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审计“重要性”的理解和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深入剖析了审计“重要性”的概念理解,并对这一概念的实际运用做了详细解释和举例说明,指出了实际运用时应注意的诸多事项。对注册会计师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重要性”概念的正确运用起到一定指引作用。
  关键词: 重要性;理解;运用
  在注册会计师进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对“重要性”这个概念运用恰当与否关系著审计工作的成与败。由于对重要性的把握需要注册会计师具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所以对这个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
  一、重要性概念
  审计项目组决定接受审计委托后,在制定总体审计计划确定审计方向的时候,往往需要制定一个重要性水平,那这个“重要性”是什么呢?“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简单来说,重要性即为一种标准、一个标杆,而这个标准或者标杆是用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的。但是这个标准或者标杆又不是一个能仅仅靠用公式推算出来的数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理解:
  (一)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做出的专业判断,但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要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出发。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做出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二)对重要性的判断受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1. 单从金额角度来讲,如果预期错报单独或者汇总起来超过重要性水平,该错报即为重大错报,需要进行调整。
  2.考虑盈亏临界点问题时,如果重要性水平50万元,未审报表利润20万元,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低估费用30万元,这低估的费用在金额上虽小于重要性水平,但这使得被审计单位由亏转盈,所以从性质上判断仍然为重大错报。
  3.舞弊导致的错报,即使金额可能很小,但性质较为严重。例如财务人员挪用现金。
  4.因为使用软件导致的系统错报,即使发现是较小金额的错报,系统风险也可能会非常大,性质严重。
  (三)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规模越大的企业,重要性水平应当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也成反方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范围越广,重要性水平也应该当越低。
  二、重要性的运用
  (一)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明确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根据审计实务经验,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1、税前净利润的5%―10%;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5、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百分比。基准的选择和比例的确定应把握如下原则:
  1.选择的判断基础要合理。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为0,则不能选择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本年利润变动较大,则不能选择本年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则不能选择资产总额或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如为新设企业,尚处于开办期,则适宜选择总资产作为基准;如为新兴行业,目前侧重于抢占市场份额,则适宜选择营业收入作为基准;如果企业近年来经营状况大幅度波动,可以选择过去3-5年经常性业务平均税前利润,也可以选择替代性的标准营业收入作为基准;国际企业集团下设的研发中心,主要为集团下属各子公司提供研发服务,选择成本或营业费用总额为基准。
  2.选择的判断比率要合理。大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
  3.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据谨慎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整个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例如,采用固定比率法,如以资产总额、净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并假定固定百分比数值分别为0.5%、1%、0.5%和5%,计算确定A公司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过程如下:
  综上,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取最低者,为880万元。
  (二)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注册会计师量化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之后,就要把它分配到各账户中去。目前,在审计实务中存在两种分配的方法:一种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按同一比例分配给各账户,叫平均分配法;另一种是考虑到特定账户发生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和审计策略或资源的限制,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不按同一比例分配给各账户,叫不平均分配法。平均分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没有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也没有考虑各项目的具体情况,因而是不科学的。不平均分配法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项目审查的难易程度确定各账户的重要性水平,对难查的,分配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易查的,分配较低的重要性水平。从质量的角度来考虑,对于重要性的账户,对报表使用人特别关注特别敏感的账户,重要性水平应定得低一些;对一些不太重要的账户则可以定得高一些。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业务交易量较大的账户,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降低审计成本。在决定重要性水平的分配时,注册会计师要努力寻找到成本和质量的最佳结合,在不降低整个报表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使审计成本降低。
  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注册会计师在实际执行中的重要性水平。为了谨慎起见,应低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因为我们的审计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根据审计抽样,我们审计的范围不是百分百,所以降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可以有效防止我们未审计范围的错报和已审的错报单独或者汇总起来会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一般确定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50%-75%。接近50%意味着更加严格,接近75%意味着稍微宽松。具体比例应当根据具体项目风险的高低不同来确定,具体如下:
  1.首次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不了解,风险较高,从严,选择接近50%;
  2.连续审计项目,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多,风险较高,从严,选择接近50%;反之,连续审计项目,以前年度审计调整较少,风险较低,从宽,选择接近75%;
  3.存在值得关注的内部缺陷,风险较高,从严,选择接近50%;以前的审计经验表明内部控制运行有效,风险较低,从宽,选择接近75%。
  例如被审计单位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560万元,由于是首次接受委托,注册会计师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50%,即280万元。采用不平均分配法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各资产账户中去,结果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注册会计师既不能将重要性水平定得过高,也不能将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如果定得过高,虽然检查风险较小,但影响报表使用人决策的错报可能会查不出;如果定得过低,就会由于需要查出的错报太多而发生过多的审计成本。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将重要性水平确立在合适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段兴民、封铁英,从新的角度把握审计重要性,《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8).
  [2]张正红,审计的重要性及其判断研究,《经营管理者》,2015(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121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