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跨越 融合 新征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 洋

  从1978到2008,从一个坐标到另一个坐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变革。而这变革所创造的巨大波及效益和社会财富,亦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强国富民的铿锵之音。
  
  2008年,注定全体中国人铭记于心。
  这一年,我们共同分享了北京奥运的荣耀与喜悦。
  这一年,我们一起承受了汶川地震的悲恸与忧伤。
  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了而立之年的重要关口。
  从1978到2008,从一个坐标到另一个坐标。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至世界第四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30年,对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而言,更是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深刻变革:从1978年主营业务收入14.54亿元到2007年的5.6万亿元,成功实现了由点到链、由小到大、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发展。而这变革所创造的巨大波及效益和社会财富,亦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强国富民的铿锵之音。
  察诸往,知来者。11月10~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电子信息产业成就展在北京开幕,一幅记载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30年辉煌发展历程的历史长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速度之变
  
  “30年来,在全行业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以2~3倍于全国GDP的速度高速增长,规模跃居全球前列,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在成就展开幕式上表示。
  他指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相对齐全、产业链基本完善、产业基础扎实雄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宏观调控科学规范的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事实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军工电子起步开始,经改革开放30年的一路“狂奔”,如今已然“超大规模”。
  1978年,我国电子工业总产值为71.9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54亿元,工业增加值28.77亿元。到2007年,已实现工业总产值4.94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1308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86.7倍、3851.4倍和454.7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3.5%,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8%上升到2007年的5.3%。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约占世界总量的30%。彩电、手机、个人电脑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位居全球首位。
  电子信息产品已成为我国重要出口门类。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88.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047亿美元,规模扩大了91倍。在经历了三来一补、加工出口、科技兴贸、境外办厂、境外合资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跨国并购几个阶段后,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企业已逐步成长壮大。
  
  成就百强
  
  企业强则产业强。“七五”期间,在小平同志“我国的电子工业太分散,要形成企业集团”的指示下,我国开始推进企业联合、发展企业集团,电子工业逐步走上集团化发展道路。
  其实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2月,电子工业部就已提出推进联合的课题,并于1980年7月12日成立了电子行业首个联合公司――中国南京无线电公司。
  也是从那时起,电子工业部形成了我国发展电子工业的规模经济思路,开始打造中国的“松下”、中国的“IBM”。
  1987年,电子工业部召开“深化改革,搞活企业”会议,决定对参会的100家电子工业企业按上年销售额进行排序――即为延续至今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序”。
  1993年6月,在抓电子百强企业的基础上,电子工业部提出实施大公司战略,予以上广电、长虹、彩虹、熊猫、联想、华录6家公司重点支持,并于隔年下发《电子工业大公司实施方案》。
  2004年底,原信息产业部出台《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大公司战略的指导意见》,指导企业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至目前,大公司战略已成效凸显,电子百强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1987年首届排序时,百强企业总销售规模为116亿元,第10届突破1000亿元,到第21届时已突破1万亿元。而今年第22届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合计已达12716亿元,比上届增长13%,占全行业的22.7%;实现利润503亿元,增长125.7%,占全行业的24%;上交税金440亿元,增长17%,占全行业的57.1%。百强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不足2‰,却创造了全行业近1/4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超过一半的税收。
  1987年首届排序第一的上海电视机一厂年营业收入仅为5.76亿元,10年之后的1997年(第11届),长虹成为首家营收突破百亿元大关的企业。而在最新揭晓的2008年(第22届)电子百强营收排序中,破百亿元的企业已达24家,排名首位的联想控股已达1462亿元,进入了财富全球500强。
  在研发方面,2007年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74%,占全国R&D经费支出的27%。而仅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就达492亿元,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3.9%。百强企业研发投入比率超过6%的有11家,其中中兴通讯、四川九洲、上海贝尔、广州无线电集团、成都国腾、华为等6家公司均超过7.5%,已与国际高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接轨。
  2007年,百强企业拥有专利38656件,其中发明专利占30.5%。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华为2007年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为1544件,在全球排名第四,是中国企业有史以来的最高排名。
  
  谋求转型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正在步入由“大”向“强”的战略转型期。在同期举行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报告会上,娄勤俭分析指出,未来5~15年内,信息技术仍将是全球最活跃的生产要素,电子信息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可低估,外部需求减弱,其影响已从虚拟经济开始扩展到实体经济。”娄勤俭说,“今年以来,工业增长速度已经出现大幅下滑。电子信息产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也将进入平稳运行期,环境和资源对产业发展的约束日益显现,而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技术缺乏、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支撑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
  娄勤俭表示,下一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从五个方面着重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信息产业由大变强。
  第一,把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创新能力摆到突出位置,加快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TD-SCDMA等重大基础性技术发展,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强对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平板显示、光伏电子等重点产品产业化的支持。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公司和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小企业群。
  第二,选准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一要抓好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二要抓好工业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要抓好企业和行业管理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四要抓好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建立完善工业现代流通体系。五要用信息技术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六是推动信息技术催生发展新兴产业。在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方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力争突破,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
  第三,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尽快形成整体思路,推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拉动经济发展,应对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第四,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推广成功经验,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逐步融合。深化电信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防止重复建设。加快电信业务向信息服务业转型,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外包。
  第五,加快立法,完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电信法》、《软件与集成电路发展条例》、《信息技术应用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健全软件和集成电路的产业政策,调整行业规划,修订技术标准,配合有关部门完善有利于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政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88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