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信息素养构成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大学生作为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信息素养越来越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标准之一。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我们大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能更有效的展开信息交流活动,提高日后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本文以苏州科技学院为例,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环境和信息教育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大学;信息素养;培养
  1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成为社会成员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同时已经成为大学生自身发展,适应当前社会,面对未来挑战必须具备的武器,大学生信息素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苏州科技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而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以及培养策略。在信息意识方面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获取相关信息,但由于自身的信息储备原因,对所获得的信息很难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很少有大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掘和创建信息。在信息知识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具有基本的信息知识学习能力,对信息具有一定的敏锐力和洞察力,了解基本的信息检索,但对信息知识运用的理论性不强,不具系统性。能够简单的运用信息技术软件,但对其原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不佳。在信息能力方面,大学生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但信息整合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信息道德方面,很少有学生了解与信息获取,信息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虽然对网络环境下存在的隐私安全问题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但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和道德意识。所以大学生信息公益道德和信息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
  2 大学生信息素养面临的问题
  2.1 有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但信息获取被动化
  调查研究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有较高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通讯设备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获取信息的意识被动化,缺乏对获取信息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在本次调查中了解到上网消遣娱乐的大学生所占比重最大,约有28.80%,有19.70%和10.70%的学生上网主要是用来即时通信,而只有27.76%和15.10%的大学生会用来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和关注时事。大学生对信息的捕捉大部分满足于娱乐、休闲和聊天,在信息获取时只注重一时的实用性,缺乏对信息价值的充足认识,比如只是用来完成作业等,从而使得信息获取存在片面性、不稳定性、不专业性和不系统性。
  2.2 信息检索知识缺乏和信息处理能力差
  信息检索包括组织存贮和文献检索。大学生缺乏对组织存贮的认识,对文献检索也只有片面的认知,并没有全面掌握,缺乏综合的文件检索能力。在调查中发现掌握高级搜索的学生约占30.60%,事实检索和机械检索的人数分别占了21.40%和5.08%。从中不难发现,大学生缺乏多途径信息检索的能力,生活学习中的检索主要是使用文献的检索,缺乏把专业知识与信息检索相结合的相关技能,缺乏学习信息检索的主动性。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信息获取能力,但是缺乏挖掘信息深层内涵的能力,由于缺乏系统而长期的信息积累,完全可以从信息中提取自己观点的大学生只占了6.86%,能够通过关键字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源,并在这些大量的信息源中筛选识别这些信息的有效作用也只占了30.06%,可见大学生提取信息能力较低。
  2.3 信息使用具有盲目性,不能创造信息的内在价值
  根据调查显示,有2.95%的同学对自己阅读到的信息持完全肯定的态度,有10.42%的学生对阅读到的信息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不能准确确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权威性、时效性,不能用科学的标准评判信息的准确性并且不能完全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容易受信息导向,对信息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大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支离破碎的信息,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信息处理技术,很难再发掘信息的内在价值,只能片面接受并使用信息,不能把信息和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信息的有效价值。
  2.4 信息道德意识淡薄,信息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大学生在接受这些应接不暇的信息的同时面临信息危机、信息安全、信息污染等问题,信息道德也成为衡量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评判标准之一。大学生在写论文时要处理的信息最多,从调查大学生对抄袭论文的态度来看,有23.13%的学生对抄袭论文的行为表示理解,有33.60%的同学认为抄袭行为无关紧要,不会严重到违背道德和触犯法律。不少学生往往只对图书馆的馆舍、藏书、技术设备等感兴趣,而忽视对读者规章的学习,在信息使用中,只有32.98%的大学生在引用资料和信息时会按照引用标准标注。不难发现大学生对使用信息时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和版权知识有很大的欠缺,信息道德意识浅薄,信息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2.5 高校图书馆利用率低
  信息全球化使得网络信息量急剧增长,信息无序化日益严重,使得大学生无法快速准确的搜索到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虽然大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但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主要在于借书,查找资料方面,只有2.66%的学生会使用电子资源在网上检索专业资料。由此可见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效率低。
  3 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途径
  3.1 加强学习信息文化环境的建设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才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亦是如此。近年来,虽然国内大力提倡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也仅仅是开设了文献检索课而已。但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查找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一个强调自主学习、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网络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总量成倍剧增,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速度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持续向外界摄取新信息充实自身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已经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深处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信息流始终贯穿整个网络,如果不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将使得他们淹没在信息的潮流中。学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不应该形同虚设,不仅仅是学生需要好好学习,老师也需要好好学习,学校也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提高信息素养的地位,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大众媒体也要转变观念,加强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通过强化全社会公众的信息意识来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更强调人精神意识层面上的文化底蕴、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学习信息文化环境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2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
  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特别是数字信息资源,如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和超星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已经屡见不鲜,这对大学生开展信息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学生依靠图书馆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各种信息活动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锻炼机会,能够积攒大量的活动经验,其信息分析素养的水平自然而然就会随之提高。
  图书馆是我们大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场所,针对图书馆一些方面的缺陷,我们需要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分析和考虑。学校方面,学校应该增加图书馆的资源,突出图书馆的个性化和集成化;提高图书馆员的自身建设,提高馆员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图书馆学习氛围的营造;将数字化信息与图书馆资源相结合,并加强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宣传,让学生充分了解图书馆资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将近40%的学生是因为不了解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分布,而使他们的信息获取有了影响;同时,因为学校对于文献检索方面的课程做的不够完善,使得学生不会对数字化的信息和图书馆资源加以利用,调查表明无论有没有上过文献检索课,有将近50%的同学认为文献检索根本没有实质的作用;图书馆同时应该定期的更新资源,因为有20%的同学认为馆藏不足,使得他们很难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工作。
  同时,学生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个资源,加强信息知识的学习,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积极的对自己掌握的信息知识和检索的能力加以利用,不要纸上谈兵。当遇到困难时,应该多查阅相关的资料书籍,充分的利用起大学图书馆这一宝贵而重要的信息获取途径,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
  3.3 加强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教育
  大学生在获取、筛选、评价、传播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活动时必须遵守信息道德和法律规范。这就要求国家把信息道德和社会道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信息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普及各种与信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学校开展相关的课程,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道德规范,信息道德行为,并且能够树立信息道德意识。大学生也应该自主学习信息相关的法律,了解知识产权、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信息共享等相关法律,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也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不触犯相关法律。
  【参考文献】
  [1]符勤,刘海萍,宋满满.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分析:以长沙学院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1):85-87.
  [2]黄琼.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程建设[J].专题研讨,2012(11):182-184.
  [3]王贤云.21世纪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1):266-277.
  [4]袁娅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系统中关联规则的应用[J].科技信息:高校论坛,2011(33):196-197.
  [5]吴丹.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6(11):63-66.
  [6]马燕.大学生信息素养实证研究[J].南方论刊,2012(11):44-46.
  [责任编辑:薛俊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2718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