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践行可移动文物普查 加强自然类藏品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全国各地博物馆正在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在对馆藏自然类藏品的普查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对自然标本的意义、特性、收藏与保护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期为以后的博物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普查;自然标本;保护
  博物馆藏品,即博物馆根据其性质,按一定的规定和标准有计划收藏的具有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有关文物、自然标本和实物资料,它是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自然类藏品是自然世界的信息载体,反映的是自然界客观真实存在及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物质遗存,主要指经过整理而保持原形的动物、植物、古生物化石和岩石矿物等的实物样品。自然类藏品目前被普遍分为现生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标本、古人类化石标本、岩石矿物标本四大类别。
  当前,全国各地博物馆正在开展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国情国力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对馆藏自然类藏品的普查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对自然标本的意义、特性、收藏与保护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期为以后的博物馆工作提供参考。
  1 标本是博物馆开展自然类工作的物质基础
  自然标本与历史文物一样,是博物馆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标本,相关工作就无法开展,博物馆自然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博物馆自然类藏品最重要的应该在“博”字上下功夫,即尽可能多的拥有自然标本,主要包括:国内和国外标本,常见种和稀有种标本,现生类和绝灭类标本。只有拥有极为丰富的标本,才能成为实物百科全书,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就博物馆的收藏、科研和教育三大功能的关系上来说,标本收藏依然是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保障。因为只有在广泛收集标本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然后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社会教育。
  2 自然类藏品的特性
  2.1 种类丰富,分类系统统一
  除岩矿标本外,自然类藏品基本属于生物和生物化石标本。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现生生物1400万种,经过科学描述的约有175万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博物馆收藏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生物界物种虽然丰富繁多,但分类系统统一完善。分类系统以界、门、纲、目、科、属、种作为最基本的分类单位。目前,世界各主流博物馆的自然类藏品均采用这一分类系统,也给自然类藏品的管理奠定了科学基础。
  2.2 价值单一,资源可再生
  与文物类藏品相比,自然类藏品的价值相对单一。虽然制作精美的标本往往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标本的来源、制作背景和经历也会赋予一定的历史价值,但自然类藏品主要反应的是自然界的生物信息,主要体现的是科学价值。
  化石标本和文物同样不可再生,但大部分自然标本是可以再生的。自然类藏品资源的可再生性为博物馆科研和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同时也削弱了自然类藏品的收藏价值。
  2.3 形态多样,易损耗
  自然界中各类生物形态千姿百态,制成标本后也是形态各异。从小如米粒的昆虫,到大如房屋的巨鲸,再到重达几十吨的恐龙骨架化石,充分体现了自然藏品形态的巨大差异。此外,藏品的保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一些生态型标本需装架立放,而一些水生生物则需要液浸保存。自然类藏品形态的多样性给藏品的收藏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自然类藏品大多不易永久保存,特别是动植物标本,有机成分比例较大,容易发生霉变、虫蛀、腐烂和变色等问题。自然类藏品的损耗不仅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也为如何解决自然类藏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提供了不同于文物藏品的解决思路。
  3 自然藏品收藏难度越来越大
  近年来,博物馆自然类标本数量增长较慢,收藏难度越来越大。除去购买资金匮乏外,还有以下几个限制原因。
  3.1 社会环保意识增强,博物馆采集困难
  近年来,社会环保意识快速增强,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已成社会共识。全国许多采集标本的地区都建立起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不再允许人员任意出入。有的地区虽然还没有建立起自然保护区,但地方保护主义抬头,除非付出高额的经济代价,不再允许博物馆人员进行标本采集活动。
  3.2 野外采集不安全因素多,博物馆自主采集骤减
  博物馆自主进行标本采集曾经是丰富馆藏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野外标本采集,大都是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区域,或上山或下海,不仅考验体力,还需具备充足的项目资金,最难以克服的是不安全的因素太多。以往,因标本采集而发生意外的事件并不少见。所以,近年来博物馆进行自主标本采集的次数大幅度减少。
  3.3 征集困难,重视不够
  除去一些专门的自然博物馆,多数拥有自然类藏品的博物馆(特别是高校博物馆),由于种种原因,在自然标本的征集方面存在客观困难,但也存在领导重视不够,安于现状的问题。
  4 拓宽渠道,增加收藏
  当前,除了加强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收藏标本意识外,还应该广开思路,多渠道进行标本收藏,以满足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4.1 发挥自身优势,增加采集所得
  从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来看,博物馆历来有自主采集标本的传统。国内外各大自然博物馆收藏标本的主体,均为本馆工作人员多年来采集获得。当前,野外采集标本虽然受到“环境保护”的影响,但是博物馆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协助自然保护区共同进行资源的调查研究、宣传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保护,进而与当地主管部门签订合同,分享获得标本,双方互利共赢。也可与水族馆、动物园加强沟通交流,提供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或其他科学指导,作为回报获得自然死亡或病死动物的遗体。
  4.2 满足互需,馆际标本交换
  在博物馆的自然标本收藏中,往往同一种类有很多标本,而有的种类只有一件或者缺乏。这就为博物馆之间根据各自所需,开展标本交换项目提供了可能。标本交换项目,还可以在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甚至国外的博物馆之间进行开展。
  4.3 提升博物馆影响,争取国内外人士赠送
  欧美自然博物馆历史较长,规模较大,在社会上颇有影响,所以馆藏标本中有相当部分是社会各界人士赠送的。而我国,博物馆历史远远短于欧美,社会影响力有待加强,所以必须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扩大社会影响,树立博物馆品牌,争取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持。
  4.4 从实际出发,购买所需标本
  博物馆收藏的自然类标本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人类和矿物等。除植物标本外,其他各类标本收藏都有较大的难度。博物馆自身采集标本,费时、耗力而且不一定每次都能有所收获,所以根据馆藏需要,博物馆适当购买所需标本,是增加馆藏数量更快捷有效的途径。
  5 做好标本保护工作
  一些外行人认为,自然标本没有文物值钱,也没有文物重要。其实,对博物馆来说,标本就是最重要的财产,是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连一定数量的标本都不具备又何以成为博物馆。基于此,博物馆多年来积累的一切标本藏品,都是弥足珍贵的。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博物馆对自然标本的保护工作有所削弱,导致标本遗失、发霉、虫蚀等现象发生,这应该引起各博物馆的高度重视,及时制定保护措施,认真保护好已有标本。有的地市博物馆,库房条件较差且疏于管理,标本随意丢放,极容易导致标本损坏和遗失。也有一些博物馆,在国内外巡回展览中,标本发生了损坏,所以除妥善运输外,还应该经常修理和养护标本,尽可能延长标本的使用时间。
  [责任编辑:曹明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583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