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皖麦20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介绍了皖麦203在太和县近几年种植的高产表现,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精细整地、药剂拌种、精细播种、及时查苗补缺、中耕松土、水分管理、肥分管理、预防倒春寒、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该品种进一步在全县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皖麦203;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1-001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皖麦203,由安徽天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AK58×连麦9791选育而成,2016年通过安徽审定(皖麦2016036),属半冬性小麦品种,适合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种植[1]。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2016年秋种由太和县麦豆原种场引种试种,28 hm2小麦平均产量10 560 kg/hm2;2017年秋种在太和县倪邱、马集2个乡镇推广种植433.3 hm2,在小麦灌浆期间阴雨连绵不利的情况下,仍获得平均产量8 100 kg/hm2的好收成,赢得全省皖麦203的现场观摩会在该县召开;2018年秋种在该县宫集、坟台、马集、倪邱、苗集等9个乡镇种植7 533.3 hm2,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9.4%,小麦灌浆期间雨水偏少,仍获得较好收成,最高产量10 884 kg/hm2。2019年秋种在全县30个乡镇均有种植,总播种面积17 800 hm2,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22.3%,已成为该县当家品种,被广大种植户接受。现将皖麦203小麦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精细整地
  为了给小麦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要求土壤深耕或深松,耕深达20~25 cm,畦面平整,无明暗坷垃,耕后耙碎保墒,有利于小麦出苗。
  连片种植大户麦田要开好三道沟,即围沟、畦沟、腰沟,三沟配套,排水畅通,减轻渍害发生程度[2]。每4 hm2麦田要有1眼能正常使用的机井,遇旱能浇上水。确保旱能浇、涝能排,为小麦抗灾夺丰收打下基础。
  2    药剂拌种
  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100 mL+125 g/L硅噻菌胺悬乳剂100 mL+水3 kg拌小麦种子50 kg。边喷边拌,拌后稍晾干,然后播种,可预防蝼蛄、金针虫、蛴螬等地下害虫和小麦全蚀病。
  3    精细播种
  皖麦203播期弹性大,建议墒情适宜时及时播种,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均可播种,由于天气不斷变化,气温升高,以前“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现在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
  适宜播期范围内,基本苗控制在255万~285万株/hm2之间,密度根据播期、土壤墒情、整地质量、种子质量和基础肥力等因素进行必要调整。播期推迟、土壤肥力水平较低、整地质量、墒情较差时,可适当增加播种量。
  播种质量好坏,与机手、播种机的性能有很大关系。机手要了解所使用播种机的性能要求和小麦播种环节的农艺要求;播种机预先调试,保持性能良好,行距20~23 cm[1]。播种深度3~5 cm,播种要匀,播量准确,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地头整齐,播后镇压。杜绝前后2排耧播种。
  4    及时查苗补缺
  以麦行内10 cm长无苗为缺苗,17 cm长无苗为断垄。造成缺苗断垄的因素很多,诸如耕作粗放、坷垃多、底墒不足、种子或播种质量不高、地下害虫危害等[3]。出苗后3~5 d及时查苗补种,将该品种的种子用20 ℃温水浸泡3~5 h,捞出后保持湿润,待种子开始萌动时,用小锄开沟补种,墒差时顺沟浇少量水,播种后覆土踏实;对进入分蘖期仍有缺苗的地段,可就地疏密补稀,带水移栽,移栽时覆土标准为“上不压心,下不露白”,确保苗匀、苗全。
  5    中耕松土
  有条件的农户可进行中耕划锄,促进根系发育。对弱苗适当浅锄,可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对肥水较高有旺长趋势的麦田适当深锄,起到断根控旺的作用。
  6    水分管理
  冬前无有效降水、秸秆还田、土壤镇压不实的地块要及时浇足越冬水,对基施氮肥不足的地块或苗稀、苗弱地段,在浇越冬水的同时可适当追肥。冬灌一般在“日消夜冻”时进行,灌水后适时中耕松土,既避免土壤板结,又有利于保墒。小麦灌浆期间当地不淹就旱,天气正常年份不多,因而应做好“涝灾清沟沥水防渍害,旱灾浇好灌浆水防早衰”。
  7    肥分管理
  施肥采用农家肥与化肥结合的方式。一般施优质农家肥4.5~6.0 t/hm2以及化肥纯N 240~255 kg/hm2、P2O5 90~120 kg/hm2、K2O 90~120 kg/hm2、硫酸锌15.0~22.5 kg/hm2。农家肥与磷、钾、锌肥全部作底施,氮素化肥的60%底施、40%在拔节期追施。追肥一般掌握在群体叶色褪淡、基部第一节间定长、小分蘖开始死亡时施用,一般在阳历3月底至4月初。群体偏小、苗情偏弱、茎蘖数不足的田块可适当早施,群体偏大、麦苗旺长的田块推迟到孕穗初期施用。一般趁雨追施,追施尿素112.5~150.0 kg/hm2。注意雨后不要再施肥,防止尿素附在麦叶上灼伤叶片。如果天气干旱,结合浇水进行追肥。
  8    预防倒春寒
  随时收听天气预报,在寒流到来之前,及时进行浇灌预防冻害,也可以采取熏烟、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叶面肥等防冻剂减轻冻害。冻害发生后及时追施速效肥或喷施叶面肥,如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或美洲星、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促进小麦恢复生长。   9    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返青拔节期间,注意查治小麦纹枯病、麦蜘蛛、麦蚜等病虫害。在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到20%时,可选用24%噻呋酰胺悬乳剂3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750 g/hm2加水450~600 kg/hm2喷雾防治,同时加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 g/hm2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 g/hm2进行综合防治;麦蜘蛛达到每1 m行长600头的麦田,还要加2.5%联苯菊酯乳油750 mL/hm2喷雾防治。
  后期田间管理应搞好“一喷三防”。“一防”主要防治小麦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赤霉病又称红麦头、烂麦头,危害规律一般是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阴雨天气,极易引起赤霉病发生和流行,防治关键是要抓住抽穗扬花期,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预防[3],可用15%丙硫菌唑·戊唑醇悬乳剂1 200~1 350 g/hm2或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600~750 g/hm2兑水450 kg/hm2,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阴雨多,第1次施药提前到齐穗期,间隔5~7 d,再施第2次药,坚持“一次施药不动摇,二次三次看需要”。白粉病通常于孕穗期至抽穗期病株率达20%时施药,药剂防治可用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750 g/hm2或20%三唑酮乳油750 mL/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重病田间隔5~7 d再喷1次。早期防治,要注意喷到植株中下部叶片上,以铲除菌源控制流行,小麦抽穗后则重点保护上部的功能叶。小麦锈病的防治,做到“防治一点,控制一片,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大田内病叶率达0.5%~1.0%时立即进行普治,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 g/hm2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 mL/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二防”主要防治小麦蚜虫。当麦田蚜虫数量达到500头/百株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或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750 mL/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三防”是防早衰,就是预防干热风、旱涝灾害。通过叶面喷肥,可以增强叶片功能、延缓衰老、提高灌浆速度、增加千粒重,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一般结合防治病虫害,增施磷酸二氢钾和尿素、含腐植酸水溶肥或含氨基酸的水溶肥。
  麦田杂草防治采取以冬前化学除草为主、春季补防为辅的防治策略。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对冬前杂草防治不彻底或播种较晚、年前草体较小的田块,当日平均温度回升到7 ℃以上时开始化除,严格按照推荐量使用,防止产生药害,小麦拔节后不宜使用除草剂。草害严重的田块,应抓住冬前日平均温度5 ℃以上的有利时机进行化学除草。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混生的田块,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750~900 mL/hm2或5.8%双氟唑嘧磺草胺悬乳剂(麦喜)150 mL/hm2加15%炔草酯(麦极)可湿性粉剂450~600 g/hm2,兌水450 kg/hm2均匀喷雾。应注意选择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施药,喷药要均匀,避免重喷或漏喷。由于麦田除草剂用量少,施药时要采取二次稀释法,严格按照用药量,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
  10    适时收获
  目前,小麦种植户怕晒粮,尤其是种植大户没有烘干设备,人工晾晒投入高,又没有晾晒场地,大部分等到小麦完熟再收割[4]。然而此时机械收割易落籽,而且麦粒的光泽度消失,影响其商品性,一旦遇到阴雨天还易生芽,风险较大。因此,建议收获适期掌握在蜡熟末期,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尽量赶在雨前收割。收获前调试好收割机,确保颗粒归仓。
  11    参考文献
  [1] 杜昉航.小麦矮抗58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3(5):13.
  [2] 陈康.小麦品种烟农21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8(12):45.
  [3] 李筠,王龙,秦德荣,等.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连麦2号的选育[J].中国农学通报,2006(4):56-57.
  [4] 刘兆.连麦8号小麦在新沂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23):31-32.
  作者简介   李会艳(1972-),女,安徽太和人,农经师,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收稿日期   2020-03-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54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