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伴随而来的是媒介技术的变迁与发展。21世纪以来,依托网络技术发展,新媒体迅速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宠儿”。传统媒介格局被打破,传播观念也发生了巨变,同时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提出新的课题与挑战。在信息爆炸时代,媒介素养在媒介形态的变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通过对新媒体特点研究重塑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的新内涵。
  关键词 新媒体;媒介素养 ;新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6-0035-01
  1 关于媒介素养的内涵
  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传播学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日趋重视,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就有数十个。传播国内外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显著,其中就有数十个有关媒介素养的定义。虽然媒介素养的定义不是公认的,但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于媒介素养的论述是传播学界比较认同的:“当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能力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这个论述是现如今媒介素养定义和阐述的基础。
  2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
  2.1 新媒体(New Media)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衍生出来很多的新事物,新媒体便是其中之一。现如今的研究认为新媒体的概念十分宽泛,它是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作为接受终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络和无线网等渠道,给用户提供服务和需求的一种传播形态。简而言之它主要用于最前沿的传播媒介。新媒体的产生主要目的是信息科技与生活更好的结合,是媒体传播市场必须发展前行的趋势。它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人们的娱乐、工作、学习等方式,迅速成为了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2.2 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的最大特征是用户可以与媒介进行互动。受众能选择、制作以及发布传播自己想要的内容。因为新媒体平台本身传播大量的信息,具有权威和虚拟等特性,它能够比较轻松的让受众消除对传统媒体的认知,削弱对媒体的判断力。网络的出现并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广泛运用之后,在改变大众传媒格局的同时,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传媒格局中,最显眼的便是微信、博客、QQ等各式各样悄然出现的新媒体,在不知不觉中它们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方面当中,多元化的新传播时代已经来临。
  3 媒介的发展与媒介素养内涵的改变
  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居于金字塔顶端,媒介信息处于中游,庞大的受众处于底部。从接触媒介信息上看,在传统媒介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传者,受众所接收的社会信息全部来自于传者,在接触和发布信息中受众处于从属地位。而在新媒体时代中,由于一批如微博、BBS、知乎等众多社交网站的崛起以及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介时代中受众只能接受社会信息的状态,通过新媒介,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独立的传者,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并对其他人所发布的信息发表评论和见解。随之,媒介载体的变化也相应的带来了媒介素养内涵的界定。
  4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的研究
  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创建内容,分享内容。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散播者和接受者,两者并不像传统媒介一样界限清晰,在新媒体环境下,没有绝对主动的传者和完全被动的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媒介素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每个公民在接受和传播信息的位置是相等的,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接受和传输系统,并且正确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结起来,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介素养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公众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选择有效信息,难度较大且受众的选择能力较弱
  传统媒介中,传播权只掌握在少数的传者手中,受众一直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且接触的信息较为单一,没有过多的选择。而且由于严苛的把关制度,受众所接触的信息都经过筛选和处理,对信息的选择较为简单。出现新媒体之后,由于新媒体在技术和应用上与用户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单一、闭塞,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接触的信息量大且乱。尽管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可以更直观的了解真相,但是对于习惯传统媒体下的受众来说,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快速有效的选择是受众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4.2 新媒体内容标题化无深度,弱化使用者的思考能力
  传统媒介传播更多的是带给人们有深度且值得反复阅读的内容。比如纸媒,人们对经典作品反复阅读和不断思考,这就锻炼了人类的理性及感性的思维能力。而新媒介传播的信息大多数是可以快速阅读且浅显易懂的文章,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快餐式阅读,即读过即忘。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吸引眼球,赚取点击率,这也就无形中慢慢弱化了媒介使用者的批判、反思能力。
  4.3 新媒体技术时代的公众社会责任感淡薄
  以近年来屡见不鲜的网络诈骗,人肉搜索,虚假新闻等为例,能够看出一部分公众道德感薄弱、责任意识不强。事实上媒介组成的虚拟和真实的空间,都离不开使用者对于自身道德的约束。媒体信息技术本质是部分善与恶,媒体道德主要取决于使用者和产生媒介者本身。
  4.4 从受众接触新媒体内容上看,公众的审美趣味日趋感性化和功利化,公众也更容易对新媒介产生依赖心理
  现如今社会的激烈竞争,造成了人们拥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在这一现状下,人们在接触使用媒体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放松心情、寻找视觉冲击、情感宣泄。放松、自由、充满感官刺激的媒体内容广泛、新颖,更容易得到受众的青睐,有些猎奇、暴力、色情的信息也备受青睐。而关注有深度有内涵的内容的人则少之又少。再加上很多人异化了媒介的权力,商业化信息越来越追逐观众眼睛刺激和感官享受而远离主流媒体价值取向。新媒体的出现,更是对这种浮夸的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 结论
  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微博虽然方兴未艾,微信的崛起又给媒介发展、媒介素养的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微博、微信自出生以来,也是各类谣言、假新闻、虚假信息的滋生地。因此,媒介素养的培养也必须满足这些新兴媒介对媒介素养的要求。当然,怎样重塑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素养,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发现解决。
  参考文献
  [1]吴敏.新媒体使用者媒介素养缺失探析[J].东南传播,2011(6):85-87.
  [2]张苑琛.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研究的转向[J].探索与争鸣,2011(8):71-73.
  [3]朱毅峰.新媒体环境下研究生媒介素养研究[J].传媒,2014(4):78-80.
  [4]赵红勋,赖黎捷.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J].媒体时代,2012(6):23-25.
  [5]李奕悦.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的提升对策――以微信为例[J].鸭绿江,2014(3):290-291.
  [6]黄楚新.新媒介素养[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3-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805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