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砚山县本地泥鳅人工繁育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泥鳅隶属于鲤刑目,鳅科,泥鳅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由于其蛋白质的含量较高,脂肪较低,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同时,泥鳅的抗逆性强,食性广,养殖成本低,又因其独特的呼吸方式可方便运输方便,所以泥鳅相对容易进行人工养殖。近年来,泥鳅养殖已成为水产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但野生捕捞的泥鳅苗较少,难于满足养殖需要,本试验目的在于探索泥鳅繁殖技术,以解决泥鳅养殖苗种获取难的问题。
  泥鳅属于底栖小型经济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在2龄时性成熟,开始产卵。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是产卵盛期,繁殖的水温为18~30摄氏度,最适水温为22~28摄氏度,在水温25摄氏度左右时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海可以产卵。泥鳅多分布在四川、云南、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地。
  一、亲鳅培育
  1、亲鳅的来源
  一是养殖场已达到性成熟的人工培育的成鳅,这种泥鳅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够得到保障,无传染病危害,怀卵量大,孵化率高,繁殖效果好。二是从市场上购买性成熟的泥鳅,在购买时,注意泥鳅的捕捉源途径,药捕和电捕的不能用于繁殖,只能网捕和冲水刺激上来的泥鳅才能用作亲本;三是从湖泊、稻田、沟渠等天然水域中捕捉到的野生成熟泥鳅,这类泥鳅没有经过驯化,野性比较强,其优势是可以避免泥鳅的近亲繁殖。本次试验的亲鳅是从砚山县者腊乡的一个养殖户采购和市场上购买经网捕的性成熟亲鳅。
  2、泥鳅亲本的选择
  用作繁殖的亲鳅,必须达到性成熟,年龄要求在2~4龄之间,生殖特征明显,动作敏捷,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色光亮,一般雌性的体长为10~15cm ,体重20~30g,雄性为8~12cm ,体重10~15g。
  3、泥鳅亲本的培育
  (1)泥鳅亲本培育池。泥鳅亲本培育池面积一般为30~100m2,深1.2m,保持水深40~50cm。池底夯实,池壁需较硬而不让泥鳅钻洞,也可用塑料膜贴面。进排水口设网栏,池底铺富含腐殖质的软土或软腐泥20cm左右。放养前,池塘先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清塘。
  (2)放养密度。如果是尚未成熟的亲泥鰍,培育方法与养殖成泥鳅相同,只是密度应降低,一般放养25~30尾/m2为宜。如果是准备用于人工繁殖泥鳅的强化培育,通常在一个月之前将泥鳅雌、雄分开进行培育,放养密度为25尾/m2左右。
  (3)泥鳅亲本培育饲料及投喂。以鱼粉、豆粕、菜籽饼、米糠为主,添加适量酵母粉和维生素。水温15~17℃时,饲料中动物蛋白含量10%左右,植物蛋白30%左右。随水温增高,逐渐增加动物蛋白质的含量,当水温达20℃以上时,动物蛋白质含量增加到20%,植物蛋白减至20%。日投喂量为在池泥鳅体重的5~8%。培育期间适当追肥,使水色为黄绿色,水质保持肥、活、爽。另外,池中要放养一定量水草,保持良好培育环境。
  二、泥鳅繁殖试验
  1、繁殖前准备
  (1)产卵池和孵化池。产卵池、孵化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面积不宜太大,以利于操作管理,规模小的也可用水箱。在本次试验中,采用的是10m2的水泥池。
  (2)繁殖工具:①常用用具  a.注射器:1~2毫升容量的医用注射器数支,20毫升注射器3支;4号或4.5号及18号针注射针数支,吸取精液,注射催产剂。b.器皿:用于暂养亲泥鳅,如盆、桶等若干个。C.干毛巾和纱布:催产时用于擦洗、抓持亲泥鳅。②常用药物及制剂  采用的催产药物有地欧酮(DOM)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将1套药(600微克促排卵素A2,100毫克DOM),溶入150毫升生理盐水中,注射240条雌鳅和360条雄鳅。③卵巢 本次试验采用棕榈皮作为人工鱼巢,用生石灰水浸泡2天,生石灰用量为每千克棕榈皮5千克生石灰。生石灰水浸泡后再放入池塘中浸泡1~2天,晒干备用。为了使鱼巢消毒防霉,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5~10分钟,或0.001%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
  2、泥鳅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一般采用背部或腹部注射的方式,注射时需用毛巾将其包裹,掀开毛巾一角,露出泥鳅注射部位。腹部注射是在腹鳍前约1厘米地方,避开腹中线,使针管与鱼体呈30度角,针头朝头部方向进针,进针深度控制在0.2~0.3厘米,也可采用背部肌肉注射。为了准确掌握进针深度,可在针头基部预先套一截细电线上的胶皮管,只让针头露出0.2~0.3厘米,催产剂用量为每条雌鳅注射0.3毫升,雄鳅注射0.2毫升。最后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亲本按1:3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密切关注泥鳅亲本。产卵池采用自来水滴水的方式将水深保持在0.8米,利用增氧泵增氧。待泥鳅开始交配产卵后及时将卵巢放入产卵池中。试验表明,注射催产剂12小时候泥鳅开始产卵,开始产卵到结束大概需要24小时。
  3、孵化
  受精卵在孵化期间容易脱落、溶解,容易导致水体缺氧,因此要做好水体交换,保证水质清新,及时开启增氧设备,确保溶氧充足。刚孵出的泥鳅苗不能自由活动,用头部附着在卵巢或其他物体上,以卵黄为营养。泥鳅出膜后呈透明状,苗细小,背部黑色,卵黄明显可见。孵出24小时左右,在水温平均23℃时,体长可达3.8~4.1mm,全身稀疏地散布着较粗的黑色素,眼睛上方边缘出现少数黑色素;孵出后48小时,体长4.5mm左右,眼睛由灰变黑,卵黄囊变小,口下位,开始活动;孵出72小时左右,体长5.5mm左右,卵黄囊基本消失,尾鳍条开始出现,胸鳍显著过大,鱼鳔充气,幼苗开始摄食。因此在孵化出苗后第三天要开始投喂煮熟的蛋黄(每万尾泥鳅1个蛋黄),每天2次,投喂量为1小时吃完为宜,随着个体的增长,可逐渐投喂豆浆、水蚤、小轮虫、捣碎的水丝蚯等,连喂3天,待鳅体由黑变淡黄时,即可转入苗种培育阶段。
  (作者单位:663100 云南省砚山县渔业工作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21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