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方案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应急监测预案编制质量是检测突发性污染事故重要指标,是确保顺利实施应急监测方案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现状,指出我国现有应急监测预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更新设备,提高配置,加强人员素质等方案措施,从而解决相关检测问题。
  关键词:污染;检测;应急;技术
  目前我国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而我国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正在发展中,应急监测预案并不完善,根据这一现实情况,通过提高应急监测技术,做好应急监测,能很好地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提高应急监测的关注度,完善其技术支持,是环境监测系统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1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环境监测存在问题
  1.1 内设机构基本没有或形同虚设
  早在1983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其中对环境监测站按层次划分为四级,也就是:一级站:总站;二级站:省级站;三级站:地市级站;四级站:县级站。现在又划分为总站;一级站:省级站;二级站:地市级站;三级站:县级站。但是内设结构国家没有统一规定,各地自行设置。有的主要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室、水室、物理室、生物室等;有的按工作性质和分析方法分为现场采样室、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室、自动化分析室等:但很少有单设的环境应急监测室,国家和地方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在很多环境监测站也就没有一个专门的内设机构从事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有的监测站虽挂有应急监测室的牌子,但也是内设在其它科室,也就等于没有人长年来专门抓这项工作。
  1.2 经费紧张、设备落后
  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影响,目前我国应急环境监测系统的仪器配置,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远远落后于国外和国内实验室分析水平。检测管的使用较普通,常规污染物的便携式仪器种类不足,能够对污染物进行定量成分分析的更少,不能满足多种污染物的现场应急环境监测和分析需要。有的只能现场采样,带回实验室分析,造成应急环境监测周期长、速度慢。有时等到数据出来,可能已错过了最佳处置机会,事故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也已无法挽回。
  1.3 应急预案编制针对性不够
  环保部2010年印发的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应急预案,按照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环境应急预案。预案中应明确:领导机构、工作机构、现场指挥机构、环境应急专家组等;应急准备措施、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指挥与协调、信息发布、应急终止等程序和措施;后期处置、应急保障。还就应急预案演练、宣教培训、责任与奖惩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对于有可能发生突发污染事故的单位,则要求在编制其单位自身的环境应急预案时增加对本单位的环境危险源情况分析,主要包括环境危险源的基本情况、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现实情况是,企业这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欠缺,加之企业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难真正把本企业的主要风险源、主要污染源种类、排放情况、存放地点以及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搞清楚,导致可能发生污染事故排放的污染因子不明。很多地方环保主管部门人员紧张,实际从事应急方面管理的人员更少,无暇顾及到每个有环境风险的企业。这样企业报来什么就是什么,有的真正环境风险源没有发现。这样环境监测部门就对可能产生的污染事故的污染因子摸不准,那么应对环境监测的准备就不可能充分。一旦发生事故,环境监测人员准备起来就会手忙脚乱、无法应对、延误时间。
  1.4 应急监测操作规范性差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体系大体可以满足环境质量分析和部分污染源环境监测的需要,对于应急环境监测,我国还没有制定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当遇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环境监测人员只能参考国家现有的环境监测规范,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应急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这样环境监测人员难免带有主观性而不能完全保证应急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代表性。
  2 提高应急环境监测能力的对策和办法
  2.1 成立专门机构、指定专人抓应急
  机构和人员是干好任何工作的根本,国家从上到下都应该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管理这项工作。只要有了机构,有了人,就会时刻考虑这项工作。机构挂靠、人员兼职,反映出来的就是没有重视这项工作。尽管应急环境监测也许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在一个地方都不会发生,但正是由于不确定性,所以更应该防患于未然,时刻准备着。因此,加强内设机构建设,配备专职应急环境监测人员是做好应急环境监测、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重中之重。
  2.2 财政有专资、经费有保障
  由于环境应急监测要求环境监测速度快、数据准,这就对仪器的先进性、质量要求极高,这一切都需要资金作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在每年财政预算中考虑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应急能力建设和日常维护保养。同时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这项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2.3 手段要先进、设备要全、更新要快
  由于各地突发污染因子的不确定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针对当地发生的应急事故中可能产生的污染因子来有计划、分期分批地配备相应设备、检测管、标准试剂等,保证当地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够有能力实施环境监测,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有效的环境监测数据。由于设备更新快,因此时刻要掌握国内外仪器的新动向,充分利用好国家、地方财政的各项资金,及时更新设备,确保应急环境监测手段的先进,以适应各种突发污染事件的环境监测。各地在应急环境监测仪器设备配置上应结合当地环境风险源的特点,尤其要解决现场气态有毒污染物的快速定性和半定量环境监测问题,并同步提高实验室深度分析的能力。
  2.4 应急预案中污染因子要明确,使应急监测有目标   目前国家对有可能发生突发污染事件的单位都要求编制应急预案,这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单位主要环境风险不清楚,污染因子不明确,会导致环境监测部门对当地一些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污染源情况不明,不能建立健全当地的环境风险源信息库。潜在的污染因子不全,环境监测部门应对突发事故中产生的污染因子的环境监测准备就不可能全覆盖,有可能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没有手段来完成现场的应急环境监测,不能及时拿出环境监测结果,贻误应对处置的最佳时机。
  2.5 应急监测模拟演练常态化、演练要当实战
  应急演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验应急环境监测设备是否正常,物质储备是否到位,人员是否招之即来,应急车辆是否能够及时出发,各协调组之间配合是否默契,应急监测预案是否可行等,并根据演练的效果来改进和完善应急预案。因此演练要常态化,要充分考虑到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各种因素引发的突发污染事件。每次演练要尽可能针对当地各种可能产生的突发污染事件,污染事故现场的布置要模拟真实,整个应急环境监测要假戏真演,电源要接通,仪器要开机,应急人员防化服要穿戴,模拟采样、分析等都要规范。事后对每次演练要进行总结、评价,从演练程序设计,响应的快速性,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报告的时效性,应急演练终止的合理性等进行认真总结,便于改进提高。
  2.6 国家应制定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突发事故频发,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统一的应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已迫在眉睫。规范中对应急环境监测过程中点位的布设、样品的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质量保证、监测结果的报告等各个方面都应给出明确的要求,使应急环境监测工作有章可循。
  3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开展时间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进入了高发期,在这么一种环境下,环境监测部门需要通过分析环境质量需求,做到综合平衡,使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实施和发展,应该加大应急监测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应急监测处理机制,以降低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使得环境与城市经济、社会之间发展顺利。
  参考文献
  [1]胡艳菊、胡艳玲,张伟.危险化学品突发泄漏事故应急决策系统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0(01)
  [2]韩小明、鞠时光.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置决策支持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721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