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传统民歌科学性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历经岁月的沉淀积累,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地位、数量、品味、尤其是风格的多样性上,在世界文化中是罕见的。研究中国传统民歌的科学性,离不开中国民歌的范畴,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属性。本文以中国传统民歌为视角、以古今为参照,浅谈其内在所具有的科学性。
  关键词 中国传统民歌 科学性 文化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2.009
  On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Songs
  LI Qingwem
  (Nan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Haikou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Haikou, Hainan 570100)
  Abstract Chinese folk songs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have accumulated over the years, for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s long and great culture. It is the riches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eft by our ancestors. Its historical status, quantity, taste, and especially the diversity of styles are rare in world culture. Studying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song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folk songs and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attribut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songs as the perspective and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s the reference, and talks about its inherent scientific nature.
  Key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songs; scientific nature; culture
  0 引言
  中國传统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伴随着劳动、祭祀、爱情等生活方式而孕育发展。从《诗经》中的“国风”开始,历朝历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创造和累积了具有地域性、风格性、民族性的浩如烟海的民间歌曲,成为中国其他文化的载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融入全球事务的深度,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在“呼唤回归”。如何继承、发扬、创新中国的传统民歌,“返璞归真”,提取其精华和内涵;并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为当代的中国民歌注入新的活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课题和历史担当。
  1 中国传统民歌的涵义、特性
  中国传统民歌的范围非常广泛,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洗涤和沉淀,其所独有的特性显得愈久弥香,更是其它艺术无法比拟。
  1.1 涵义
  民歌,即民间歌谣,主要是指各个民族从古至今仍在流传的歌曲,包括劳动歌、爱情歌、民族习俗歌等。它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
  1.2 特性
  中国传统民歌经历的时间非常久远,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发展而起,具有历史性;通过口头传承,一代一代的传唱至今,具有传承性;歌曲充分反映了最底层劳苦大众的心声,充满了乡音乡情的泥土气息,具有真实性;地域性风格突出,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的歌曲,具有地域性;由于语言和文字所限,它的流传度比较窄,有些地方甚至只有曲调没有歌词,或者曲调有很强的随意性,具有多样性。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民歌具有自身携带的唯一民族特质,并流传至今,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使它具备了歌曲所搭载的科学性,世代传承。
  2 中国传统民歌中的科学性
  中国的传统民歌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带着我们先人特有的气质与气息,它色彩斑斓,鲜艳夺目,向我们铺开了一幅幅民族历史的画卷。历经岁月的洗涤,其内在的科学性被归纳、总结、创新并传承至今。
  2.1 自然性
  歌唱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自然,而这种自然就包含在了中国传统民歌中。首先是歌词自然,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思想和情感。比如我国原始氏族社会中的葛天氏执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祭祀场景;再比如刘安在《淮南子·道应训》中的“邪许”,“邪许”是在劳动中步伐协调的号子,这些最早的歌词就这样产生于原始人类居住的群体活动中,用以表达、协同某种意愿。其次是演唱自然,它触景生情,张口就唱,根据不同的场景即兴表演,无论从面部表情还是肢体语言,都是那么的从容,就像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那种高亢辽远的曲调,直接反映了人对天、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最后是情感自然,真实,无论是祭祀、农耕、爱情,包括《诗经》中的“国风”和之后的《楚辞》;也不管是吴声、楚调,还是后来的雅乐、小令、俗曲、戏曲、说唱曲、以及后来的旧曲新词等等,虽然朝代、曲调不同,但内心情感的抒发无一例外的相同,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都显得浑然天成,听者无不动容。   2.2 民族性
  中國传统民歌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属性,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民歌的发展。从远古时期开始,活跃在这块土地上的农耕、稻作、游耕、游牧四大民族通过迁徙、战争、联姻、结盟等形式,不断的融合、渗透,形成了如今中华民族的基石。后来历经夏朝的建立、秦汉朝的统一、魏晋南北朝的分裂、隋唐的繁荣、明清朝汉族的迁徙,直到56个民族和居住地的基本形成。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支脉,这其中,具有各民族地域性的传统民歌也随之形成。
  这些民歌的体裁,随着王朝的更替、社会的变迁、民族的产生、发展、繁荣、消亡不断变化着,但是它本身所附着的民族性没有改变,烙印没有褪色,歌曲中的歌词、曲调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和那个时代民族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很多民歌就是一个民族的符号,为其所独有,如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飞歌”、侗族的“侗族大歌”等等。因此,也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民歌的民族性是最强的,它见证了各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兴衰成败。
  2.3 艺术性
  艺术性是中国传统民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体现,是其科学性内涵的升华,与科学性有着紧密的互补性。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使其更符合人类的精神需求,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化表达。艺术性本身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相交融的产物,必须在科学性的引领下,通过特定的传播媒介,在具有较高表达和塑造艺术形象能力的前提下,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
  中国传统民歌艺术性的发展亦是如此。
  简单的说,中国最古老的民歌,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传唱和歌唱者的整理改编,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首先,演唱形式由原来单一的清唱,到发展成为有伴奏的歌唱;其次,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诗、舞、乐为一体的吟唱,再到后来的咏叹、一领三和等新形式出现;最后,汉朝的乐府、隋唐的梨园、宋元的伎乐、明清的戏曲班等官方和民间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各类艺术形式的出现,涌现出了一大批歌唱家、艺术家、理论家,在不同时代、从不同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民歌艺术性发展的精美画卷,对后来民国和新中国的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科学性赋予传统民歌新内涵
  3.1 古为今用
  中国的传统民歌,在长期的自然传承流变中,民歌的种类和演唱形式逐渐升华,汉族民歌出现了山歌、小调、号子等类型,职业歌手和众多的理论观点日渐增多和丰富。《韩非子·外储篇》中,讨论了学生的嗓音问题,认为音域过狭的人不可学唱,这和我们现在学唱的基本要求一致;《礼记·乐记》中谈到的气息运用“上如抗,下如坠”,《乐府·杂录》中的“善歌者必先调气其”,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理解为“呼”与“吸”要有对抗性、“吸着唱”;再比如14世纪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提出了几种用气的方法:“凡一曲中,有偷气,取气,歇气,就气,爱着有一口气。”虽是只言片语,却把歌唱的用气技巧做了精妙的概括。 “声”与“情”的紧密关联我们很容易就能从古人对音乐的描述中找到痕迹,《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明代的魏良辅在《曲律》中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这和我们今天说的“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咬字吐字要清晰、纯正、准确是一个道理。此外,沈括的《梦溪笔谈》、清代的戏曲理论家李渔、周亮工,都对传统声乐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见解。
  由此可见,中国的民族声乐传统历来重视气、声、情、咬字吐字并重这一科学性原则,并随着中国传统民歌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追求“望文生义,因义生情,以情引气,因气出声,用字行腔,声情并茂。”传统声乐的这种美学追求恰恰体现了民族声乐中“气”、“声”、“情”、“以字行腔”的关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现在对这些话的理解不能十分准确,但足以说明四者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和现在我们的认识、观点如出一辙。
  3.2 洋学中用
  “洋学”,这里是指西洋传统唱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声唱法,意大利文Belcanto,美好的歌唱,它也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科学的唱法。在传入中国后,被广泛运用到声乐教学和作品演唱中,发挥了积极的科学性指导作用。
  在借鉴美声唱法的过程中,我们既不主张全盘西化,也不固守自封,而是把其中的理性认识、抽象的概念、立体的声音造型与蕴含在中国传统民歌当中的中国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声乐理论和演唱方法,初步形成了中国声乐学派。
  中国传统民歌做为中国声乐学派的母体,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风格各异、多种多样的民族声乐唱法。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创新,吸收一切有益的科学的唱法,融入到中国传统民歌当中。我们要尽可能的保留其内在的用腔、咬字吐字、韵味、表情等个性鲜明的特征,又要把美声唱法中的呼吸、腔体共鸣、打开喉咙等共性融入其中,使二者达到完美统一。
  4 小结
  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华民族的一条血脉,承载了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积淀,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赋予了它独有的民族特质和多样性的科学性,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一面旗帜。研究、解决、重视中国传统民歌的科学性、综合性、传承性是当前我们要面对的紧迫问题,脱离了中国传统民歌的科学性去谈民族声乐的发展是无源之水,在保留其特质的基础上,我们要不断的注入新的元素,使中国传统民歌在新时代文化大发展的潮流中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元]燕南芝庵.唱论[M].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2] 中国传统民歌艺术[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11.
  [3] 赵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丛书·民歌[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1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2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