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中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介绍了汉中市稻作区地理方位及生态环境概况,概述了水稻生产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包括推广优质生态米品种、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等轻简栽培技术、大力推广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稻区示范基地建设和培训力度、积极推行产业化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该地区水稻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生产现状;问题;对策;陕西汉中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053-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汉中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陕西的鱼米之乡”之美誉,是陕西水稻种植最集中主产区。水稻也是汉中第一大粮食作物,11个县(区)全部有水稻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8.33万hm2左右,总产量55万t以上,分别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的69%和68%。从2008年以来,相继在平川4个县2个区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水稻产量屡创全省高产记录,形成了连年丰收的大好局面,品质和综合生产水平提升较快,品牌声誉响应周边地区及省内外。种稻区域划分为盆地川道丘陵稻区、浅山稻区、秦巴中山区稻区3个区块;品种布局上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耐病虫较强的优质良种;耕作制度上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农业过渡转变,形成了以机械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优质高产高效集成配套等关键技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重大决策,全市优质米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如2002年汉中市委市政府就做出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重大决策,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2004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關于大力发展水稻生产的意见》;2011年市政府制定了《汉中市新增两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1—2020年)》,提出在汉中市建立超级稻及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汉中“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做精做细“四个优”,其中发展8.67万hm2优质水稻居“四个优”首位,优质米产业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汉中作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又是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为发展绿色优质大米、有机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集中力量打造“汉中大米”高端品牌和标准化生产加工规程势在必行。因此,大力发展水稻生产,采用高产、稳产种植技术,对于汉中口粮的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15年11月5日,农业部发布第2314号公告,汉中市申报登记的“汉中大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农业部准予登记,依法实施保护。在明确对策和发展趋势上涵盖了提高产品档次,实现节本增效,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当地生态气候优势,瞄准市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生产过程实现全程机械化,产品实现品牌化、优质化、特色化,推广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化肥减量控害是汉中水稻今后的发展方向。
  1    地理方位及生态环境
  汉中地区属于中国南北方划分过渡地带,是陕西省西南部重要枢纽城市,西南与四川的南江县、朝天区接壤,西北与甘肃康县、文县相邻,东南与陕西安康市、商洛市相近,处于北有秦岭、南有巴山的河谷之间,森林覆盖率达到51.2%,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水质清洁,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海拔平川400~700 m,山区700 m以上,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16 ℃,年日照时数1 300~1 800 h,年降雨量700~1 800 mm,无霜期211~254 d[1],适宜水稻生长的时期逾180 d。由于不同稻区栽培技术、生态气候存在差异,在长期的水稻生产实践中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各自生产特色的水稻种植模式。
  1.1    盆地川道丘陵稻区
  位于秦岭与巴山之间,海拔700 m以下的平坝川道县区,分布于勉县、西乡县、城固县、洋县、南郑区、汉台区4个县2个区的汉江及其支流沿岸的平坝丘陵地区,是陕西省水稻最集中产区,是中国中籼迟熟杂交稻种植的最北缘地带,是汉中水稻高产创建的主要地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是中晚熟杂交籼稻。
  1.2    浅山稻区
  稻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海拔800 m以下、巴山海拔900 m以下的浅山丘陵地带,河溪沿岸的山间沟坝,部分是低山梯田。种植的品种主要是中熟杂交籼稻,以稻麦、稻油两熟为主,另外还有部分冬水田和冬闲田。
  1.3    秦巴中山区稻区
  稻田分布在秦岭海拔800 m以上、巴山海拔900 m以上的中山区,稻田多在山间谷底、小盆地或山顶台地。该区实行一年一熟的耕作制度。品种主要为中熟中粳类品种。
  2    汉中水稻生产现状
  汉中盆地是陕南地区的稻米主产区,属稻麦(油)两熟区,即“一季稻+麦或油”前茬作物小麦收获后,水稻插植期在5月25日至6月5日,油菜收获后,水稻插植期在5月20—25日,收获期在9月15—27日之间。水稻从播种至收获期间,推广应用选用抗病丰产良种、稻种消毒处理、两段育秧、培育低位多蘖壮秧、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配方施肥、合理灌水、适时适度晒田等一系列水稻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将水稻种植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推广应用的水稻直播技术和机械插秧技术,进一步充实了水稻生产的技术含量,但插秧环节仍然以人工插植为主导,机械插秧技术发展较为缓慢,不能充分发挥机械插秧技术高效快捷的作用。在水稻收获方面,平川县区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浅山丘陵或山区县受自然条件限制采用传统方法。作为汉中的一大优势粮食作物,水稻产量的增减直接关系到全市粮食的安全、种植农户的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2]。   2.1    良种抗性
  汉中水稻栽培平坝县区主要以丰优香占、宜香优系列等为骨干品种;浅山丘陵主栽D优2362,山区主栽汕优窄8等品种。上述品种杂交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强,特别是宜香优系列等品种发病较为严重;杂交组合如丰优系列等品种对稻曲病表现为高感。因此,在选择品种时产量仍是汉中农户最先考虑的主要性状,尤其浅山丘陵稻区农户最在意。其次才是品质,平坝川道稻区30%的农户尤为在意品质问题[3]。从水稻收获来看,平坝川道稻区适宜机收,农户会选择抗倒伏品种,浅山丘陵稻区病虫害发生频繁,农户会考虑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
  2.2    主要病虫害
  汉中发生的水稻病虫害有10余种,威胁水稻产量及品质的有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稻螟虫、稻管蓟马等,常年发生面积16万公顷次。二化螟持续大发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连续偏重发生,穗稻瘟、稻管蓟马局部重发,据长期监测及统计,以上病虫害的发生累计可使水稻减产10%~30%,年损失产量达7.5万t,并且严重影响汉中市稻米及稻种外销量,对汉中市优质米产业构成严重威胁。随着麦、油免耕技术的推广及稻草还田面积的扩大,加之近年来气候多变、雨量较多、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更有利于病虫害的传播和危害。近年来,汉中水稻病虫害呈现多样性、突发性趋势,出现一些新的病虫害,例如在城固县、勉县、汉台区3个县(区)发生的水稻不结实情况,探究其发生原因,初步认为水稻颖壳畸形不结实的原因可能系稻管蓟马为害所致。为此,提出了防控措施和建议,加强稻管蓟马防控技术的培训、宣传和推广,让广大农技人员特别是农民群众认识到,在发生规律尚未摸清前要加强重发区防控技术指导,确保不造成严重的减产损失,不引发群体上访事件。
  2.3    主推技术
  汉中水稻主推技术主要有机械插秧、测土配方施肥、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病虫害综合防控、优质高产高效集成配套等关键栽培技术。
  3    存在的问题
  3.1    水稻产品质量安全不能保障
  汉中和全国其他水稻产区同样面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户违规超标准过量使用农药、生长调节剂的现象依然存在,农药含量超标,直接造成水稻生长紊乱、药害或大米品质下降;有的地方过量施用氮肥、微肥,又造成水稻生育期偏晚,貪青晚熟,对稻谷高产、增产产生严重影响,同时增加了生产稻谷的成本。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水稻生产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必须加以重视。推行无毒无害稻米绿色生产技术、保障人畜安全和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是必然之路,任重而道远。
  3.2    品种多、乱、杂
  目前,汉中水稻种植出现品种多、乱、杂的现象,虽然当地政府种子部门和农技部门已采取措施,从准备主推良种入手,大力宣传引导农户种植抗病虫、抗倒伏,优质、高产、高效品种,但有些农户思想观念守旧、图便宜、省钱省事不愿采纳,依然我行我素沿用往年自留种子,相互之间换种或从不正规渠道引种,以致水稻种植品种逾100个。由于品种繁多参差不齐,导致稻谷产量、质量受到影响,给当地大米加工企业或公司寻找优质对路适销产品带来较大困难,与外地稻米种植地区相比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低,效益差。
  3.3    土地集中利用难
  农户长期以来受到小农经济的束缚,尤其是对土地的过分依赖,单家独户小规模从事农业生产,宁愿撂荒不种也不愿意将土地承包、转让出去,造成了土地集中有效利用和合法正常流转困难的局面。一方面大片土地撂荒;一方面想发展规模种植的人又得不到想要的土地;并且在已经流转的土地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道德、法制、潜意识等不良行为干扰,给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困惑和损失。
  3.4    基地建设投入大,农业融资成本高
  一是土地整理和渠道建设投入大。目前,用于水稻基地建设所流转的土地多为撂荒的河滩地,这些土地没有现成的河堤、水源、动力及道路设施,遍地恶性杂草,加上稻田的平整度要求高,所以土地整理和渠道建设的投入大。二是土地、设施、设备投入大。从长远考虑,从事大规模水稻生产必须有一个科技含量高、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产业基地,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三是技术投入大。开展水稻大范围、大规模种植、精细加工,应对商品化、市场化进程,采用机播、机收、机插、节水灌溉、工厂化育秧技术、精量播种等技术创新,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投入很大。
  4     对策
  4.1    推广优质精品生态米品种,提高品质档次
  从汉中市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实际出发,粮食生产仍以优质、高产、高效的水稻生产为主体[4]。近年来,汉中市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基本上是稳中有增、自给有余,是群众的主食品种,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大米销往外地。但是,汉中和全国水稻主产区相比,水稻种植面积较小,因而要作为区域特色产业、特色产品进行研发,充分利用特定区域的良好水质、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开发优质大米、精品大米、生态大米[5-6]。继续推广选用黄华占、川优6203、丰优香占等高档优质米品种,建立生产基地,以盆地6.67万hm2稻田为重点,主攻单产和优质高效,及时更新良种,逐步实现高档优质米品种全覆盖,提高汉中大米的品质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7]。
  4.2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现阶段大量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把农业生产的重担压在妇女和年老体弱者的身上。农业技术贯彻不到位,作业水平提高缓慢,大部分地方沿用过去老办法,育秧、插秧环节仍然是人工作业占主体,实行机械化插秧农艺措施不配套,机播、机插轻简栽培技术发挥作用受限,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而机械插秧具有功效高、省工、节本、省秧田、稳产等特点,且机械插秧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是水稻生产发展的方向[8-9]。实践证明,前期应用的旱育稀植、两段育秧以及近年来推广的毯状育秧、机械插秧、机械收获技术是汉中发展水稻产业的必然选择,已经在水稻生产上体现出节本增效的实际效果。   4.3    大力推广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减量控害提高防效
  为有效控制病虫危害,汉中近年来从防治实践经验出发,注重防秧田控大田,重点抓好秧田成虫的防治,加强统防统治,提高防效[10]。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监测预警、开展防控技术、农药减量、化肥减量试验示范研究、建立综合防控技术示范片、组建专业机防组织开展统防统治等措施,在稻田生态调控、病虫基数控制、螟虫性诱剂、生物农药试验示范,引进示范大中型高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水稻病虫草害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汉中水稻生产安全可持续化发展形成了一套安全、高效的综合防控模式,扶持了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带动了不同层级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11-12]。
  4.4    加强稻区示范基地建设和培训力度,增强服务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汉中大米品牌形象和知名度,确保优质水稻的顺利实施,促进全市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进行水稻标准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试验示范,给农民树立榜样。同时,开展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确立区域内水稻主栽品种和新技术地位,并迅速进行推广扩散[13]。农技部门要加强水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建立水稻技术服务专项目标责任制度,使科技人员沉得下、稳得住,全身心投入到技术服务中去,对汉中水稻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5    积极推行产业化,努力发展优质稻米生产
  发展水稻生产走产业化道路是势在必行,也是走出汉中水稻生产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汉中地处全国一季优质高产中稻發展的最适宜区域,具有突出的发展优势。现阶段在大批农民外出务工的条件下,应积极推动稻米种植大户或稻米种植合作社的发展,与稻米加工企业联手,实行规模化种植,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推动产业化经营[14-15]。各级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化经营,在前期规划设计、农业生产资料、农技服务、融资贷款、媒体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5    参考文献
  [1] 马晓丽,张万春,史丽娜,等.不同播量和秧龄对机插水稻秧龄素质的影响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8,64(10):91-95.
  [2] 赵胜利,李小刚,周凯,等.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黄华占叶龄及其生长发育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9):5-8.
  [3] 周凯,郝莉,王保军,等.汉中市2017年水稻种植品种及栽培技术需求调研报告[J].陕西农业科学,2018,64(6):69-71.
  [4] 张亮,杨霄,王宏锦,等.浅谈汉中市粮食生产的几点对策[J].汉中科技,2011(6):12-13.
  [5] 邓根生,张先平,王晓娥,等.陕南机插秧推广缓慢原因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5):76-78.
  [6] 黄卫群,吴升华,冯志峰,等.不同秧龄机插水稻生理特性比较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1(2):11-12.
  [7] 郑和斌.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效益[J].中国植保导刊,2012(7):58-60.
  [8] 赵艳华,邢桂芝,王秋颖,等.统防统治在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135.
  [9] 屈发科,张万春,马晓丽,等.汉中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9):82-84.
  [10] 陆小成,刘刚.陕西汉中水稻稻瘟病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5(17):35.
  [11] 张金刚.天津市水稻生产的历史及现状[J].天津农林科技,1986(2):1-6.
  [12] 张羽,冯志峰,吴升华,等.陕西汉中地区水稻主要推广品种的香味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8(3):18-20.
  [13] 陈振武,马晓锋.杂粮产业与市场前景[J].新农业,2009(1):9-10.
  [14] 张万春,葛红心,马晓丽,等.移栽密度对秦优10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2(5):42-44.
  [15] 张文明,邓根生.水稻[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89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