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互联网 没有捷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近来,全球移动互联网界重磅消息频出: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惠普放弃WebOS软件,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带头大哥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又宣布辞职。
一连串的事件引起了全球移动互联网界的思考:移动互联网领域留给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有多大?中国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中国能否产生苹果那样的行业领军公司?
9月1日下午,作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界权威行业组织,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在中关村慧聪书院组织召开了“中关村移动互联网CEO沙龙”。10多位国内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沙龙,他们的公司覆盖了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堪称国内移动互联网全产业链的一次聚会。会上针对近来移动互联网界的重大事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之路、全产业链合作共赢的机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自主OS必须做
“最近移动互联终端领域的热点很多,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做中国自主创新手机操作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不做,我们的命脉就全部掌握在别人手里,任人宰割,这对于整个中国移动互联产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一开场,播思通讯副总裁王暾就颇有感触地说道。
王暾的话引起了在场CEO们的共鸣,北京景山创新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继群就坦言,“真不知道未来终端会怎样发展,我们如何能够抵抗苹果、谷歌等国际品牌的攻势,国内中小民营企业确实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不过,OPhone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确实,对于整个移动互联网来说,手机操作系统很关键。在王暾看来,谷歌和苹果都是基于操作系统与云和应用商店结合,才形成了一个端到端的、可控的生态系统,实现了对产业链的控制。然而,做手机操作系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公司都号称在做操作系统,但我觉得它们充其量是做操作系统的‘皮’而已。”王暾说,做操作系统需要巨大的投入,如果不是与中国移动一起合作,播思通讯也没有勇气去做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很底层、很基础的研发领域,我们不到4年已经砸进去近6亿元。”
对此,与会代表一致呼吁,中国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扶植、培育出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然而,目前在中国号称能做手机操作系统的公司有很多,究竟该扶植哪种公司呢?
据了解,目前中国手机操作系统分为三类,一类是独立自主的手机操作系统,比较典型的是OMS;还有两类是基于Android的深度定制和浅度定制。在北京易路联动CEO徐国洪看来,国家应该把扶植重心放在控制行业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上。
北京君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生雷建议,发展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的核心是自主研发。“这条路虽然很困难,但我们一定要走。”
同时,与会代表还建议,中国应该重点扶植应用商店,因为这也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关键平台。但是,手机厂商、运营商、第三方网站都在做应用商店,仅注册地在北京的应用商店就有十几家,如此多的数量该如何支持呢?
对此,机锋网总裁谈毅坦言,目前国内任何一家企业都还不具备整合整个产业链的能力,所以需要产业链的联合与合作,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他建议要用一种社会化的手段,在市场化竞争条件下,谁做得最好,就给谁支持。“最好能形成一个产业联盟,每个企业都做各自最擅长的事情,然后把大家整合在一起。应用商店的扶植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应用服务有前途
在互联网领域,中国出现了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全球知名企业,它们的成功在于提供了大量符合中国人需求、符合本地文化的服务,而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很可能也出现在应用服务领域。
中国在应用领域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中国有大量的开发者,有丰富的本地化的需求。那么,如何用一种创新的机制来激活中国应用程序开发者群体,立足本地化服务,创造中国的“航母级”移动互联网企业呢?
事实上,为支撑网络应用发展,运营商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网络工作建设。据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数据业务部总经理李长空介绍,目前中国移动除了大力发展宽带移动网络外,还在部署Wi-Fi热点,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移动网络造成了很大的负荷,移动互联网的速度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从运营商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局域网与传统移动通信网络之间能够有融合,用户体验会更流畅,在没有Wi-Fi的地方也可以用蜂窝网。”
除了硬件条件,软环境的搭建也很重要。“回顾互联网10年的发展,创造了一批服务公司,创造了很多人才,还创造了一些重要的机制,如投融资、上市、期权等。” 51CTO总经理熊平认为,软环境会给产业带来无穷多的动力和发展的可能。
而搜狐无线事业部副总经理王泉峰建议,企业和人才比较集中的中关村已经有了丰厚的土壤,现在需要通过打造产业链平台,给上下游创造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竞争、做大做强。
对此,北京创毅视讯公司副总裁古永俊则认为,要整合产业链,单靠个别企业的力量已经不够了,需要政府起到捏合的作用。而北京筋斗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剑锋对政府如何扶植应用也有自己的想法,“政府应该支持整个应用创新的环境,应该从理顺产业环境角度入手,而不是单支持某个企业的创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5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