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深度贫困乡镇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深度贫困乡镇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攻坚的难点。产业发展的滞后是最大的短板,也是之所以成为深度贫困乡镇的主要原因。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展产业都是核心的内容。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深度贫困乡镇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许多的障碍。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将规划与计划、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以体制机制作保障,用工业发展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循序渐进,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
  重庆市还有18个深度贫困乡镇,均处于重庆武陵山和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攻坚战打响两年以来,重庆聚焦重点,把攻坚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农业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发展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瓶颈的制约。金溪镇作为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其产业和产业发展的问题可以说是重庆市深度贫困乡镇的缩影,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金溪镇为例,来研究1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希望从中得出有价值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推动重庆深度贫困乡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深度贫困乡镇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的深度贫困乡镇在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得到解决,将严重影响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更是制约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1、产业规划缺失、具体产业发展的计划可行性研究不足,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风险。规划的宏观性、全局性、规范性、指引性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多数深度贫困乡镇没有产业发展规划,只有产业发展计划。产业计划的微观性、区域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带来短期性和可变性,不利于产业持续的发展。金溪镇为了加速实现脱贫任务,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出台了“1555” 产业发展计划,在实施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该产业发展计划立足于当前脱贫增收目标,又缺乏对计划中的产业项目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有可能在短期内产生一定的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也给产业的后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2、区域间的协调不足,发展特色不够,缺乏产业发展的后劲。统筹不足、特色不够是深度贫困乡镇在发展产业时的共同问题。金溪镇发展的产业,多为附近区县、乡镇已有产业,如猕猴桃、脆桃、青脆李、蚕桑、蔬菜等,自有特点不明显,这种市场面向狭窄、盲目发展的产业在没有打开国内外市场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带来小区域内的产品竞争,从而造成产品供过于求,伤害投资者和农民的利益,进而带来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失败概率大。
  3、产业发展人力不足,技术人才匮乏,产业发展缺乏人力与人才的支撑。一方面,农业产业项目都是劳动密集的项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作支撑。金溪镇同全国其他贫困地区一样,大量人口外流,使得发展产业所需的人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尤其以本土实用技术人才匮乏。金溪镇虽然有联系的8名科技特派员和下派的16名產业技术指导员,也组织了45期2423人次的实用技能培训,但是离产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同时,产业管理也多依托村委会来进行,其专业程度和精力都无法实现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4、龙头企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不强。金溪镇新引进的6家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大众化,加工转化水平低,产业链短,产品技术含量低且质量档次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拉动和辐射带动贫困户的能力不强;15个专业合作社资金短缺,运营条件差,服务手段落后,处于边发展、边规范的初级阶段,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8个电商服务点数量少、规模小,买进多、卖出少,作用发挥有限。
  5、三产融合发展缓慢。三产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升级的方向,但是在金溪镇,这种融合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老家望岭”将果园、煮酒、旅游、民俗体验融合在一起发展,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他基本上都处于单一产业的发展上。
  二、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贫困度深,产业发展基础差。到2019年为止,金溪镇虽然已脱贫544户2021人,但是仍然有38户107人未脱贫。山地多,耕地人均只有1.98亩,且田少土多;以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为主,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大量人口转移,土地撂荒较多,畜禽养殖数量也在减少,传统产业下滑趋势明显,不能为产业的调整和持续发展提供支持。2019年,除金溪社区、长春村、山坳村、清水村、平溪村每年有10万左右的稳定经营性收入外,其他3个村几乎没有集体收入。集体经济弱,难以实施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更无法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2、内生动力未全面激发。产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发展产业的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收益,促使其致富。但是,有的农户受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等因素的制约,无力发展或扩大产业;有的农户已经举家进城,对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个别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以贫困为荣,将政府、社会的帮扶视为理所当然,缺乏发展的动力,主动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够。
  3、产业发展初期,效益不高,难以实现真正的利益联结。探索出了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共享机制、“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带动机制和致富示范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互助机制,也在创新增收上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两模式,但是这种机制和模式是较为脆弱的、不稳定的。从企业来看,产业初创,投入大,人工成本较高,效益较差。有的新技术的使用减少了人力成本,但是实际效益不高。如望岭村的自动化养蚕,虽然节约了人力,但是其上架结茧率只有全人工养蚕的70%。这种企业本身发展较为艰难的情况下,要保证这种利益联结是相当困难的。从农民来看,担心失去土地和土地回不了原状是普遍的心理。土地租金(100~300元)不高,再加上以前多次出现过的企业“跑路”现象,让部分农民宁愿撂荒也不愿转让,影响了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
  4、产品商品化、市场化未能实现有效的突破。新产品不多,特色不鲜明,质量不高,与市场需求有差距。产品市场未打开,销售更多的是靠政府行为、帮扶单位行为来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比如,金溪镇利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帮扶集团销售农产品、政府出面来联系区内各大超市对接销售,这只能是特定时期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和产业发展初期扶持产业发展的临时举措,不是完全遵循市场规律的结果,更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重庆深度贫困乡镇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深度贫困乡镇产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遵循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贫的核心内容,又要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持续发展的空间。
  1、立足实际,放眼未来。把握乡情镇情是推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对本地的气候、土壤、环境、交通、市场、旅游资源、劳动力等作详细的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找准产业方向。二是当前重点任务和未来持续发展相结合。扶贫攻坚任务是当前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但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问题,要规划考虑如何巩固扶贫的成果和产业的持续发展问题,眼界要放长远。三是调整产业的结构,优化产业的布局。以更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代替传统产业,以绿色为导向,以特色产品占领市场。
  2、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产业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必须有相应的产业规划。没有长远的规划,产业发展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因此,产业规划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深度贫困地区要按照一乡镇或一村一产业(产品)的原则,就产业发展的地域、规模、投资、市场、收益、风险防范、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等,从全局和长远来规划,统筹安排,避免区域内同业竞争和产品的同质化。同时,对具体产业的可行性、风险性进行评估,从实际出发,制定详细的产业发展的计划,使规划与计划统一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3、以绿色为导向,以特色为重点。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人心的当前,发展绿色农业产业是必然趋势。深度贫困乡镇都远离城市,环境好是其最主要的优势,也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最好的条件。因此,深度贫困乡镇要以绿色作为产业发展导向,围绕绿色来发展农村产业,多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品来满足市场需要。同时,特色是竞争力,特色出市场,特色出效益,在特色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今天,深度贫困乡镇更应该注重产品的特色化。针对当前特色不明显的情况,要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实际,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重点,开发特色水果、蔬菜、中药材及特色养殖、特色乡村旅游,以特色产品赢得市场,达成增收致富的目标,进而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
  4、持续发力,循序渐进。深度贫困乡镇继续完善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在水、电、路、网、气上实现突破;要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如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村商会、电商平台等参与产业發展,让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切实推进农村实施“三变”改革,盘活农村的资金、劳动力、土地、森林、宅基地、水域等资源要素;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教育企业勇担社会责任,教育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以产业发展后的奖励取代产业发展前的资助,激发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内生动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展职业技术特别是实用技术培训,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切实推进三产融合发展,鼓励依托农村资源兴办食品加工企业、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家庭农场、集体农场、企业农场等模式,逐步实现三产的融合发展。发展农村产业,需要一个过程和周期,要稳打稳扎,循序渐进,不可盲目冒进。
  5、政府为主导,机制作保障。深度贫困乡镇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完善一批机制来保障产业的持续发展。一是持续的投入机制。深度贫困乡镇人才、资金、技术缺乏,观念较为落后,抗风险的能力相当弱,完全靠农民自己来投入发展产业是不现实的,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鼓励各种资本参与农村产业的发展,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返乡人士回家乡发展,并配套制定支持、奖励政策,形成政府、社会、农民多方位的相结合的产业投入机制;二是技术人才支撑机制。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支部的核心作用,建立起坚强的产业发展的领导班子。建立服务农村人才库,集合农村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为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从目前建立的机制来看,带有许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农民与企业及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使农民和企业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四是产业保险机制。从国家层面为农村设计产业保险,切实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制定产业发展预备资金制度和产业发展监督制度,预防企业“跑路”给农民带来损失,伤害农民的利益。
  6、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所谓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就是,把现代经济的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特点就是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用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农业,有利于扭转农业小规模经营局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装备水平、改善经营方式。深度贫困乡镇借鉴工业化理念,就是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农场、合作社等集约化经营组织,加快订单农业、家庭农场、企业加农户等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互联网+”农业和农村电商,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业价值链效益,向市场化、品牌化路径迈进。鼓励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延伸价值链。通过均衡受益、综合受益、直接受益、风险补偿等方式和类型,强化产业与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农民增收实现新突破。
  (作者单位:409000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5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