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媒体的人文关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时至今日,“5・12”汶川地震已经过去7年,但笼罩在人们心理上的阴影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退却。媒体在对灾难性事件报道,以及多年以来对已故者悼念的时候,都应时刻渗透着人文关怀,在基于客观事实的新闻报道中,要尽可能保护遇难者家属及其他群众的精神承受能力,避免二次伤害。在突发性的灾难性事件爆发的时候,在媒体对灾难性事件大规模、大篇幅报道的时候,人文关怀的体现是媒体责任之所在,更彰显了其对生命的尊重。
  关键词 灾难性事件报道;人文关怀;“5・12”汶川地震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6-0001-01
  明天和意外,谁都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灾难性事件的突然发生,往往给人以措手不及的灭顶之灾,不论是对于遇难者家属,还是并未遭遇灾难的普通群众来说,都需要在生理与心理上给予双重关怀。现如今,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直接导致了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既要真实客观,同时也要考虑到遇难者家属及其他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人文关怀的融入既能够保证大众详细地知晓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了解实情,解除对灾难事件的猜测和恐慌,同时,也是对已故者和遇难者家属的尊重,做他们精神上温柔的抚慰者,而不是伤口上撒盐式的二度伤害。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日益成为媒体所要遵守的潜规则,不能仅仅为了博眼球而无职业道德、无下限地做奇观化的新闻报道,这样不仅仅会引发未经历灾难者的恐慌与不安,同时,也是对已故者的亵渎和对遇难者家属的二次伤害。“5・12”汶川地震的发生震惊国内外,汶川一时间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对灾难发生的原因及后续的救援工作大众只能通过各大媒体获取信息,虽然信息具有即时性、迅捷性的特点,但因为灾区的条件限制,总免不了滞后的弊端,若大肆不加节制地为博取受众的关注度而夸张报道,不仅仅使大众更加忧心忡忡,同时也给灾区及周边城市造成不可小觑的影响――引发不必要的骚乱,以及造成灾区救援困难。不论是对于灾民来说,还是从普通大众角度出发,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要将人文关怀融会贯通进去,包括每年针对“5・12”汶川地震的纪念活动在内,人文关怀更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这是媒体的责任之所在,人文关怀在媒介中的意义与重要性愈加凸显,国内媒体对于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也开始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但仍有不足与缺憾。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是媒体工作者人文意识的体现,这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对人生命价值、知情权的尊重。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象。灾难发生过后,当事者与遇难者家属由于刚刚经历了天灾人祸,身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精神更是遭受了巨大的刺激,他们会长时间处于双重的痛苦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平复,若此时,为了抓取第一手资料,报道过程中采用大篇幅露骨描写加上惨绝人寰的照片,会伤害到受害者及其家属的神经,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他们遭受双重灾难,而且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问题的不当也会逼迫受害者及家属回忆痛苦的经历,这是非人道的,在某种程度上,记者为了采访受害人及家属也会妨碍现场营救人员的援助工作,延误了最佳救援时间,使他人白白受苦或直接导致死亡。处在灾难地区之外的普通大众,也有对灾区情况的知情权,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也包括对时间的真实报道,以一种客观婉转的方式为他们带去最新鲜的信息。灾难性报道的人文关怀需要科学客观的分析,同时不能太过于直露地展现灾区的情状,这容易造成其他地区大众的猜测与恐慌,甚至出现非理性救援的状况。灾难性报道不能为了博眼球、赢得关注度而进行奇观化的描述,大肆渲染灾区情况,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要时刻维护大众的知情权。在此基础上,受害者及家属,一般的普罗大众在经受了如此灾患之后,媒体报道的人文关怀可以及时地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与态势,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大众的负面情绪,化解一定的社会矛盾等等。在发生灾难之后,人与人、人与政府之间都需要沟通,只有沟通才是获得最佳解决途径的办法,媒体所承载的人文关怀能够以人为本地将事件还原,表明政府的态度与责任,寻求最佳解决的途径,引导人们共同为灾区奉献一份力量,更重要的事,可以在此基础上,疏解灾区人民的悲痛情绪,试图缓和大众紧绷的
  神经。
  作为震级高、波及范围广、损失巨大的“5・12”汶川地震在当年的新闻报道中充分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不同于对唐山地震寥寥无几的报道,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异常活跃,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在灾难性报道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汶川地震中,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公布的高效快速性。汶川地震一发生,各大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等等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和跟进式报道,让全国人民第一时间了解到了灾区的状况,以便在必要时刻万众一心,共同面对困难。提前赋予大众知情权,让大众第一时间了解灾区信息,有利于后续的救援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二是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高度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媒体将报道的视角着重落在了事件中生命个体的身上,发现个体在灾难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之光,找寻人性中最柔软的地方,使大众感受到了人性的崇高与博大。虽在灾难中痛失了自己的亲人,却义无反顾地冲到第一线救人的县长;为了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冲出教室,而用自己身体撑起门框的老师;以自己的双腿为代价,勇救他人的司机师傅……所有这些报道在描述地震的惨烈之余,都体现出了人性的伟大,以人文主义情怀掺杂其中,引发了人们在灾难面前“我”与他人关系的思考,是一次次极其励志的人文关怀故事。三是滚动式播放事件动态。灾难发生后,人们紧绷神经时刻关注着事件的发展,媒体对灾区进行滚动式的新闻播放有利于人们了解最新情况,避免了灾区之外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与不安,有利于安抚情绪,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根据实地情况合理安排救援任务,为仍处在困顿中的灾民开辟一条生命之路。四是平民化视角的选择。以往在各大新闻报道中,政界要人是报道的中心人物,而在汶川地震中,虽然有一定的篇幅报道官员明星等,但总体来说,此次报道中大多集中在了老百姓的身上。报道政府的态度有利于平复人民情绪,是的人民知道自己有所依靠,明星的援助也是雪中送炭,让人倍感温暖。但灾区的受难情况只有百姓是最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是灾难的最大受害者,以平民化的视角报道,既可以展现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样貌,同时,也可以引发其他大众的共鸣,使其感同身受,心甘情愿为同胞们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五是在媒体报道过程中,虽然有记者刺激到了受访者的神经,但大多数媒体工作人员都积极参与到了救援工作中去。在新闻撰稿、拍摄画面等方面需要注意人文关怀的深入,但更多人文关怀的体现在于媒体工作者身处一线,并未养尊处优,而是积极配合救援人员的工作,记录现场的同时,投身于灾区救助工作,这是媒体人人文意识深植脑海的体现,在祸患面前不拘于个人的利益,而是众志成城,团结起来一起帮扶灾区,这是人文关怀的高度外化。
  在我国,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还存着一定的缺失与不足,在某些时间、某些事件中还有一部分媒体工作人员在报道的过程中不顾及受访者的心理感受,一味追求新闻的可读性,甚至是奇观化,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对人的关怀,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理解,未来,在类似的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意识会愈加浓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8055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