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重要性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浩 吴丽

  摘  要:职业精神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延伸。职业精神与人类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职业精神在人类社會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国家的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该文对职业精神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行阐述,介绍在高职院校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精神  人才培养  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精神与人类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职业精神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内容,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职业精神内化为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对于高职教育在职业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职业精神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如何发挥高职教育特点培育助力中国制造发展的现代化技能人才等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方面。
  1  职业精神的含义
  1.1 含义
  职业是指个人参与社会劳动,换取物质保障和财务分配,获得社会地位及认可的一种劳动方式和渠道。所谓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反应职业性质和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1]。主要包括有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
  职业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我国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安居乐业,在这里,乐业指乐于所从事的职业,也就蕴含着职业精神,说明我国古人已经非常重视职业精神在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义指工匠技艺精湛,加工玉器等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等认真细致。在这里,就揭示了职业素养的两个基本要素: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职业技能是人们在从事行业能完成工作基本能力要求。
  1.2 职业精神的由来与发展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到来,人们对职业素养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填充。詹姆斯·H·罗宾斯认为,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灵对待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他就已经具有职业精神;同时指出,真正的职业精神要上升到视自己职业为天职的高度,使自己的生命信仰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才是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罗宾斯将职业精神的内涵归结为4个方面:自信是职业的分内要求、勤俭是敬业的基石、主动是敬业的特性和爱是敬业的升华[2]。
  由此可见,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已经把职业精神的塑造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职业精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职业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1 职业精神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技能型高技术人才的重任,职业精神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显现。
  1922年,黄炎培先生就提出,职业教育除了要教会学生技能以促进学生生活和社会生产外,“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3]。”在这里,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就是现在提倡的职业精神。职业的两个方面: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犹如人的两只腿,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同等作用。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高职院校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职业技能,也要培养职业精神。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会的职业技能只能算是表面,而在学校里面培养的职业精神是里子,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学会精湛的职业技能只能在一时受用,养成的优良的职业精神才能让学生一生受用。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要想受到社会的欢迎,就要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时具备精湛的职业技能和优良的职业精神。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职业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2 高职院校现阶段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直接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岗位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适应力强、岗位胜任度高本应是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但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传授而忽视职业精神的塑造,一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明显的“眼高手低”“团对意识不强”“责任意识不足”等问题,致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层面远达不到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
  2.3 职业精神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培养达到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素养,才能实现从内到外的新型高技能人才。纵观国内外工业强国,其工业实力强大的背后,蕴含着深入骨髓的职业精神。美国作为世界最先进的发达国家,其科技创新能力、工业生产能力之所以走在世界前列,归根到底是美国人对职业精神的高度重视,正是因为如此,美国企业在世界上创造了无数的世界品牌。作为世界工业强国的德国,德国人严谨的态度为世人所称道,汽车、机床、电器等产品享誉世界,更为世界所称道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德国人把严谨的态度从学校开始培养,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的邻国日本,作为同属中华文化圈的亚洲国家,创造了发展的奇迹,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科技强国,这其中与日本人专注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日本人把每一件事都以极致为目标,在社会中呈现出优良的职业特征,把职业精神教育从学生时期开始培养,在高职教育中继承了日本古代传统的“匠人精神”。
  我国作为世界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曾创造出辉煌的文明,在历史遗迹、传统技艺方面达到如火纯青的地步。但近年来,我国产品存在假冒伪劣,中国现有的知名品牌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究其原因,是我国在职业精神方面的培养有所欠失。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在全社会的呼吁下,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对于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所起到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   3  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有现代化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3.1 现代化职业精神的内涵
  就高职院校而言,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单位,职业精神也就是传统的工匠精神,传统工匠精神所强调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也正是现今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所需要的。现代职业精神,吸收传统工匠精神的内容又包含现代大生产所带来的协作、团结、效率等新的内涵[4]。
  3.2 如何培养具有现代化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3.2.1 建立良好职业精神的文化氛围
  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创造一个良好氛围,只有在一个好的土壤里,职业精神的种子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所以在社会中、学校里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培养职业精神的必要条件。现在社会存在急功近利的势头,在一切强调效率、一切强调利益的追求下,人们对眼前的利益更加看重而忽视了除了金钱价值之外的精神价值,由此产生的残品、次品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全社会中通过大力弘扬优良的职业精神,大力宣传职业精神的楷模,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学校中通过把技能能手、劳动模范请进学校做报告,向学生和老师不断灌输职业精神的积极内涵,使学生在成长中汲取职业精神的正能量[5]。
  3.2.2 建设具有职业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学生整体素养以及教学工作的整体推进。师资队伍对于学校教育是基本保证,高职院校的老师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技能,也需要具有优良的职业精神。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推進高职教育职业精神的培养,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教师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含义是指教师同时具有高水平的教学理论知识、科研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综合教学素质队伍。
  (2)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
  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都会对受教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都会左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见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意义重大。
  (3)加强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
  教师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起到先导作用,只有具备优良职业精神教师,才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职业精神,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目的。
  3.2.3 深化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精神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企业提供相应的人才,职业教育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理念、价值观等的高度融合,培养同时具备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4  结语
  作为培养一线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重要阵地的高职教育,要实现新一轮内涵发展,高职院校就需要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课程相适应,根据社会发展进行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对现有高职专业教学知识进行改革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的现代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就业需求增长、产业职业的变化,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要以立足新型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双重培养并重,对现有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供给侧创新,服务新兴战略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艳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相融合的研究[J].智库时代,2019(44):78-80.
  [2] (美)詹姆斯·H·罗宾斯,著.敬业:美国员工职业精神培训手册[M].曼丽,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5.
  [3] 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01.
  [4] 肖健.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协同与融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5):159,179.
  [5] 程倍倍,王靖,施丽莉.基于工匠精神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5):65-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58971.htm