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势在必行,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贺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转型过程中,确立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嵌入式”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原则,提出“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践,为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做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计算机专业; 嵌入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8-68-03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for computer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y
  Chen Zhenqing1, Luo Lanhua2, Tan Xiaodong2
  (1. Department of Mechanics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Guangxi 542899, China;
  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zhou University)
  Abstract: It is imperative to transform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pplic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ies,and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the pivotal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Hezhou university established the "embedded" training target and the course setting principle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ut forward the "embedded"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put into practice, for the university transforming to a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y made an active exploration.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y; computer major; embedded; talent training mode
  0 引言
  随着国家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长,计算机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全国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由于办学历史短,办学定位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比较宽泛,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2013年,贺州学院在顺利通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之后,作出了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重大举措,制定了《贺州学院转型发展规划(2014-2020)》[1],计算机专业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好机遇。为了适应贺州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学校转型发展的精神,根据学校“立足贺州,服务区域,面向基层,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展开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1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从国际上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经验看,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突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2]。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实质上是从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体现“应用性”这个核心,意味着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贺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嵌入式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原则,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改革思路。
  一是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实践课程等内容,明确各门课程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要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培养目标对应用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二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通过“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把校企双方的需求嵌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内涵建设上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相互嵌入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嵌入和整合的办学特色。
  2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 深入开展“嵌入式”就业指导
  首先,为改变就业指导体系滞后的现状,贺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组织就业指导队伍开展了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在广泛收集意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就业指导成功经验,围绕突出“早”字深入开展实践探索。一是从2013级新生入校开始,就业指导即介入,在入学教育环节安排了专业介绍讲座,各专业都邀请了一名创业比较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作经验介绍,校友以现身说法,从职业发展一路所经历的点滴,为新生推心置腹地解读了对计算机专业行业的认识,以及计算机专业的行业优势、专业素质、个人素养等等,提高新生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和激情。这种分享个人成长经历的方式,非常具有说服力,真正让新生在入学教育过程中有体会、有感受、有收获,正确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二是专门安排一个下午时间,由教研室组织开展校情、院系及专业情况介绍,详细介绍学校各种资源情况,各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详细介绍大学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让新生了解大学阶段学习方法和管理方式,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三是在课程安排上改变毕业班才开设就业课的传统做法,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全程安排就业指导内容,把就业指导课分7个学期授课,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与就业观念、就业能力提升、求职材料准备、应聘方法与技巧、创业能力培养、感恩就业七大模块内容。通过这种就业指导提前嵌入方式,有意识地将就业教育内容及时渗透到学生成长各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准备,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其次,加强就业指导课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国外高校就业教育人员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教育学等硕/博学位,就业顾问一般具有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硕/博学位,且所有人必须持证上岗[3]。基于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从2013年开始,大胆探索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从组织部、学工处、就业服务中心等校内职能部门中聘请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硕士学位且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通过以老带新、集中备课形式,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教学水平。二是加大现有就业指导教师送培力度,通过鼓励考研和区内外跟班学习等方式,逐步引导教师向专业化队伍转变。2014年,就业指导课教师中有1人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有1人获得培训师资格,实现了专业化教师零突破。2015年,有1人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同时计划在年内安排1人到区内外重点大学学习。目前,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有就业指导课教师5人,其中具有教育学硕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兼有培训师资格的2人,专业化教师比例较2013年提高了40%,就业指导课师资力量明显加强。
  2.2 精心构建“嵌入式”课程体系
  首先,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2014年暑假期间,按专业组成三个工作组深入周边地区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根据贺州学院《关于修(制)订2014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校教[2014]号)》要求,参照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实践教学约占50%的做法[4],深度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包括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外创新实践)四大类,对2014级计算机专业进行了课程结构调整。从表1所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结构比例可以看出,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①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配套性,增加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课时)比例,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调整为41.43%,比原来的34.9%增加了6.53个百分点。②嵌入更多IT培训学校实用课程,如:Android软件开发与项目实战、移动开发应用框架、GUI应用开发与项目实战等,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比例由原来18学分增加到32学分。③参考企业员工培训项目驱动形式,增加实训课程设置,以项目嵌入模式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每门实训课程2学分,32课时,开设的实训课有C语言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与项目实战、ASP.NET网络编程与项目实战、Android软件开发与项目实战等。
  表1 2014级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课程性质\& 学分数\&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总学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通识教育课程\&必修\&35\&43\&0\&0\&选修\&8\&学科基础课程\&必修\&51.5\&42.5\&9\&5.143%\&专业课程\&必修\&26.5\&17\&26.5\&15.143%\&选修\&17\&实践教学\&必修(集中实践)\&32\&0\&37\&21.143%\&选修(课外实践)\&5\&合计\&175\&102.5\&72.5\&41.43%\&说明: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41.43%,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课程实践性教学学分。\&]
  其次,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整改总体部署,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建设,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加强了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模式上统一采用理论与实践互相嵌入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实训环节高度融入,切实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集中培训和业务学习,统一了思想,同时,学院成立了教学视导组,视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视导工作,确保了每位教师按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从视导组反馈的结果看,操作性课程任课教师基本都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授课,实训课程全部都能以项目驱动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真题真做的比例明显提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努力打造“嵌入式”师资队伍
  ⑴ “嵌入式”培养和引进。一是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给予“双师型”教师享受副高待遇,并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时优先考虑,引导年青教师积极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二是制定了外派企业跟班培训计划,每年派出2-3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企业经历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使教师从课堂走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亲身体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把企业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拉近课堂教学与岗位实际应用的差距,促进教师增强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技术的能力,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5]。三是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校友关系和网站等,广泛宣传学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精心抓好有企业经历人才的引进工作。截止2014年12月,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博士、硕士各1人,现职教师中有6名教师获得专业资格证书,4名教师参加了企业跟班学习,“双师型”教师比例由2013年的5.6%提高到16.7%,“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⑵ “嵌入式”柔性引进。
  通过内培外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压力,但是距离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人才引进可分为全职和兼职两种,兼职引进是引进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员、管理骨干等[6],本院采取了“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嵌入式”柔性引进措施。一是根据学校转型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IT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资深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学院已与广州达内科技、广州拓胜科技、深圳计算机行业协会等达成共识,随着学校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升级工作的推进,兼职教师聘请也将会得到进一步落实。二是通过聘请客座教授方式,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聘请了三名“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借助他们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势,助推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   2.4 积极探索“嵌入式”实训就业
  为了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贺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加大了“引企入校”的力度,加强了与珠三角IT培训企业合作,积极为毕业生搭建IT企业直通平台。以与广州达内科技的合作为例,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广州达内科技贺州学院免费实训方案”要求,广州达内科技在大三下学期暑假,来校为大三学生提供为期两周的免费实训,以企业开发为基础,通过项目案例带动实训,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项目分组管理,学生在项目工程师的指导下参与模块代码的编写和调试,按要求完成每天布置的实训任务,快速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向高端IT人才发展。实训结束后,广州达内科技根据学生需要,组建“嵌入式”名企岗前高端IT人才强化班,通过“嵌入”真实项目案例模式,开展为期四个半月的集中训练,并签订推荐就业协议,培训结束后全部推荐到加盟企业就业。除了广州达内科技之外,参与学院“嵌入式”实习就业合作的还有广州长城宽带、广州拓胜科技、深圳ITjob等。目前,贺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每年约有40人通过“嵌入式”实训就业平台进入IT企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得到了稳步提升。
  3 人才培养初步效果分析
  计算机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已两年,2014届毕业生最后一年、2015届毕业生最后两年都是严格按照“嵌入式”人才模式来实施,表2就2014届、2015届毕业生4月份同期数据进行对比。
  表2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4月份同期数据对比表
  [毕业届次\&毕业生人数\&“嵌入式”实训+就业\&专业对口单位实习\&四月份就业率\&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2014届\&149\&30\&20.1%\&60\&36.9%\&13\&8.7%\&2015届\&109\&35\&32.1%\&77\&70.6%\&12\&11%\&]
  从2014和2015届毕业生同期数据对比分析看,2015届的“嵌入式”实训就业、专业对口实习专业和就业率比2014届分别提高了12%、33.7和2.3%,说明相关数据呈上升趋势。
  4 结束语
  贺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积极开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深入开展“嵌入式”就业指导,精心构建“嵌入式”课程体系,努力打造“嵌入式”师资队伍,积极探索“嵌入式”实训就业四个方面,实践结果说明“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的研究以期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朱其现,吴绍萍.贺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与实残[J].贺
  州学院学报,2014.30(2):95-98
  [2] 江利,黄莉.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的误区与超越[J].高等教育
  管理,2015.9(2):46-50
  [3] 徐嘉辉,兰晓辉.国外大学生就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农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5):115-118
  [4] 刘宗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J].北京
  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28(3):14-17
  [5] 宋军.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探析[J].教师与
  职业,2014.36:63-65
  [6] 刘明亮.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转型的三个突破[J].辽东学院学
  报,2014.16(6):154-1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2683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