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传统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育人相对脱节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从主体协同、制度协同、平台协同、场域协同四个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下协同育人的困境进行分析,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党委领导下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创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制度体系、整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场域和平台等措施,实现多元协同、过程协同和系统协同,最终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专业课教师 思政工作者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1.040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which is relatively disconnected from education,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of college students'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ncept from four aspects: subject collaboration, system collaboration, platform collaboration and field collabo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cept, it constructs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between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innovates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Cooperative educ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the field and platfor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asures to achieve multiple synergies, process synergies and system synergie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Keyword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fessional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1 “課程思政”理念与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的大背景下,变革原来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提出要整合包括专业课、思政课、公选课在内的各类课程资源,挖掘思政元素,加强育人效果。通过“课程思政”,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困境。
  赫尔曼·哈肯(Harmann Haken)(1970)最早提出了协同的概念,简单概括就是“1+1>2”的效应。这种协同的理论从最初的企业管理领域扩展到公共管理领域。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手段,而是一种体系化、长效化的协同理念与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主体协同、平台协同、场域协同和制度协同等内容,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2 传统教育理念下协同育人的困境分析
  2.1 主体协同配合不足
  协同育人主体的协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育人主体的能动性,二是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配合情况。
  其次,不同主体的协同关系。专业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背后代表着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主体,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着利益诉求博弈。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是民主权力的代表,而思政工作者等则属于学工机构等党政行政权力,长期以来,高校思政工作的协同进程是在“举国体制”下由行政权力设定与推进,专业课教师参与不足。
  2.2 制度协同机制欠缺
  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既是两个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更是高校不同制度之间的协同。高校中协同育人的制度协同,主要是指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工作管理制度之间的协同。不同制度的协同机制,是决定高校育人制度协同与否的关键因素。
  当前高校制度协同的机制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权力秩序的规制上,当前高校中的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是最具有权力主导性的制度,具有至高的核心权威地位,但其他部门的制度并没有形成自觉协同性的架构;其次,在资源整合上,还未形成党委领导、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资源配置模式;最后,在机制保障上,不同制度之间的反馈、监督、协调、协同存在欠缺。   2.3 平台协同配合度不高
  协同育人的平台协同,主要是指思政工作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协同,既有思政课程体系内部的协同,也有思政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外部的协同。
  当前协同育人平台配合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政工作课程体系内部的协同,如四门政治理论课和形式与政策课等;其次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思政课程的事情,专业课程主要着力于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培养,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等价值理念的传输,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
  2.4 场域协同合作度有限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场域空间,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工作场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场域空间上没有协同,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也无从谈起。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场域协同”,主要是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领域,如网络、课堂、家庭等。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主要场域空间在教室,通过理论课程的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实践课程,但所占比重较少,呈现碎片化、非系统化状态。思政工作者的主要场域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其主要场域在网络、社区、社团、社会实践等方面。当前无论是让专业课教师走进网络、实践等第二课堂,还是让思政工作者走进第一课堂,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两大育人主体的场域协同合作有限。
  3 “课程思政”视域下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
  3.1 多元协同:構建党委领导下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体系
  首先,“课程思政”理念下,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权力体系构建。“课程思政”提出要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专业课教师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多元主体,有着各种育人的需求和权力的诉求,因此,构建党委领导下的,多主体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其次,“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党委领导下的思政教育多元共治工作体系。高校党委全面主导和部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行政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主动自觉配合,实现不同部门之间、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等多元主体的“通向同行”,从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特别是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一线中的育人功能,实现专业课老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
  3.2 过程协同:创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制度体系
  首先,“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育人制度的协同机制。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打破当前高校重制度管理弱文化培育的现状,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将校园文化氛围的培育和积极的价值取向,作为制度协同机制构建的首要因素。权力秩序和资源整合上,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教师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
  其次,“课程思政”理念下,建立协同效应评价体系。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评价模式,探索构建包括学生在内的多元评价模式,实现协同的过程控制;探索构建包括客观效果和主观满意度在内的多维评价,实现协同机制的全面评价。
  3.3 系统协同:整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场域和平台
  首先,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场域。不断拓展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协同场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场域协同”。使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在网络场域、课堂场域、实践场域和社区场域中实现有效合作,建设与完善贯通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教育的立体育人模式。
  其次,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平台。要着力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平台,不断拓宽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平台,推动课程平台、学科平台和管理平台有机统一。从学科基本属性出发,对学术平台、学生社团、实践基地等进行顶层内容设计与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关学科门类中的若干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平台上,促进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学科内容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
  4 总结
  当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尝试。当前,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整合包括专业课在内的各种课程资源,同向同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但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协同依然存在协同机制不健全、缺乏自主运行能力和与内在协同程度低等问题。因此,要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战略要求出发,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推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不断增强高校思政工作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 张强,张健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7):281-283,301.
  [4] 张强.“课程思政”视域下创新实践课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1):1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0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