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偃师市人文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优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对偃师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明确了偃师市人文旅游资源是:古都众多、皇陵遍布、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极高,主要表现在:偃师是中国文明的核心,洛阳九朝古都七朝在偃师,夏商分界标志在偃师,中国最早的大学在偃师等等,科考旅游价值极高,开华夏教育之先河,集古代科技于一地。
  关键词:偃师市;人文旅游资源:特色优势
  偃师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东部,距古都洛阳仅30公里,这里地处华夏文明之腹地,河洛文明的发祥地。东接巩义,西邻洛阳,南有嵩山耸峙,北临黄河天险,中为伊洛平原,伏牛邙山为其屏,滔滔伊洛为其脉,陇海铁路纵贯东西,连霍高速、207、310国道穿越其境,距洛阳飞机场35公里。水陆相济,交通便利,自古为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地区,历代帝王皆视之为建都的理想之地。自传说中的帝喾定都于亳之后,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均先后建都于此,有近两个世纪的时间这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偃师又位于洛阳和登封两大旅游热点之间,优越的区位及交通条件,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通达条件。
  一、偃师市人文旅游资源及特色
  (一)古都众多
  1. 中国历史上进入文明时代的第一个王朝之都――夏都斟郇
  位于偃师市城区西南9公里的翟镇乡二里头村南,在遗址中心地带发现有大型宫殿、宗庙以及平地起建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道路、窖穴、水井等遗迹以及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和一批墓葬,出土有我国早期的青铜容器及青铜工具、武器、装饰品、精美玉器及大量陶、石、骨、蚌器。其中在发现的诸多宫殿中,一号、二号宫殿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二者分别由正殿、庭院、廊庑和门道等单体建筑构成,汇集于一座夯土台基上,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威严肃穆,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开启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平地起建的一般住房,代替了地穴式建筑,为改变人类居住条件奠定了基础。
  2. 商汤灭夏后营建的第一座都城――西亳
  位于偃师市城关镇大槐树村南至洛河北岸,北靠邙山,南临洛水,东邻偃师市区,西距汉魏洛阳故城10公里,西南距离夏都二里头遗址6公里。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总长1710米,东西宽1240米,城内面积约190万平方米。
  商都西亳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最完备的一座都城。在城址范围内发现三重城垣,其中大城城垣厚约20米,残存高度1~3米,东西城垣各设二城门,南北城垣各一座城门,城垣均用夯土筑成。小城在大城之内南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城垣厚度约6~7米,残存高度约1米。小城城垣东、北两面设护城马面,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城防马面设施。宫城位于小城正中轴线偏南部,平面呈方型,边长各约200余米。宫城内的建筑可分为三个区,南部东区均为四合院式宗庙建筑,南部西区为互相连通的组合宫殿建筑,宫城北部为御苑设施,其中发现的御池为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人工开挖并用自然石块砌筑的引水造景工程。商都西亳城的规模形制,尤其是宫殿建筑形制,显然是继承二里头宫殿建筑发展而来,显示了商代宫殿建筑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以后几千年中国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制。经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把商都西亳内的小城定为夏商分界的“界标”。此足以说明它是商灭夏后建立的商代第一座国都。
  3. 五朝古都――汉魏洛阳故城
  位于偃师市区西约15公里与洛阳市、孟津县毗连的地方。在偃师境内主要分布于首阳山镇西半部和佃庄乡境内。它是东周、东汉经曹魏、西晋、北魏五个朝代的都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已发现12座城门,城内略偏西处是内城遗址,24条大道纵横交错,在城南分布有东汉太学遗址、辟雍、明堂和东汉国家天文台灵台旧址。城内的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及古代令外国人叹为观止的的永宁寺木塔基座尚存。以及断断续续地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古城垣,迄今还能看出故城遗址的宏伟轮廓,充分显示出昔日大国京都的豪华风貌。汉魏洛阳故城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第一流的大都市。
  4. 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东汉太学
  遗址在偃师市佃庄乡太学村。太学是中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东汉太学建立在洛阳开阳门外,即今偃师佃庄乡太学村西边。太学始建于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后屡加扩展。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建造太学讲堂。至汉顺帝时,规模空前,有240房,1050室。汉质帝时,太学学生多达3万余人。
  5. 全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之一――东汉灵台
  在偃师佃庄乡大郊寨与岗上村之间。这里曾是东汉时期国家天文研究中心, 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国家天文观测台之一。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20米,东西两面均发现有夯筑墙基,中心建筑为一座每边长50米,残高8米多的夯土台, 还留有砖砌、铺石的建筑残迹。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掌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工作,撰写了《地震对策》、《浑天仪图注》、《灵宪》和《灵宪图》(我国最早的星图)等重要科学著作,他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均安放在灵台上。其中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张衡也是早于世界闻名的哥白尼、开普勒、伽里略1000多年的天文学家。
  (二)皇陵遍布
  历代皇陵在偃师市内分布有四处:高龙、寇店一带为东汉南北域六陵区;首阳山一带有魏文帝曹丕陵和西晋皇陵;万安山有魏明帝陵;缑氏景山上有保存较好的唐孝敬皇帝“恭陵”和唐昭宗“和陵”。
  1.唐孝敬皇帝“恭陵”
  位于偃师市南部景山之颠,在今缑氏乡滹沱村南。唐恭陵为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女皇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其陵园座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40米。恭陵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是我国唐代陵墓的典范。恭陵的石刻,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形象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表神兼备的境界,堪称河南唐代陵墓石雕之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836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