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蚕新品种云抗1号繁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针对蚕品种云抗1号在繁育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近2年的调查、分析和探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该品种的优良性状和繁育水平与质量,为该品种在生产中得以大力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    家蚕;云抗1号;繁育;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1-0229-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云抗1号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最新选育且刚通过鉴定的家蚕新品种。该品种是好养、高产、优质的多丝量蚕品种,特别对BmNPV型脓病的抵抗性较强,深受蚕农喜爱。在2018—2019年春蚕、夏蚕、秋蚕的多次原蚕饲育及制造一代杂交种的过程中发现,云抗1号繁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经过该团队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使出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现将家蚕新品种云抗1号繁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总结如下。
  1    繁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蚕期对细菌病的抵抗力弱
  在干燥的春季很少见细菌病的发生,但湿叶贮桑或夏季雨水多、湿度大和秋季饲喂湿叶,易发生细菌性蚕病,特别是中系(白蚕)发病更严重。
  1.2    蛹期雌雄鉴别困难
  主要表现为蛹期有部分体形特别大的雄性个体和体形特别细小的雌性个体,雌雄蛹体间体节差别不太明显,给鉴蛹工作带来困难,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若不注意复鉴工作,将严重影响杂交率。
  1.3    中系品种的雄蛾交配能力较差
  主要表现在雄蛾不活泼、体质弱,经一次交配后活力严重减弱,造成二交困难或不交,散对快,导致不受精卵的大量发生。
  1.4    出蛾时间偏迟
  与其他品种相比较,该对品种出蛾时间偏迟。在该对品种中,中系比日系出蛾时间偏迟,日系在6:00盛出蛾,中系在7:00盛出蛾。造成捉蛾时间推迟,不能有效避开日中高温交配而提早散对。
  1.5    当日出蛾不整齐
  这种现象在雄蛾上表现不明显,多发生在雌蛾上。当日雌蛾出蛾时,个体间出蛾时间间隔长、出蛾不整齐,造成捉蛾后再出蛾偏多,给制种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量。
  1.6    日系雄蛾尿多易造成尿淹蛾
  若日系雄蛾捉后不及时交配,蛾子存放过多或存放时间太长,会排出太多蛾尿,造成尿淹蛾现象的发生。
  1.7    不受精卵多
  在制造杂交种时,正交种有部分不受精卵,但是反交种不受精卵更为突出。
  2    解决措施
  2.1    杜绝湿叶贮桑
  在饲养过程中,不论春、夏、秋季气候干燥还是多湿,都要杜绝补湿贮桑和饲喂湿叶。在雨天采摘的雨水叶或露水叶要晾干再用,在雨季应尽量保持蚕座干燥,注意蚕体、蚕座消毒,以减少细菌性肠道病的发生。
  2.2    蛹期严格淘汰体形特殊和性征不明显的个体
  由于E群基因的突变引起体节和生殖器官畸形[1],表现为体节不对称和生殖器官异常,给交配带来困难,它们之间的交配往往产生大量体节畸形的个体[2]。在原母种选(繁)育过程中,严格淘汰不良个体,特别是淘汰体节畸形的蚕、蛹、蛾及交配产生的卵,具体为:在蚕期及蛾期淘汰体节畸形的个体;在蛹期严格淘汰雌性体形偏小的个体,或淘汰雄性体形偏大的个体;淘汰雌、雄性征(生殖腺)不明显的个体,以减少不良遗传的发生。应选留雌、雄蛹具有明显性别体形特征或易于分辨雌、雄的个体所羽化的蛾进行交配采种,以减少遗传影响,可有效解决雌、雄蛹鉴别困难的问题。
  2.3    加强蛾期选择
  在原母種阶段,蛾期应选择蛾体体形或体色明显,体质强健,活泼,交配能力强、不易散对的蛾体交配后所产的优质卵圈留种,特别要注意中系品种雄性个体的交配能力。
  2.4    提早感光时间
  由于该对品种羽化时间偏迟、蛾子不活泼,可提早于凌晨2:00—3:00感光,特别是中系品种的雌、雄蛾更应提早感光,一方面可以促使交配双方同步发蛾,另一方面可促使早发蛾早交配,减少雌蛾再出蛾现象的发生,达到减轻制种工作量的效果,也可以避免雌蛾冷藏,减少不受精卵的发生。另外,在生产杂交种时,由于雌蛾出蛾比雄蛾更晚,须见自然光1~2 h才能大量出蛾,因而建议雌蛾人工感光在凌晨1:00—2:00进行,雄蛾可推迟2 h感光,防止雄蛾过早出蛾、振翅时间过长,造成体力消耗过多而影响交配。
  2.5    做好不同阶段光线的调节处理
  幼虫饲养期、上簇直至蛹期的前期,光线尽量保持自然的明暗规律;见苗蛾后,全天保持黑暗,凌晨2:00—3:00感光;7:00左右捉蛾,捉蛾时先日系后中系,可促使出蛾整齐,减少再出蛾的发生。
  2.6    捉蛾后及时交配或冷藏
  由于日系雄蛾尿多,捉蛾后应及时交配,交配后多余的日系雄蛾要及时送冷库在8~10 ℃温度下冷藏,防止尿淹蛾现象的发生,以免造成蛾子死亡或降低交配能力。
  2.7    防止不受精卵的发生
  一是在原、母种阶段,淘汰不良卵圏,特别是淘汰不受精卵多的卵圏,选择无不受精卵或不受精卵少的卵圏继代繁育,以减少遗传方面的影响。二是制造一代杂交种时,在原种催青时,有意识增加中系比例(7∶3或6∶4,一般中、日系比例以6∶4为最佳),增加中系雄蛾数量,交配时尽量使用新鲜雄蛾交配,避免使用二交和冷藏雌蛾。三是交配过程中及时理对,理对后的雌蛾采用当日新鲜雄蛾交配,同时注意交配过程中的气象环境调节,以免环境不适造成散对。四是合理的冷藏保护,可有效提高和保持雄蛾的性活力。据试验,一交后雄蛾用8 ℃冷藏,交配5次仍有较高的利用价值[3]。由于中系雄蛾不活泼、不耐冷藏,可适当提高冷藏温度、缩短冷藏时间;做好发蛾调节工作,避免中日系雌蛹、雌蛾冷藏,当日发雌蛾应尽量当天进行交配产卵,若雌蛾不得以进行冷藏时,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 h,否则不受精卵有增加的趋势[4]。五是注意桑园N、P、K肥的配合施用,避免偏施N肥;蚕期加强饲养管理,主要是进行良桑饱食,各龄饲喂适熟叶,特别在5龄期不喂过嫩叶,以加强蚕的体质,提高交配能力,提高产卵量和卵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受精卵的发生。
  3    结语
  总之,在各级蚕种的繁育中,既要保持品种的种性,又要不断提高品种的优良性状和克服不良性状,避免给生产造成损失[5]。只有在生产中针对该品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效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应对,克服不良影响,才能不断提高该品种的性状,最大限度地生产出高质量的一代杂交种,以利于该品种在生产中更好地得到应用和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向促怀.家蚕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 浙江农业大学.家蚕良种繁育与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 沈文静,韩庆,陈素娟,等.平8雄蚕多次交配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2(1):41-42.
  [4] 刘武林,冯军.浅谈母蛾冷藏对蚕种质量的影响[J].广东蚕业,2002,36(1):10-12.
  [5] 冯家新.蚕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王永红(1972-),男,云南弥勒人,高级实验师,从事蚕桑品种的选育、蚕桑应用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20-03-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53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