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古建筑保护探索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并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通过对青苔形成的条件、以及对可园古建筑的青苔防治工作的探索与总结,抛砖引玉,以引起人们对古建筑保护的关注。
  关键词:可园;古建筑;青苔防治;保护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并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是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岭南地区有着非常肥沃的土地,其烧出来的青砖耐用百年,且透水透气功能比其它材质要好,非常适合岭南的温热多雨气候;另外,东莞有着保存至今的资源丰富的燕岭红砂岩古采石场,故可园的建筑在材料上的运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主要建筑皆为砖木结构,墙体为广东建筑常见的青砖,以红砂岩作为墙裙、柱子或门框装饰,地面则采用了方形阶砖、青砖、麻石等,具有浓郁的广府建筑特色。
  一、青苔形成条件
  因为广东咸湿多雨的气候特色,导致这一清代建筑受到微生物的严重侵蚀,不仅地面青苔生长特别严重,在栏杆、墙面甚至屋面等到处都可以看到青苔的痕迹。分析可园青苔大面积滋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园内水体面积较大,且富含藻类:可湖、水景池的水质常年呈绿色,尤其夏天,可见大量藻类漂浮在水面,这些藻类可随水的渗透或流动迁移到别处。同时,大面积的水体为可园提供了一个湿润的环境,空气流动带动水气粘附在建筑表面,这是青苔生长繁殖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靠近水体青砖小路、建筑墙脚的青苔滋生尤为严重。
  第二方面,环境阴凉,日照合适:可园内绿树成荫,夏天非常凉爽,这也为青苔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青苔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光照,在较为阴凉处更易繁殖。以花之径为例,花之径为一条红砂岩铺成的小路,路作三折,在光照强烈的路段基本没有青苔生长的痕迹,而在有树荫遮挡的部分,则容易滋生青苔。
  第三方面,地面材质问题:可园地面的青苔滋生,主要出现在以阶砖、青砖和红砂岩铺设的地面,而麻石及混凝土地面几乎没有青苔痕迹。这是因为阶砖、青砖和红砂岩的密度小,结构较为疏松、吸水性好,正好满足青苔生长繁殖对水分的需求,而麻石和混凝土则较为密致,吸水性弱。
  青苔的大量滋生,不仅影响外观、对建筑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为免游人参观时滑到,需要每半个月进行一次费时、费力的清洁,清洁方式则是用钢丝球进行擦洗。这种清洁方式对阶砖、红砂岩等都有较大的磨损,造成二次伤害,尽管如此,仍难清除彻底。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这一岭南名园将难以再完整地展示在后人眼前。
  二、试点实例
  按照我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规定所有对文物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得改变文物原貌、不得对文物本体产生破坏,“修旧如旧、最小干预、持久有效”的原则,2007年4月至2008年1月,针对各种材质的地面进行了青苔防治系列试验,具体试验情况如下:
  试点一:可湖旁青砖地面局部试验,地面材质为青砖。
  第一次地面青苔防治试验选择在可湖旁青苔生长严重的青砖地面,未经任何清洁处理,直接在地面选定区域涂刷复合溶剂型杀藻剂。时隔半年,涂刷杀藻剂的区域基本不再有青苔生长,而周边区域尽管经过多次人工擦洗,仍然青苔生长非常严重,显示处理效果明显,但处理区域的边缘已经开始受到青苔的入侵,试验证明单纯杀藻处理的时效性有限,应以切断青苔生长途径为目的进行全面处理。
  试点二:壶中天地面扩大试验,地面材质为大阶砖,周边台阶为红砂岩。
  2008年1月,由技术人员对壶中天地面进行了青苔防治扩大现场试验,按常规的清洁――杀藻――防风化――抗藻的程序,对地面进行保护处理。
  清洁:清洁采用高温压力蒸汽机配合塑料软毛刷进行人工清洁。高温蒸汽温度可达130摄氏度,可杀灭青苔孢子;压力深入基材孔隙,进行深度清洁。较为顽固的青苔附着之处采用塑料刷刷洗,尽可减低地面基材磨损。在清洁的过程中采用自动吸尘吸水机随时清理清洁过程产生的污水和垃圾。
  杀藻:清洁后的地面再喷洒溶剂型复合杀藻剂,杀藻剂喷涂量约0.2升/平方米。由于周边环境的影响,可园地面受青苔侵蚀的机会非常多,杀藻和抗藻措施必须彻底,因此,需间隔多次进行杀藻处理的方式,共处理三次,每次间隔一周,以此杀灭常见的青苔及藻类,并对其有长期的抑制作用。
  防风化保护:基材的吸水性高是青苔生长的必要条件,降低基材的吸水性不仅可以防止青苔生长,还能够延缓基材的风化速度。在杀藻剂施工干燥后,对地面进行防风化保护处理,根据基材的不同,分别采用BYB1001渗透型古砖保护液和BYB1008砂岩保护液对地面做防风化保护处理,保护液采用喷涂方式,共需喷涂两遍,每遍间隔2-4小时,用量约0.3升/平方米。此工序施工的气象条件需在气温10-35摄氏度,相对湿度小于80%,风力小于3级的情况下,施工后24小时基材不能与水接触。
  抗藻保护:经过防风化保护的基材,需要持久抗藻,在表面使用特种氟硅烷制剂的BYB1007岩石抗藻保护液,以抵抗青苔及其孢子的入侵,更全面、长效地提供长效抗藻保护。抗藻保护液在防风化保护工序完成72小时后施工,涂刷一遍,用量约为0.1升/平方米,施工气象条件要求与防风化保护相同。抗藻保护共处理三次,每次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过春夏两个潮湿季节,显示此措施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对青苔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
  试点三:园林小径地面防护试验,地面材质为松木。
  可园新建园林有多条松木桩成路的小径,由于本体材质、时间、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多处出现腐蚀风化、虫蛀和开裂。其中水对松木桩有着致命的破坏作用,也是其他一切破坏因素的媒介,水的长期作用使松木桩发霉、翘裂。
  从松木桩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藻类、植物以及昆虫等对木桩的破坏。东莞空气湿度比较大,木材本身较高的含水率及丰富的营养,有利于微生物极易在木材上生长和繁殖,菌类、藻类附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对木材造成腐蚀和破坏,出现发霉、断裂、粉碎等现象。   因木材和石材存在本质上的不同,2009年2月对松木桩小径按照清洁――杀藻――防水的程序进行试验。
  清洁:清洁采用高温压力蒸汽机配合塑料软毛刷进行人工处理,高温蒸汽对霉菌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一定的压力可深入基材孔隙,进行深度清洁。在清洁的过程中采用自动吸尘吸水机随时清理清洁过程产生的污水和垃圾。
  杀藻:地面清洁后,喷洒溶剂型复合杀藻剂,杀灭常见的青苔及藻类。
  防水处理:杀藻处理后,在木桩表面涂刷硅氟木材保护液,防治霉菌青苔的生长,从而延缓木桩的腐蚀速度。为了保证保护液充分被吸收,共涂刷两次。
  三、红砂岩保护的探索之路
  从试点的效果来看,青苔防治的保护措施比较可观,至于能否应用到更为酥脆的红砂岩上,还必须进行多番考证。
  由于地理资源上的优势,以及红砂岩蓄热系数较小,被日晒后吸热不多,地表温度不高,且易于加工的特性。使红砂岩成为可园建筑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庞大,从地面、台阶、门框、台凳,到用以承重的墙裙、柱子,以其独特的色彩,衬托着青砖土瓦。然而,由于红砂岩柔脆易剥落的岩性特征,暴露于野的红砂岩多遭水、盐和微生物的破坏,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保存现状有待堪忧。其中,生物病害在红砂岩文化遗存中亦十分常见,青苔、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大量氨基酸,在其表面留下绿色、黑色等各种颜色的生物污染,可以发现,这多发生在靠近地面,也是与水分接触较多的地方,如墙裙根部、柱子基部、台阶底部。另外,在青苔、微生物滋生的边缘,由于湿度变化较大,常常会成粉状脱落。一方面影响了红砂岩的外观,另一方面腐蚀红砂岩的石质结构,对其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长此以往,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会对古建筑的整体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除了自然的破坏,人为污染也不可忽视,可园绿化面积大,盆栽多,绿化工人无保护意识的浇淋作业,加上现代城市环境污染带来的酸雨等,都加剧了红砂岩表面的破坏。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的建筑保护技术经验和青苔防治的相关知识,我们了解了别处已做红砂岩青苔防治及防风化保护措施的建筑。经初步观察和学习,进行了杀青苔及防风化保护的建筑,整体外观均比较洁净,但仍见多处砖块、柱体、边角部位有剥落现象,剥落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的青苔防治及防风化技术在红砂岩保护上达不到预期效果,故是否对可园的红砂岩作同样的青苔防治及防风化处理,需要再另寻出路并加以考证。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通过古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当地的人文风情和艺术审美。可园作为东莞遗存下来不多的清代名园,具有相当大的历史参考价值,历史的发展、自然的冲刷、人为的破坏已给她带来不可修复的伤害,我们对她的保护刻不容缓。青苔防治只是其中的一个尚待成熟的小环节,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探讨,以上只是笔者工作上的一些总结。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功在当代,泽被后世,需经文物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721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