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时代下可视化新闻报道的缺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数据技术“催生”了可视化的新闻报道方式,可视化新闻促进了传统媒体创新转型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受众对信息选择性接收的内在偏好。然而,这股“新鲜血液”在前期注入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相应的问题和缺憾:静态图表居多缺乏互动性;动态可视化作品分析维度单一、数据挖掘停留在表层;可视化与深度性结合不够紧密;可视化设计效果创新性不足;过分追求炫酷效果、表现形式过于复杂,不利于理解等等。
  关键词 可视化新闻;不足;问题;缺憾;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6-0031-01
  可视化新闻的出现一方面大大促进了传统媒体谋求创新、满足受众信息接受偏好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发展自身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可以说,大数据技术“催生”了可视化新闻报道,这股“新鲜血液”反过来倒逼传统媒体转型。然而,“新鲜血液”在前期注入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相应的问题。
  1 静态图表居多缺乏互动性
  由于动态交互式可视化作品从新闻构思、设计理念到最后网页呈现都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需要花费新闻工作者大量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一篇。从新闻时效性上而言,对媒介组织机构来说在操作时无疑要思考其是否能带来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尝试较早、较频繁的媒体平台,无论是新浪的“图解新闻”、网易的“数独”、搜狐的“数字之道”亦或是财经网的“数字说”其可视化作品几乎均以静态图表为主,鲜少出现动态交互式设计。传统纸媒和电视台的可视化新闻报道则多数以柱状图、饼状图和表格为主,有创新但明显在进步上大有可为。
  从报道方式来讲,静态图表相对于传统文字叙述可谓前进一大步,然而与动态交互式作品相比较而言,受众对后者的阅读体验会更佳、传播效果更好。
  2 主要围绕数据表层挖掘
  国内媒体的可视化新闻报道,数据来源主要都是有关部门直接公布的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将数据直接以图表来表现,对于一些重要的社会事件或舆论焦点很少见到媒介组织自身参与调查、收集数据进而融合进新闻报道中。
  国外布隆伯格可视化互动设计师介绍,在好莱坞男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因吸毒去世之后,布隆布格的数据可视化团队想调查一下美国与毒品有关的死亡,接着就想调查一下支持这一现象的不同交易(海洛因和可卡因等)。调查的开展以后,报道的专栏作家马特・克莱因 (Matt Klein) 跳出了这一有点狭隘的想法,而是去调查更广泛的死因。随着研究各个数据集,这一期可视化新闻报道的主题也变成了对死因更广泛的探索,2014年4月17日,以宏观视角通过18张动态可视化图表完成了――“美国人的死法”(How Americans Die) 信息图,比尔・盖茨和 Atul Gawande 也转发了这个信息图。最终获得了至少 80 万次独立访问和 880 万次页面浏览量。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数据和新闻产品。
  而在动态图表的呈现上,财新网可视化新闻与国外如布隆伯格的交互式数据产品比较而言,国内媒体单篇作品从制作规模大小方面为后者的一小部分。主要原因是,国内媒体制作的动态图表往往分析维度较为单一,主要针对新闻事件的某一方面来进行可视化处理或围绕数据表层来进行挖掘,较为简洁明了的同时也意味着其分析的内容不够多元化,没有形成可视化专题式报道。受众看一次就基本可以全部了解和掌握,回看的兴趣度和可能性不大,能成为经典的报道更是凤毛麟角。
  3 可视化与深度性结合不够紧密
  国内媒体的静态图表一般均是一张图表完成对一个新闻事件的解读,只有财新网在每张解析图表下方会有推荐阅读的相关链接报道,但这种推荐阅读与可视化图表的关联性不是直接的。图表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吸引读者阅读的诱因,却不是有机地融合在其他各稿件中。可以说,国内媒体的可视化新闻报道目前在形式上已初具数据新闻的模样,但对数据新闻内涵的传达方面没有与深刻性完美契合。
  在这方面,《纽约时报》对雪崩的报道可以称得上将震撼与深度结合得浑然一体,将雪崩发生的过程在网页上通过3D手法分阶段呈现,并以文字加以解读。分6部分通过事件经历的人物来介绍雪崩,将过程分别在网页上以图片、视频、采访、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可视化呈现。受众在阅读时不仅获取大量内容信息,更可谓身临雪崩现场,良好的阅读体验、视觉效果扑面而来。
  4 可视化效果创新性不足
  国内媒体对于动态交互的设计上主要以时间轴、幻灯的形式来表现,缺乏创新性。国外的可视化操作已经开始在网页上以3D效果浏览,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线索内容合成视频或FLASH、以游戏闯关的形式让网友参与进新闻事件报道经过中来等等。这种可视化形式上的创新不禁让网友大呼过瘾,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主动深入到新闻报道中来,探索事件经过和影响,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提高了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5 可视化设计过分追求炫酷效果
  为了可视化而可视化,其传播意义和社会价值几乎只体现在其美观的设计方面。这种设计看上去确实精美,但这种作品其并不能称得上一篇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报道。
  国外媒体制作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一般单篇报道从规模上都算是“鸿篇巨制”,相应的这种复杂的表现形式会为部分受众带来压迫感,认为不能立刻对其完全理解与掌握。某种程度上,会让部分受众望而却步。
  可视化新闻的出现对传统媒体而言意味着一股新鲜血液的注入,推动传统媒体在理念、叙事模式、信息传递方式、管理制度与人才等方面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受众的信息获取效率以及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同时面对可视化新闻报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媒介组织在具体实践操作时需注意把控,在呼吁全社会共同丰富和开放数据、加大对数据分析成本的投入和控制、加强数据加工能力、也要严防对数据信息隐私的侵犯。
  参考文献
  [1]Mark Smiciklas.势不可当信息图与可视化传播[M].项婷婷,张东宁.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赵佳.论新闻可视化信息的制作[N].吉林省新文化报社.
  [3]彭兰.“信息是美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图表的价值及运用[J].新闻记者,2013(6):14-21.
  [4]刘雯,张塞.纸媒新闻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及改进对策[J].新闻世界,2014(2):187-1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805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