到最佳状态,找到最好的因应方法,另外,对于竞争对手的行为、比赛节奏与战术的掌控,亦是田径运动员必需面对与处理的问题。
  研究亦发现要让田径选手达到国际级的水平,则除了竞技的发展外,也要特别在动机和专注的能力上加强;田径选手接受教练指导程度良好的情况下,教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田径运动员人才的培养,教练的工作任务是要帮助田径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训练质量和技术水准,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一定的体育专业技能和多元化的职业能力。
  3.2 建议
  教练在对于选手的指导上,尽量力求客观。当选手们有相同表现时,不因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见解。因为这可能会影响选手信任教练及接受教导意愿的程度。在我国选手接受教练指导程度良好的情况下,提升教练的专业能力可能成为我国选手水平提高的关键。
  近年来亚运、奥运或世界锦标赛,国内代表队选手常有足够实力夺牌选手,因临场表现欠佳,心理素质不足而错失夺牌机会,对于这样情况:(1)应加强相关田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课程;(2)建立田径运动员系统化的训练计划;(3)选择正确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时机及拟定个别化的训练方案;(4)增加办理田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相关学术研讨会。
  
  注释
  ①高骏.田径运动员心理能量与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性研究[J].田径,2009(2).
  ②郑双喜.对田径运动员训练的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2).
  ③李明,魏家俊.对我国田径运动员心理竞技状态机控制能力的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12):128-129.
  ④孙学川,等.运动员毅力品质定量评定方法―拐点法[J].成都体院学报,1988(3):35-37.
  ⑤李靖,等.不同项目运动员一般意志品质的量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1(8):21-23.
  ⑥宋文玫,等.竞技比赛中“怯场”与意志力的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1994(3):44-45.
  ⑦黄淑杰.武术运动员意志品质及其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2(3):74-75.
  ⑧袁静,沈小乐,王建民.对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方法的研究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6卷(3):79-80.
  ⑨郝建平.田径运动员不良心理状态与竞技水平之间的关系[J].社科纵横,2009.10:259-260.
  ⑩万艳红.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2):85-87.
  于晶,崔野.田径运动员不同运动水平、不同性别之间的意志品质比较研究[J].2005(6):761-7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1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