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转型时期高职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分析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索了转型时期高职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转型时期;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电子信息产业是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已经呈现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然而,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更新换代、结构转型升级,必然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巨大,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转型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特点,结合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转型时期高职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电子信息产业需要创新人才
  电子信息产业是中国一大支柱产业,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全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加速了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地需要大量的电子信息创新人才。一是共性要求: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备基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掌握产品开发、技术、生产、工艺、维护、管理和营销的复合型的人才。二是个性要求:掌握电子信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掌握电子信息产品的组装、检测、维修、检验以及生产组织、工艺管理、产品销售等;具有一般电子线路设计和产品开发能力,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
  二、高职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地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培养胜任电子信息产业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学生具备敬业爱岗与开拓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拥有向系统工程安装与调试、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等第二岗位迁移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必须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实效性与适应性,提高电子信息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大力实施由以由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向操作实践为中心转变、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变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1],有效地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上主体作用,同时加强教师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上主导作用。
  3.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要紧扣产业转型升级,以人才知识需求为依据,以能力为核心、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来构建。课程结构可以分为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和拓展学习三大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主要是解决通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职业素养,课程设置有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体育与健康、就业指导等。专业学习领域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结构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基础,突出“项目中心”、“情境中心”,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高职课程特征。设置产品装配、测试与维修、电路设计、综合应用4个模块,支撑课程有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测量技术、电路设计、单片机技术、可编程器件应用等。拓展学习领域是专业知识的延伸与补充,主要是展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储备前沿知识,拓宽知识结构,有利于适应产业发展动态,胜任未来工作岗位。设置课程有SMT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
  4.师资队伍建设
  配置一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企业兼职与外聘的多元化教师团队,对于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一是要营造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选派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去企业学习、挂职、顶岗锻炼,参与项目开发与管理,熟悉产品的设计、制造、服务等环节,努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在校内实践基地积极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与教研科研工作,提高职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引进校外“专家型”教师队伍。引进外聘教师,他们可以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从而让课堂教学贴近行业和社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致。同时,加大企业工程师与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比例,他们可以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担任项目开发、实习指导,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活动,培训学生岗位技能,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5.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保障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地整合教学、实践、培训等功能,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有较强的创新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因此,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建设课堂教学和职业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多维“三结合”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首先,建设稳定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精心构建一大批能够集模拟仿真、实际操作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专业实践创造条件,满足校内学生实践教学需求,而且开辟社会服务空间,满足校外职工技术培训需求。然后,拓展稳固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将校内教学延伸至企业,把企业的生产设备、场地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境中培养职业素质、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适应期。
  三、结束语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市场竞争激烈,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加快,如何有效地提升高职电子信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这是社会、学校、学生共同聚焦的热点,也是当下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站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沿,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与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为社会提供具有过硬职业素养、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较高操作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建军.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13-16
  [2]涂用军.电子信息产业调整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3,(7):19-21
  作者简介:
  马晓阳,男,副教授,出生年月:1960年,民族:汉,籍贯:南京,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高职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721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