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对园林建设各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设计阶段,不仅要体现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更要体现其生态效益。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包括净化空气、调节温度、消音减噪、防风固沙及保持水土等方面。在具体设计中,地形设计应当对原地形“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合理调节地形、坡度、坡向,改善局部小气候;在植物配置上保留场地植物、采用乡土树种进行复层结构配置,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在园林建筑小品选材上,合理运用当地自然资源,实现废弃物再利用,达到环保意识与观赏价值相融合的目的。
关键词 园林设计;造园要素;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2-0146-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2004年国家住建部启动了“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2015年徐州、苏州等7个城市成为了首批命名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这种理念的提升为园林城市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创建活动的提出要求园林建设环节要以发挥生态效益作为指导,尤其是在规划设计阶段。本文对园林景观生态效益及在设计中如何体现生态理念进行了论述。
1 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
一是净化空气。植物净化空气包括吸收SO2、Cl2等有害气体,释放O2、负离子等有益物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中有害气体浓度要远大于自然界。因此,园林植物尤其是对有害物质吸附能力较强的植物的生态效益更突出。二是调节温度。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CO2,缓解由CO2等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植物还通过蒸腾作用向周围空气吸热、释放水汽,增加湿度,降低环境温度。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消耗一部分太阳辐射能,而蒸腾作用可消耗大量的太阳辐射能[1]。三是消音减噪。植物群落,尤其是复层结构群落,能够形成密闭环境,阻碍噪音传播,起到消音减噪的作用。四是防风固沙。植物减弱了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减小地表径流。此外,植物根系能提高土壤蓄水的能力,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2 生态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2.1 地形设计方面
在园林设计中,地形设计作为其他造景要素的依托基础,占有重要地位,地势、坡向、坡度的设计直接影响园林景观形成的局部小气候,例如:坡向朝南,能够接受阳光的直接照射;微地形的起伏能阻挡寒风,引导夏季风,调节温度。同时,合理设计地形坡度,划分好分水线和汇水线,能减少地表径流,蓄积雨水,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另外,在地形规划设计中,应按照对原地形“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因势利导地设计景观,即使必须采取微整地,也应遵循土方平衡原则,减少土方远距离搬运造成的环境污染及水土流失。
2.2 植物品种选择及配置方面
植物品种的选择和配置方式直接影响造园的效果。一味追求观赏效果,大量引入外来植物种、单一配置种植大片草坪、密植园林等现象,虽然在短期内达到了造景效果,但植株成活率低、抗逆性差、病虫害严重,养护困难、费用高,后期还要进行改造或再造,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应综合评定造园地的立地条件、原生植被及植物群落,尽可能保留场地植物。在树种选择上主要采用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的乡土树种,在国家颁布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中对乡土植物运用的基本指标就有明确的要求[2]。此外,不同的植物品种其生态效益不同,同一种植物的各种生态效益也不同,因而要均衡搭配植物[3]。
在植物配置方式上,尽量选用复层群落。乔灌草复层群落的降温、降噪能力较高,而灌草、草地的降温、降噪能力最弱。有研究表明,单位面积植物数量越多,产生的生态效益越大,乔、灌、草复层群落结构的生态效益约是单层群落结构的2.7倍[4]。由乡土树种为优势群丛建立复层群落,能确保植物群落的生态效能最大、最稳定[5]。
2.3 建筑小品材料选择方面
园林建筑小品在现代园林中类型多样、功能性强,作为给游人提供休憩、观赏、服务功能的园林要素,要做到与山水、植物、环境空间协调一致。因此,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用自然界中的材料代替钢筋、水泥等硬质材料,既环保又能突出地域特色、增加亲切感、丰富园林建筑小品的趣味性。要使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可以用山石做树圈、铺设园林步道,用卵石结合芦苇做驳岸,还可以用树枝做篱笆、装饰屋顶、墙壁等。另外,可以对建筑废料进行再次利用,如建筑垃圾用于回填、废旧轮胎做花池,以及园林绿化废弃物(枯枝、落叶、枯草)都可以用于制作堆肥進行再利用。
3 结语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为园林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实现园林景观观赏价值,更要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在造园要素,如地形设计、植物品种选择及配置、建筑小品等方面体现生态效益,促进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陈自新,苏雪痕,刘少宗,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8(2):52-53.
[2] 冯彩云.近自然园林的研究及其植物群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3] 李冠衡.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4] 胡淼淼.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景观与生态效益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5] 杨玉萍,周志翔.城市近自然园林的理论基础与营建方法[J].生态学杂志,2009,28(3):516-5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27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